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

2021-11-10张朝华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问题

摘要:本文从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立德树人谈起,探讨了目前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着重研究了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问题 ;生成路径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说,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立德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變人、发展人。《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立德居于人生三不朽之首。我们不会忘记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诺贝尔奖获得者卡皮察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这位诺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曾几何时,高校教育沦为就业教育,我们背离了立德树人的初衷,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导致一些高校毕业生成为了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教授曾这样说:所谓“绝对”,是指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因此,他们要成为接班人也是顺理成章的。钱理群教授认为:这些人自以为很聪明,却恰恰“聪明反被聪明误”,从个人来说,其实是将自己套在“名利的缰绳”中,是自我的庸俗化;而这样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其对国家、民族的损害,是大大超过那些昏官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还会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扭曲,只考虑个人,不考虑社会,只考虑高薪赚钱,不考虑社会整体利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包括今天,高职教育在人们的心目里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的共识。但是,如果在整个高职教育阶段,我们只重技能训练,忽视思想道德的养成,那么我们培养的只能是平庸的没有更高追求,每天做着机械重复事情的工作者。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高职院校,任何时候都应该牢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课程思政理念可以将公共基础课、通识课和专业课纳入育人大格局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发挥到极致。在笔者看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是双向的融合,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情,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融入与之相关的中国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勇担民族复兴大业重任,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其他课程教师则应该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适时、适度、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在教育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是教师。但部分教师没有充分领悟习总书记关于课程师政理念的精髓,导致课程思政发展不平衡。有的教师满心排斥,认为有专门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进行德育教育,专业课上再提课程思政纯粹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有的学校师资力量有限,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过重,有教师年工作量甚至达到800课时以上,加之科研、政治学习过于频繁,此外,还要分出精力应对学校临时分派的各项工作任务。因此没有过多的时间把课程思政理念在日常教学中贯彻实施;有的课程课时设置存在不小的问题,如课时过少,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庞杂,课时与课程不相匹配。人为提高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教师要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清楚、明白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优化教学设计 甚至是开动脑筋、想一些奇思妙招,让学生在极其有效的时间内,了解课程框架,理清课程脉络,掌握知识要点。但是这样一来无疑会导致教师有心无力,没有时间兼顾课程思政教学要求现象的出现;有的教师学无余力,有课程思政之心,无进行课程思政之力。自身专业知识严重不足,应付日常的教学尚感吃力,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课程内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职业道德、劳模精神等角度去挖掘思政元素。这种种怪现状导致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怪象频生,有的教师平时若无其事,该咋讲就咋讲,课程思政是什么?不想了解,也不愿了解,只有在听课或者观摩课时才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效果可想而知,更为可怕的是,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阳奉阴违。长此以往,不仅不会发挥在教学中时刻用美好的品德影响、感染学生的作用,反而会起到极坏的示范作用;有的教师则为思政而思政,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把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水乳交融,而是讲完课突兀地加一些政治性的口号。那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思想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把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所谓“课程思政”是政治口号、政治潮流,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二思想政治素养有待提升。主观上认为“课程思政”理念很重要,但是因为政治素养不够,对于思政元素的内涵不了解或者不完全了解;三专业知识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不足。“课程思政”对知识结构是否完整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欠缺相关知识,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就会很生硬。那么第一点导致不想为,第二点、第三点则导致不能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根据学科要求,由学科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课程思政团队,通过周末大讲堂、研讨会、集体备课等活动,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挖掘最合适的思政元素、找寻最恰当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

关于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严谨笃学,言传身教。高校教师应对自己严格要求,注意言谈举止,时刻保持思政育人的意识,用高尚的言行、敬业的精神,感染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坚决杜绝言行不一的情况出现。比如课堂上大谈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实际生活中却嗜爱奢侈品;再比如课程内容中融入公平正义的理念,但课堂上却有自己的偏好,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二挖掘思政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 的有机统一。理工类学科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百折不挠、勇于奉献的精神。人文社科类学科则承担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四个自信”的任务。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具体地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教材广度深度兼具,思想性很强,本身有非常丰富的思政资源。不需要特别挖掘,就可以对学生起到价值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每一单元都有有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汉译英,通过阅读和完成作业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坚定文化自信。另一种是表面看起来没有思政资源,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群策群力,挖掘思政元素。比如对西方节日的介绍:关于复活节,我们就可以从复活节的来历追溯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残酷性,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关于情人节,我们可以把它和中国的七夕相比较,了解中国诗人对七夕的美好描绘,从而感受中国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再比如涉及到西方消费观的有关内容,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入中国消费观与之相比较,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以《英美文学选读》《鲁滨逊漂流记》片段为例,在这里,我们可以挖掘的思政资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鲁宾逊在荒岛用极端手段建立自己的殖民统治的经历,管窥一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性,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资本主义崛起之路充满了被殖民者的血与泪,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时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条道路与中国崛起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切合中国实际,顺应世界潮流,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华传统美德。二是鲁滨逊惊人的毅力,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鲁宾逊独自一人流落荒岛,最初也悲观绝望, 但他后来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与大自然展开了英勇卓绝的斗争。经过不懈的努力,创造了奇迹。当代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在个人拼搏的过程中,同样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像鲁滨逊一样敢闯敢拼,积极进取,与残酷的命运作斗争。再以《大学语文》光未然诗歌《黄河大合唱》为例,在这里,我们可以挖掘的思政资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黄河大合唱》用感情丰富的篇章歌颂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顽强的民族精神。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深重危机,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组成了最为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赢得了近代以来最伟大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二是诗人光未然的创新精神。他的诗歌意境大气磅礴、辽阔深邃、动人心魄,注意语言的大众化,易于上口。在艺术上采用朗诵与音乐并重,这是前人所没有的。诗歌的感性色彩很浓,感染力强。诗人很懂音乐,许多句结尾用的韵母易于张口,共鸣强,效果好,展示了一幅幅如泣如诉的画面。三是全诗用八个乐章表现出伟大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讴歌中华儿女顽强斗争、保家卫国、永不服输的必胜之心。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三巧妙设计,润物无声。以《大学英语》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灵活多变、风格多样的教学模式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比如可以追踪新闻热点和国内外大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做新闻发言人,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新闻发言人即席作答。也可以根据授课内容,适时地在班级进行英文辩论赛、美文经典诵读、英文古诗词朗诵等活动,引导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独具魅力的文化之美。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PPT讲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中美贸易战、精准扶贫对世界脱贫的贡献、中美政治制度的比较、各国应对新冠病毒疫情的不同做法和结果等等,然后由教师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引导学生辨明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四固定成果,有效推广。系统总结课程思政集中备课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成果。组织力量整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编写课程思政实践教材,把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有机结合的典型案例转化为立体化教材、网络化资源,推动各门课程更加有温度、有触感、有质量。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对于思政课教师和其他课程主讲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强烈的政治觉悟、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广博的文史哲知识、了解学校主要专业的特点、发展历程、发展过程中的大事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挥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其他课程主讲教师则首先需要熟悉课程内容,对内容理解透彻,讲课时游刃有余,其次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会有能力和精力进行特别的教学设计,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在所讲课程这锅浓汤里加上恰到好处的一把盐,让这锅汤变成真正的有“魔力”的美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华网 h 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8.

[2] 马克思. 资本论.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1987.

[3]彭瑞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新丝路(下旬).2020.

[4]蘭州城市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联盟.

课题项目:教育部2020年度职业院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研究专项课题 “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WYJZW_2020_2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张朝华(1973.10-),女,汉,陕西蓝田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问题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