APP下载

唯物历史观于《格萨尔》当代阐发的意义

2021-11-10郝懿博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格萨尔史诗唯物史观

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是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也是科学的文学史著作的基石,对在藏族历史中影响深远的《格萨尔》史诗的阐发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以唯物史观理论指导下的当代《格萨尔》研究,有助于当代学界与民间正确看待史诗所反映的历史问题,认识史诗在长期历史、广大地域中形成演变的过程,科学理性地看待史诗与宗教的关系。

关键字:唯物史观 史诗 历史 变异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文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有史以来关乎人类社会发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的系统理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经过艰苦的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历史唯物主义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阶级理论作为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出发点,对当代中国看待历史问题、社会科学问题具有指导意义。文学是人学,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的面貌。时人的普遍欲求、社会心理隐藏在不同体裁、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之中。而文学作品体现的社会意识取决于其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存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在这段论述里将社会意识形式视为整体社会结构的重要部分。意识形态包括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以及法律和政治观念。马克思将文学作为与宗教、道德、法律相并列的意识形态,这成为唯物主义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礎,“它通过艺术形式和美感的联系而与社会发生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基于上述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文学便有了明确的联系。在很长一段时间,文学与历史并未作严格的区分,用唯物史观阐发文学尤其历史文学,具有很强的对应性和理论性,引导着当代人们树立辩证思维和正确的历史观。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新的哲学流派和文化理论思潮引入文学研究领域,跨学科研究日益繁荣,甚至呈现杂乱无章的局面。其迷惑性在于其理论用其特有的叙事形式呈现时,在个别问题和细分领域确有其说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唯物历史观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更凸显了以唯物历史观来指导文学评论与文学史书写的重要性。张炯先生在论述文学史观问题时强调:“迄今为止,还没有其他什么史观会比辩证唯物史观更能够整体地合规律地说明人类历史的发展……应该说,辩证唯物史观至今仍然是科学的文学史著作的基石,也是科学的文学史观的合理的灵魂。”所以坚持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思想开展文学研究是文学领域的重要主题,对于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宗教、文学与民族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二、《格萨尔》的当代阐释

《格萨尔》是藏族文学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一部规模宏大卷帙浩繁的诗篇,其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几百年来在藏族、蒙古族地区和西南、西北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影响深远。古今学者关于《格萨尔》的挖掘与研究已有两百年的历史,主要有历史史实考证研究,传播过程中传承与变异研究,史诗思想主题研究三个方向。改革开放后的《格萨尔》的研究工作在这三个研究方向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化、系统化、理论化,取得了很多重要研究成果,为后世的史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关于史诗产生年代与历史史实的研究

建国后开展了全面搜集民间文学的工作,学术界加以整理总结,对《格萨尔》的产生年代和历史真实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关于产生年代问题,不同学者基于不同史料和不同研究方法,提出了“11世纪说”、“元末明初说”、“15世纪说”等。不得不说上述各种研究各有其论证的立脚点和说服力,探究作品的历史真实有利于后人继承文学遗产,而针对《格萨尔》作为民族史诗类型的文学作品而言,这种严肃的考证是否具有当代社会意义也引起了学界的讨论。《格萨尔》是流传甚广民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必然经过多个时代传唱者的改动,其内容也必然有各个时代的烙印。基于早期《格萨尔》历史问题的种种论证,黄静涛曾在《<格萨尔4>序》中指出“它的初稿可能产生于某个时代,然而它的现稿却不免是由作品产生至今的整个历史时期的积累和反映......为了真正了解它的产生和形成,还必须从历史的整个发展过程去把捉。”与此对应的,关于人物原型和事迹原型也应持此种态度,史诗在漫长的产生演变过程中融合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特点,在艺术加工过程中必然有虚构成分也是客观的。“应当说,《格萨尔》是个别历史人物、个别历史事件与一般历史人物、社会生活的结合,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80年代学者曾从“艺人参政”和“史诗内容”两方面作了深入地分析,指出史诗由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教派的人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形成了藏族历史和文化的堆积层。《格萨尔》里有格萨尔和岭国百姓求神、占卜、诅咒、祭祀等苯教内容的大量描写,又有浓重的重佛抑笨思想,反映了长期的宗教斗争的同时,客观上也呈现了史诗漫长的形成演变过程。随着史诗日益深入人心,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民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崇拜情节,认为史诗和历史史实有着确实的对应关系。史诗文学不等同于历史,对史诗的研究关注其文学性、审美性的同时,着眼于文学对史实的反映,而不是讲史诗内容和历史史实一一对应。关于《格萨尔》的流传形式和手抄本的来历有“神授说”、“托梦说”等说法,给史诗增添了神秘性、传奇性色彩,使其具备了天然的吸引力。关于这类问题,学界应充分理解这种说法产生的的社会历史根源,而不是对此种说法本身给予肯定。在当代提倡科学理性思维的大趋势下,《格萨尔》的研究应该坚持以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专业系统地研究,这对于民间文学的研究与民族的进步也具有导向意义。

2、关于传播过程中传承与变异研究

《格萨尔》史诗长期是以民间口头传播的形式存在的,在建国后开始挖掘整理民间文学之前,虽有不同年代的民间抄本留存,而在抄本产生之后由于口头流传的变异性,后世版本已和早期的内容有了较大变化。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决定了传播者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权,传播者也是接受者、记录者和编辑者。在接受与传播的过程中,随着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的产生,变异也就出现了。所以变异研究不仅仅是出现在不同文明之间,在统一文明圈内的不同民族与不同地域的差别,也是传播过程中变异的原因。这也便产生了《格萨尔》在安多、康区、卫藏、蒙古等地的不同版本。很多学者以唯物历史观为原则,致力于史诗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研究,也从中考察了各地区人民在长时间社会演变过程中的奋斗历程、思想境界和生活图景。

