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021-11-10董新楚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格物真谛亲民

董新楚

《大学之道》节选自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其意思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君子之学。道是指自然社会的普遍规律,其中包含大学问、大智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也称之为“道”。明德在于良好的德行。在儒家的理论主张中人性本善,儒家的学者普遍認为人生出来本性是善良的,在明明德指彰显弘扬内心光明善良的德行,亲民指一个人不仅要内心善良更要友善对待他人,帮助他人。止在这这句话中指达到目标,而致善却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达到至善的人才达到最高的境界。这一句开头对然字数不多,其含义却是《大学》得核心思想,被称为“大学”的三纲领的“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致善”在这短短一句开头中得到集中体现。简单的一句话却给我们人生的启示,在古人的思想中寻觅人生的真谛,指引我们正确的道路,使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一段话指出人生要有目标,而后朝着目标不断地努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地挑战新事物,不断超越自己,另一方面要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善待他人,这也和前面所提到的“亲民”“止于至善”有所呼应,从这句话中,我们也能学习到古人的一种境界,这些道理从古时候就已经被提出,不断地激励警示着我们,这也是“大学之道”带给我们的独特启示。在历史中以及现实生活中,有无数的例子体现这一点,有的人在实现自己人生真谛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轻易放弃,甚至堕入歧途,原因在于其根本上就没有体悟人生的真谛,更在于其根本就没有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安定的内心,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就会迷茫,会没有前进的方向,从而停滞不前,甚至浮躁一生。人生是一场修炼,在这个过程中坚定地目标、他人的善意帮扶、善良正直的内心都尤为重要。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的八目,这些词语在我们的生活日常中并不陌生,但是其中的真理却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自古以来,国家、社会、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古时候,有人想要征战沙场保家卫国,有的人走入仕途入朝为官,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名垂千古,留美名于世间,为国家做出贡献。而现代,当代的青年寒窗苦读,也是为了成为国家栋梁,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国家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要想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就必须要先在自己所在的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古代的天子修身治国==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在现代社会,国家平定,物质丰富,当代青年最应该做得就是把握好国家给我们的资源,好好学习知识,锻炼自己的意志,在学习中端正自己的人生观,坚定自己的目标,做一个善良的的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按照“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的顺序去自觉地修身,端正自己的心态,坚定自己的目标,终究会获得圆满的人生。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任何的事物和人都有其本质,即“本”,而事物的细节则是“末”。任何事物和人的本质都有好有坏,如果一件事物他的本质是坏的,那么终将会被淘汰,而人的本质则直接关系到其身边的人以及社会,人的本质如果不善良,那么他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危害国家社会的人,这种人也终将会被时代淘汰,被法律制裁。人们在解决身边事情的时候也同样遵循这样的道理,如果事物的核心本质出了问题,那么事情的进展就不会顺利,甚至可能会进行不下去,从而造成损失。

学习《大学》使人懂得人生要始终做一个善良的人,及早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且朝着目标坚定地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成长,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猜你喜欢

格物真谛亲民
生活,让数学更加“亲民”
捕捉45°角的“真谛”
笑一个
问答
以《大学解》为例试析荻生徂徕的政论
孔子论领导的两种智慧
爱的真谛
不需这么多“亲民”
领悟真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