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使命,践行立德树人

2021-10-15赵蕾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师德师风高等院校立德树人

摘  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2021年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的教师节主题唱响了师德师风建设的主旋律。本文从民国几位有影响力的高校校长博大的教育情怀中,体悟榜样力量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从抗战时期西南联合大学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的事迹中,明确爱国情怀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中,展望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通过阐述当今教育领域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理念以及本人在师德引领下取得的点滴成绩,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高等院校;师德师风;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4-0007-03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由来已久,近年来国家建立了关于师德师风的考核机制,内容包括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1],但师德师风考核的机制不健全以及形式化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2]。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决定了教师人格的高尚和对学生的影响。师德建设决定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决定了教育事业改革的成败。

一、历史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对师德的标准和要求全面而立体,涉及品德修养、立身处世、才能学识、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这些要求对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从民国教育,看榜样力量

民国时期虽是乱世,却涌现出许多潜心育人的大师,也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

蔡元培,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国学大师,曾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写进《中学修身教科书》。他认为,具有高尚情操、学识渊博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梅贻琦,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他的一段话至今多为人们所征引: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此即为提倡师德的“从游论”。

张伯苓,1919年之后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等,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中“公”的意思,就是为公众摒除自私自利,是德性方面的修养;“能”是知性方面的修养,两者相兼相济,缺一不可。在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张伯苓特别强调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

(二)扬西联精神,植爱国情怀

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北大、南开大学三校临时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是非常之时组建的“临时大学”,虽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只存在8年零11个月,却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奇迹。时至今日,西南联大师生的爱国精神仍然弥足珍贵,那句“刚毅坚卓”的校训道尽了联大的精神内核和民族之魂。

“蹲着马桶改作业”的朱自清教授;把每天三顿饭改为两顿饭,用诗歌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并将自己的鲜血洒在春城的闻一多先生;体弱多病、生活艰辛,却坚持严谨教学和潜心研究,在授课之余完成多部名作的陈寅恪先生,他们身上那种“坚韧不拔、追求真理、敢于超越、无私奉献”的联大精神,值得当代高校教师继承和发扬。

如今,西南联大已成为历史,多少感人的故事,多少大师级的人物都随风而逝,但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严谨治学的学风、兼容并蓄的校风、淡泊名利的情操、敬业奉献的品格与当下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三)忆建党百年,重师德建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过去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一条亘古不变的铁律告诉我们,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教师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继承和发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崇高信仰,充分认识到教育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師德建设的标准和要求。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师德的辩证性继承和发展,既有充分、辩证的历史逻辑,又有民族性、时代性、创新性的特质,内涵更为拓展和丰富,更贴近推进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

高等教育面向的是世界观正在形成的青年,要坚持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对传承师道、涵养师德至关重要,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向。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之我见

(一)树理想信念,为国家育才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体现在执教生涯中的孜孜不倦,更重要的是心中要有家国情怀,要有民族意识,更要有勇担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自觉。教师要学以正心,才能厚植爱国情操、涵养高尚品德,才能用正确的理想信念去教书育人,而学生才更愿意以其为榜样,做到“敬其师,效其行”。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的感人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她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体现了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她的事迹为千千万万的人民教师树立了榜样,给后人留下了更多的思考与启迪。“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理想信念是成为“四有”好老师的首要条件,是在遇到艰难困苦时的精神支柱,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本质内涵。

(二)有奉献情怀,成大我志向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时曾指出,大学应该是一个教育的中心,要永远把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作为大学的第一职责。但由于长期以来高校评价机制的错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家更关注的是项目、文章和帽子,因为这些与职称和待遇挂钩。究其根本,还是没有从小我中走出来,没有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作事业去追求。

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钟扬教授堪称高校教师学习的楷模。他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将奉献和奋斗的“种子”播撒在青年人心中。他以超乎常人的精神和毅力,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师德与育人关系密切,高校教师的奉献情怀、舍小我成大我的奋斗精神,将潜移默化地影响莘莘学子,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