考虑到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点,要发掘《格萨尔》最古老的文本是不可能实现的。千百年来的说唱艺人会根据听众的不同而灵活变通地演说,而因说唱艺人个人自主性的不同,也会加入不同时期的时代色彩和新的社会生活元素。与此同时,宗教教派的不同教义和主张也是史诗流传变异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宁玛教派兴起的时候,利用挖掘“伏藏”,宣扬“天传神授”等形式,对史诗挖掘、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比较文学理论变异研究中有“文化过滤”的概念,指的是“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其强调的是跨异质文明下的前提,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过滤”在同一文明中由于接受者的阶级属性、宗教派别的不同也会产生明显的过滤作用。宗教群体同时具有文化接受者与传播者的属性,作为接受者有其主体性、选择性与创造性,史诗在经过传播者这个中介时也必然产生变异和误读。在宁玛派僧人记录整理并传播史诗的过程中会用本派教义和理论来阐发修改史诗内容,这也就验证了经宁玛派整理修改的《仙界遣使》、《英雄诞生》、《地狱之部》在内容和情节与其他民间说唱本有明显差异,有着浓厚的宁玛教派色彩。所以学界较普遍的认为《格萨尔》是藏民族集体创作的产物,并经过了历史性的普遍审美的选择和检验。高尔基曾说:“只有集体的绝大力量才能使神话和史诗具有至今仍不可超越的、思想与形式完全调和的美。而这种调和也是因集体思维的完整性而产生的......”建国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于《格萨尔》的研究秉承唯物历史观的理论,注重历史的现实性影响和民间文学的传播、变异规律,以科学的方法结合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学科深入研究文学文本,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只有以唯物史观的方法研究《格萨尔》这一宏大课题,才能清晰地从其复杂的文化堆积层断面中梳理出不同研究领域的内涵。

3、关于史诗思想主题的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这里的社会关系包含阶级关系,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阶级属性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阶级立场、物质追求与情感诉求。《格萨尔》因其形成、流传、变异的长时期过程中吸收的社会生活和民间文学素材,展示了多种社会阶段的风貌,“它像一面多棱镜,同时反映一个民族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本质特征,不仅在横向上反映一个民族一定时期的历史面貌,而且在纵向上反映一个民族的整个历史。”曲折地反应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矛盾,是藏族文学创作的一种特殊手段,肯定劳动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唯物历史观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样的“对藏族民间文学也好,对藏族作家文学也好,我们进行评论的一个重要依据,首先是看广大藏族人民对这个作品的反应及产生的社会效果。”《格萨尔》在其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中,不同阶级不同教派都将自己的观念和诉求加入其中,统治阶级、贵族僧侶利用《格萨尔》宣传主张、加强统治。史诗更多的故事反映的是人民的心声,人民需要“英雄人物”来惩恶扬善,结束混乱局面,摆脱战乱之苦,渴望建立公平、正义的理想王国。可以说,史诗在数百年的传承与演绎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这种民族精神的传播与歌颂,藏族人民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激发出奋发向上的力量。所以以唯物历史观的方法论研究《格萨尔》的精神内核,更具历史和当代的意义。

《格萨尔》以其贯穿于历史长河的民间文学属性和史诗体裁决定了它与宗教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原始宗教苯教到后来的佛教始终贯穿其中。当代的史诗研究应该从历史进程和史诗的形式上辩证的分析宗教问题,这部分内容从今天的角度看是愚昧的、落后的、消极的,不应刻意的对宗教内容进行阐发,但从史诗的总体历史意义和宗教与历史现实结合的合理性上也应给与理解与重视,“《格萨尔》中关于各种自然神的描写,正反映了古代藏族人民的宗教观念,是符合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客观实际的。”比如格萨尔在夺回王位、与敌战争的活动中都会施展法术,以今人的思维来看,显然是荒谬的,但是在人类童年时代,利用虚构的超自然力量来实现某种愿望,体现的是人类长期与自然搏斗过程中的进取精神,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佛教传入藏地后,影响着包括民间文学在内的藏族社会的方方面面,《格萨尔》在其长时期形成演变的过程中也必然受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教派的影响,形成了与宗教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宗教对史诗的影响,唯有以唯物史观的视角才能进行更具社会正面意义的阐发,才能辩证地分析其积极意义与消极的一面,发挥文学的社会功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格萨尔》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正确看待史诗所反映的历史问题,认识史诗在长期历史、广大地域中形成演变的过程,科学理性地看待史诗与宗教的关系有着指导意义。客观地说,任何时期、任何民族的文学作品都不可避免的有着唯心主义的一面,《格萨尔》是对藏族社会有着重要且深远影响的史诗巨著,对其进行的当代阐发更应防止简单化、片面性、绝对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史诗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在民族文学研究领域树立严肃、科学的学术观,才能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宗教观、民族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翻译局翻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2]南帆、刘小新、练暑生.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2.

[3]张炯.论中国文学史的史观与分期、前沿问题[J].文学遗产,2004,{4}(02):4-19+157.

[4]李连荣.中国史诗历史研究法初探——以《格萨尔》的产生年代论为例[J].民族文学研究,2003,{4}(04):25-28.

[5]马学良、恰白·次旦平措、佟锦华.藏族文学史.[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176-269.

[6]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9.

[7]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5.

作者简介:

郝懿博(1989—),男,汉族,河北石家庄市人,研究生在读,单位:西藏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民汉文学。

猜你喜欢

格萨尔史诗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记忆之谜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从《中国史诗》里读懂中国
梵克雅宝再现艺术史诗
史诗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藏族《格萨尔》与土族《格萨尔》诞生部的比较研究
《格萨尔》说唱有望实现语音自动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