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与教学工作的总结反思

2021-10-15包国强陈崧浩何显力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科研能力问题教学

包国强 陈崧浩 何显力

摘  要: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是我国医学事业进步发展的基础和重要途径,面对医学研究生培养与日俱增的要求,高校应当及时总结反思。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医学院应当注重因材施教、科学引导,为研究生短暂的三年学习制订更为合理的培养方案。本文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培养过程中应当重点把握的几个方面以及未来应从哪些方面来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等,以期为优化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4-0117-03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是我国医学事业进步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飞速发展和医学自身不断进步,我国医学事业的建设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当前的形势对医学研究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医学研究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更要培养严谨的科研思维和学术能力[1-2]。医学的进步除了实践的丰富,更重要的是理论的不断拓展和由实验室向临床的成果转化。本文将反思与总结目前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与教学工作的经验教训,以期对医学研究生队伍的培育和建设提供思路。

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科研的本质

关于科研的本质,究竟是求真还是求新,这是学术界一直以来争论的话题之一。而在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就符合培养规律和培养周期来说,求真似乎更贴合实际。研究生是一个学习阶段,并且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要得到一些确切的科研成果才能完成学业。能发现新的方向并且长期做下去固然是好事,但是对于研究生而言,他们的培养周期仅有3年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现新的方向并取得成果并非易事。那么,求真或许是更适合研究生培养的模式。相比于求新,求真对于学生相对更稳妥一些,更适合于更广大的研究生群体。并且从求真求新的难易程度和学习过程轨迹上来考虑,从易到难更符合知识的发展规律,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还是在于思维模式和基本的操作技能[3]。谁也无法得知生命到底是什么,目前人们能探及到的也许仅仅只是生命的表象。每一位科研学者都期望在探索生命奥秘的进程中有全新突破,然而现实似乎并不理想,我们更多的是在完善生命的含义。研究生科研进程中要保证每一步都实事求是、无愧于心,这比单纯追求缥缈的重大新突破更为重要。

在引导学生“求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扬长避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进而引导学生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导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一直以来的教育模式,是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而非提出问题。那么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求真”的方式能够使研究生培养过程形成完整的闭环,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上明确指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評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4]。这是从国家层面为科技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也证科研工作者更加明确了科研的本质,少一些对文章的执念,多一些对科研的坚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好科研,那么清风自来,未来自然充满光明。

(二)科研的意义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临床,完成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成果转化,最终实现为人类的社会进步而服务,探寻生命的意义,而这也是科研工作者的初心。把握这一点,能避免一些急功近利的科研投机想法。不能仅仅是为了多发表文章就放下手中坚持了很久但成果不多的科研项目,盲目去追捧热点,科研工作者不能背离了科学研究的初心。

在科研的过程中,应倡导“少花钱、多办事”。科研一方面是思路,另一方面来自技术,苛求少花钱多办事在科研中似乎是一个伪命题。科研工作者应当秉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不浪费科研经费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做到获得更多的实验数据,拥有更多的实验结果,将有限的科研资源向科研与临床“效益”最大化转变。但此处的“效益”并不仅仅代表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科研过程中的思考与认识、感悟与提升。可能很多时候在实验过程中,花费了研究经费却并未取得预期的结果,这一点的确是让许多人难以接受,它会给人有一种“浪费时间”的错觉,使人笼罩在“实验失败”的挫败感。然而正是在不断地试错中,才能让科研者将生命的轮廓审视得愈发清晰。与其因为失败懊恼,不如深刻总结经验,使自身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得到一定提升,这样才是“少花钱、多办事”的核心所在。

(三)科研要做好具体规划

作为学生,制定计划并严格落实是一项必备的品质,这不仅仅是研究生学习阶段所需要的,更是未来走上工作科研岗位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学习从来都是一个人的游戏,找到自己的节奏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表是十分重要的。能够自律自觉的合理具体规划,学生首先要完成身份的转变。军校学员不同于地方院校,军校学员相比于地方院校学生拥有的自由度相对较小,日常的行为在本科管理模式中也大多是集中性质的军事化管理,而这一培养模式难免会造成部分学生产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态度和被动思考的思维模式。研究生阶段与本科时期的培养模式相比变化较大,研究生期间更多需要学生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要求学生拥有自律的时间管理能力,最大程度上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5]。

作为导师,切忌拍脑门式的异想天开,导师要对自己的想法和未来的规划有清晰的认识。科研很多时候需要灵感的迸发,但这所有的基础在于对当前主要研究方向的了解和把握上,科研工作者应当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不断向更深层次的领域探索,科研是一个漫长而又持之以恒的过程,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比拼研究者的意志力和创新力,坚持既定的目标,进而发散形成树状的科研体系,更符合科研的发展规律。

