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画学对当代美术教育之启示

2021-10-31李燕婷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

李燕婷

摘 要:宋代画学是由北宋徽宗建立的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所美术教育机构,其所形成的教学制度反映了宋代美术教育的特点,对后世美术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文献分析法与史论分析法,分析了宋代画学的兴起,剖析了宋代画学的教育制度,探讨了宋代画学对当代美术教育之启示。

关键词:宋代画学;美术教育;教育制度

宋代的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绚丽的一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宋代开国即效仿五代西蜀、南唐旧制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发展到徽宗时又创立了画学。画学最初隶属于最高学府国子监。作为与画院有着不同性质的组织机构,画学所产生的历史意义与影响必然与普通的画院不同,其价值对于绘画教育的发展来说不言而喻。宋代画学作为一所古代的美术教育机构,仅存世六年,但其独特的招生选拔机制、严谨苛刻的选拔方式、以诗入画的命题方式、设色工巧的绘画风格、文学与艺能相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系统完备的管理体系都极具首创性与进步性,是划时代的表现。宋代画学的出现与存在不仅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逐渐走向成熟,也给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与启示。

一、宋代画学的兴起

在宋朝平定唐末五代之乱后,宋太祖便实行了“以文治国”的政治国策,后宋太宗又提出了“兴文教,抑武事”,把文人的地位提升至中国古代封建史上之最。宋朝倡导尊重文人,礼待文人,重用文人。根据史料,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北宋曾有过三次大型的官方“兴学运动”①。这三次兴学运动的内容都是围绕改革科举、改进太学制度以及建立民间地方学校而展开的,进一步推动了宋朝教育向前发展,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人才,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经历过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后,中国的封建教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一定规模的普及,画学也由此诞生。

画学兴起的时间在史料中有明确的记载:“崇宁三年(1104年)六月壬子,置书、画、算学,其生皆帖经以试,其取士法略如太学上舍。”促使画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当时宋徽宗兴建五岳观,应诏的数百名画工所作“多不称旨”。史料记载②,徽宗“兴画学”的目的是“教育众工”,培育绘画精英,以弥补绘画人才的缺失。但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是一个崇信道家的朝代。徽宗之所以会修建五岳观,也正是因为他对道家的信奉。画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些民间画工的艺术趣味和绘画思想与当时宫廷绘画的要求并不相符。基于此,徽宗才想要开办一个专门的美术机构,以培育绘画人才。

二、宋代畫学的教育制度

(一)画学的招生考试及艺能的评判标准

画学兴办于崇宁三年六月,隶属国子监体制。画学的考试制度类似于科举考试。正如邓椿在《画继》中所言:“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画学所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于天下的考生,考试时间也是根据科举考试的时间来定的,每三年举行一次入学考试。同时,相关文献记载③,画学考试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舍。三舍之中先考外舍。学生在入学后首先会成为外舍生,待通过外舍生的考试后,成绩优秀者进入内舍。之后内舍生再通过考试,成绩优秀者升入上舍。以此类推,层层选拔。考生只有通过三舍考试,成为上舍生中的优秀者,才能直接任职为官。

除此之外,根据身份的不同,可将画学的学生分为两种类型:士流与杂流。士流是指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公子王孙,而杂流则是指没有什么身份的平民百姓。二者的文化考试内容有所区别。士流的文化考试内容一般为“各试本经义二道,或选试《论语》《孟子》”;而杂流则需要“各诵小经三道,各及三十字以上,或读律三板”。可以看出,杂流的考试还需要学生对小经进行词文描写,注重学生对经义的理解与实际的运用。士流的考试则更注重学生对文理知识的掌握。所有考生只有成功地通过文化考试,才有机会比较画技的高低。

除了文化考试外,画学还设有博士一职,以考察学生的绘画艺能。邓椿在《画继》中就有记载:“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史料记载,邓询武曾推荐宋子房“以当博士之选”。通常情况下,画学博士所出的题目多以诗词为主,如《画继》中就有对当时考生的题目与绘画情况的记述④。画学考试要求学生在拥有高超画技的同时,还具有别出心裁的创作构思,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与个人修养。