(三)以学生为本,行师之风范

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是对师德最好的诠释。我国目前高校的师生关系尚难以令人满意,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的精力大多放在与个人职称晋升有关的工作上,往往无力无心去做那些无法用数字呈现出来的教学与思想引领的工作。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倡的师德观对当今师德师风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孔子的一生,无论是而立之年踌躇满志的办学初期,还是在鲁国鼎盛辉煌的从政时期;无论是周游列国、到处碰壁的漂泊流浪十四年,还是年逾古稀、直至生命终结的晚年,他从未停止过教学,从未停止过对大义的追求。他表现出的种种师德风范被后人奉为高尚师德的楷模,其精深的教育思想确已彪炳千秋,泽被万世。在高校“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孔子“重义轻利”的敬业精神、“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热爱学生”的传统美德、“为人师表”的高尚典范正是为人师者所应继承和发扬的。

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之我行

(一)以学生为本,营高效课堂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有了这个信念,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学生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以笔者为例,2005年笔者开始指导研究生后发现,本科阶段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专业英语,这直接导致学生在日后深造过程中对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不适应。那时笔者正处于评定教授职称的关键环节,在职称评定中国家基金的分量特别重,因此科研压力非常大。但为人师者必须以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大,应将学生成长成才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2009年寒假,笔者制作了全英文课件,开学后开展了当时为数极少的双语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专业英语,可谓一举两得。后来,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双语教学的教材问题,笔者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两部双语教材,为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英语水平的专业英语阅读材料。每当看到学生课本上那密密麻麻的标注和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一种辛苦并快乐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二)融通识教育,创趣味教学

双语教学使高校专业课堂实现了中西合璧,如何让相对沉闷的高校理科课堂更加生动,让理科学生也能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做到文理相融,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开展趣味教学。

在课堂上,笔者独辟蹊径,将专业课的各知识点编写成朗朗上口的押韵知识口诀,同时将总结归纳知识的方法传递给学生,迄今共编写60余首,结合课件出现的英文单词串讲的英语谚语多达100余句,并将诗词、对联、专业英语的构词法乃至美德教育渗透其中,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真正做到“开动脑筋细琢磨,多种方式齐混合,枯燥知识轻松得,课堂学习有快乐”。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笔者将文艺活动融于专业课堂中,利用好课前5分钟让学生表演才艺或组织小型实践活动,由此构建趣味课堂。开展的趣味课堂相关教研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3]。

(三)走公益之路,助学生成长

张伯苓认为,除了获取书本知识外,教师还应多让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社会,即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但如何有效地促进高校育人与社会服务对接,不仅需要政策和机制方面的支持,还需要教师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凝聚学生的共识,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3]。

2018年3月,针对中小学生课外科普活动匮乏而师范生又渴望社会实践的现状,笔者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公益科普活动,公益性地为大学生志愿者设计科普选题和内容,耐心为学生修改课件,贴心地指导演讲,不厌其烦地联系服务单位,以己之力为社会发光发热,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履行了高校教师的崇高使命。

三年多来,笔者和大学生志愿者秉持学以致用的奉献情怀,在济南市及其周边20多所中小学、村镇、社区和文化场所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讲座、研学以及乡村支教活动200余次,形成了“应景选题、内容精彩、教师指导,渗透平时、大學小学、合作共赢”的服务特色,深受师生及家长的欢迎,为师范生搭建实践平台的同时助力了孩子们的成长[4]。

四、结语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师德,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且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5]。高校教师应在自己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奉献,追求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高校领导应尽可能帮助和激励那些投身教育教学并做出成绩的老师们,为师德师风建设助力添彩,为民族未来道德素质的提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丽萍,刘明,冯瑶. 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研究[J]. 大学教育,2021(08):169-171.

[2] 任沫霖. 关于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 大学,2021(22):124-127.

[3] 黄蓉生,孙楚杭. 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12(Z1):36-38.

[4] 李香玉. 高师里的“高师”,榜样育人的“榜样”[J]. 教育家,2019(09):27-29.

[5] 赵培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J]. 中国高等教育,2013(Z2):66-68.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M2018X251)。

作者简介:赵蕾(1963—),女,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科普教育、微生物学。

猜你喜欢

师德师风高等院校立德树人
建立健全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二级工会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