二、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向

(一)培养自主性,提升思维深度

研究生的教育前期是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后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科研思维与科研创新兴趣,进而使学生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研究。以笔者所带研究生为例,他们的科研工作确实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总体而言,没有更深层次的突破。究其原因在于,认识科研的过程中,欠缺主动思考的能力,还没有养成及时主动关注最新研究领域方向的习惯,而查阅相关文献是引发思考的基础;总结文献内容、组会汇报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由导师引导规划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这是探索深层次思考的必要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应鼓励学生随时和自己进行沟通和交流[6],但一定要保证这种讨论首先是建立在学生已提前熟知待讨论内容的研究背景之上的。在学生已掌握了该研究领域相关的热点问题或待解决难题并进行深度思考以后,再就相关方向与导师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作为一场有价值的讨论、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思维得到锻炼。导师对待学生要像放风筝一样,做到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科研能力,也确保学生日常的可控并及时加以引导和干预,在学生的研究生生涯中扮演好一个航标和鞭策者的角色。古人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十分适用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导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对学生方向的引导与技术资源的支持,研究生阶段更需要学生自己专注于研究。

(二)培养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培养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是作为医学研究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医学研究生阶段所专注的研究方向,是在经历本科长时间的临床见习、实习之后选定的自己有浓厚兴趣的科室研究方向,在选定了自己的未来研究方向甚至是未来从事的科室工作之后,学生应坚定自己的选择。医学临床研究生最终的研究目标是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要真真切切为临床患者服务,造福全人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生不仅需要日常关注国内外科研成果,沉浸式阅读学术研究论文,不断筑牢自己的学术理论基石;还应在临床中,通过将与自己面临的实际情况与理论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进而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努力将自己的研究向临床转化[7]。否则,只是为了发表文章而做科研,这一功利性的想法不利于医学研究生长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也与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相背。

近年来,国内各大学普遍有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而忽视培养科研兴趣等“软实力”建设的倾向,对于整体学术氛围的养成及学生科研兴趣的激发等方面有所欠缺。医学院校导师不仅承担着大量的科研教学任务,还面临着临床接诊患者、参与疾病诊疗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无法全身心投入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来。在这一现状下,研究生更应该主动探索、积极上进,及时与导师沟通交流。只有经历了对新知识新技术研究探索的过程和实际应用,才能有进一步的兴趣来源。导师也应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交流,营造起整个小组的学术氛围,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在科研之路上也会走得更远。

三、结语

科研本身就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科研者容易被捷径吸引,然而亘古不变的真理是:科研创新来不得半点功利虚假。特别是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研究生首先要拥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功底,掌握并且熟练地运用,这是科研的基础,同时也是作为一名学生的本分;其次要拓宽视野,着眼于国内外关乎自己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对其他相关方向也应有所涉猎,阅读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文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进而涉猎不同专业的最新研究,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广泛的轮廓,这样才能看得更远。当前科学研究新趋势是多学科的交互融合,这一方式也符合当下的科研主流方向,研究生应以此思考和探索来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形成体系化的培养科研思维和科研思路,为自己未来的医学之路奠定好的基础[8]。作为导师,首先把握并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始终扮演好“引航者”的角色;其次是合理充分地规划、使用科研经费,指导学生完善科学研究,丰富实验成果;最后要在团队内部根据成员的特点恰当分组,并及时召开组会交流汇报成果,以此形成完整的科研体系。钟南山院士曾说过:“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只要有脚踏实地地付出,科研之树终会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 胡光丽,李海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11):1196 -1198.

[2] 李清,李明勇,万里,等. 规培制度下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继续医学教育,2021,35(05):44-46.

[3] 张宏家,刘欧,李艺影. 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02):157-158.

[4] 习近平.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1-05/28/content_5613746.htm.

[5] 陈怡婷,陈地龙,谢鹏,等.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 医学教育探索,2007(06):517-518+521.

[6] 赵建宁. 新时期医学研究生与导师科研关系的建立[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7,30(09):897-901.

[7] 张杨杨,王玮玮,吕梦伟,等. 医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调查与分析[J]. 基礎医学教育,2020,22(02):154-159.

[8] 范家明. 浅谈医学科研型研究生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培养[J]. 继续医学教育,2021,35(05):40-42.

(责任编辑:淳洁)

作者简介:包国强(1974—),男,博士,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普通外科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及基础研究;陈崧浩(1994—),男,硕士在读,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方向:胃肠、肿瘤;何显力(1967—),男,博士,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胃肠、甲状腺、乳腺外科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

猜你喜欢

科研能力问题教学
浅析科研能力、学术修养与科技论文写作
问题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徐州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径研究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途径研究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