关于艺能的评判标准,史料《云麓漫钞》卷二中就有相关的论述⑤。画学对上等艺能的要求是在绘画技法上能够做到不仿古人,且“尽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同时能够表达出意高韵古的境界;对中等艺能的要求是在模仿古人时能够理解其中所表达的古意,同时在进行画面表达时能够做到造型准确,设色工巧;而对于下等艺能的要求则是最基础的,能够较好地模仿古人即可。可见,画学艺能的评判标准是一个逐级递进的过程。其要求画家在模仿古人的同时,理解古人画作中的意境,学会运用古人的绘画技法,借古开今,推陈出新,学以致用,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画学的教学及管理

在绘画专业的教学方面,画学按照风格的不同,分出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个不同的专业种类。这种划分专业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对不同类型的专业进行专门的研究。除此之外,画学还设置了专门的文化课来让学生进行研习。文化课的内容以四部重要的训诂著作——《说文》《尔雅》《方言》《释名》为主。这些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以及重要的意义。文化课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另外,有些史料还描述了关于士流与杂流在学习内容方面的区别⑥。士流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大经或者小经,而杂流的学习内容则以诵读小经或者读律为主。

综上,画学的学生除了要学习绘画专业课外,还需要修习与文化有关的古文字课程。当时徽宗对画学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画技水平,还看重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各方面的素质。他想要培养的不只是有一技之长的画工,而是德才双馨的人才。另外,画学当时实行的是“三舍试补、升降及推恩制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画学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和太学生一样进入朝廷任职。不过史料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多,大多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了画院机构。

三、宋代画学对当代美术教育之启示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与宋代画学相比,现如今的美术教育制度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当代美术教育课程分为文化课与专业课两个方面。其中,专业课为学生的专业研究内容,而文化课则包含了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等艺术方向的研究课程。与宋代画学的文化课相比,当代美术教育的文化课似乎并未涉及多少艺术方面的内容,大多为社会知识、文字讲解等综合文化知识。美术教学不只是一门技术课,更是一门人文课。现代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专业的绘画技艺,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将学生培养成艺术修养高、文化素养深厚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在继承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自身的思考与想法,探索出更多不同的创作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美术人才,促进艺术领域的进步,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

(三)优化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上,当代美术教育应遵循艺术本身的规律,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文化底蕴,创作出具有文化底蕴的美术作品。

宋代画学是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教育层次最高的美术教育机构,始于崇宁三年,最初隶属于国子监太学,期间经历了几次兴废,到大观四年(1110年)并入了画院,由画院代行领导管理。宋代画学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它的建立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还提高了当时画家的綜合素养。其以诗入画的命题方式,直到现在还在使用。另外,宋代画学所形成的教育制度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画学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制度不仅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完全照搬宋代画学的教育模式,而是应该将其放在历史的维度上,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它,在学习其优点的同时,勇于创新,探索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教育模式。

注释:

①三次兴学运动分别为: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时主持的“庆历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熙宁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崇宁兴学”。

②《宋会要辑稿》记载:“徽宗崇宁三年六月十一日,都省言,窃以书用于世,先王为之,立学以教之,设官以达之,置使以谕之……欲仿先王置学设官之制,考选简牧,使人自奋,所身于画工技。朝廷图绘神像,与书一体,令附书学,为之校试约束。谨修成《书画学敕令格式》一部,冠以崇宁国子监为名。”且同时记载着在徽宗崇宁五年四月十二日,诏:“书、画、算、医四学并罢,更不修盖。其官私宅舍屋宇并依旧修盖给换,已到官据资任与先次差遣,人吏归元来去处,系召幕到者放停。其书画学于国子监擗截屋宇充,每学置博士一员,生员各以三十为额,其合行事件令国子监条画,申尚书省。”

③《宋会要辑稿·崇儒》有云:“书画学止系置籍注人、年甲乡贯、三代入学条,三年经大比定夺等第,方分三舍。”

④邓椿在《画继》卷一圣艺徽宗中记载:“《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

⑤《云麓漫钞》卷二有云:“诸画笔意简全,不模仿古人而尽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意高韵古为上;模仿前人而能出古意,形色象其物宜,而设色细、运思巧为中;传模图绘,不失其真为下。”

⑥《宋史》卷一百五十七志记载有:“仍分士流、杂流,别其斋以居之。士流兼习一大经或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写工。”

参考文献:

[1]邓椿.画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作者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完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对策初探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维吾尔民间美术对南疆高校美术教育的影响分析
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思考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