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寓教于研理念探索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1-09-30商庆银曾勇军曾研华黄山吴自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7期
关键词:农学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商庆银 曾勇军 曾研华 黄山 吴自明

[摘 要] 针对农科类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教学与科研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根据农学学科的专业特点和地方农业高校的定位,突出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以研促教,寓教于研”理念,构建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教中有研模式、研中有教模式,搭建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研究成果开辟了农科类学生培养的新途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学农爱农的情怀,实现了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同步提高。同时建立了一支寓教于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学成果广泛应用,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教学改革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关键词] 教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农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基于OBE理论的农业生态学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XJG-19-3-7)

[作者简介] 商庆银(1984—),男,河南固始人,博士,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壤改良与固碳减排研究;曾勇军(1978—),男,江西龙南人,博士,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学研究;曾研华(1986—),男,江西永修人,博士,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7-0057-04    [收稿日期] 2021-04-15

一、前言

教学和科研作为高校的两大职能,相辅相成。教学可以促进科研的发展,科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1]。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如果没有科学研究,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2]当前,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不仅要认真讲授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密切跟踪最新科研成果,把它们作为课堂教学的“源头”,丰富和更新课堂内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又能架起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和知识应用能力。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期,如何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充分发挥科研资源在人才培養中的优势,探索稳定有效的教学研合作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对全面提高农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本文剖析了现有高等农业院校中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途径,以期为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二、当前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农学专业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的学科,专业特点明显[4]。然而,长期以来,农业院校教师在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部分比较注重教学的高校教师教学工作比较繁重,没有精力开展科研工作,往往忽视了科研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一些科研能力较强的高校教师更愿意把更多精力投入论文写作、专著编写和课题应用上,减少教学投入,关注学生。这些教师不愿意在课程教学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忽视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改进及基础教材的编写。其次,课程体系设计偏重于理论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科研成果也很难融入教学环节。再次,教学方式长期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及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教学效果较差。此外,学生缺少科研平台,对科研活动和生产实践涉入不深,学习趣味性和目的性不强,从而不利于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此外,传统教学方法是单科性和专业性的,以传授知识为主,造成了学生知识基础不厚、学术视野不宽、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不强等问题,需要探索研究性教学方法、加强科研训练和跨学科培养。从长远来看,科研与教学逐渐脱节,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如何把教学和科研两大职能结合起来,有效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使高等教育真正为社会服务,是当前农学改革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任务。

三、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为适应培养高素质农科类创新人才的需要,本研究根据农学学科的专业特点和地方农业高校的定位,树立“以研促教,寓教于研”理念,按照“厚基础、重实践、有特色、求创新”的原则,优化农业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构建研究型、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建立教、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以科研为基础的高水平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参与、自主学习,坚持教学的学术性,顺应农业专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构建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教中有研模式、研中有教模式。坚持科研支撑,建立寓教于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拓展科研育人,形成教学研一体化育人平台,搭建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一)贯彻寓教于研理念,优化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为解决课程体系设计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应不断优化农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构建以研究型为导向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1)按照“厚基础、重实践、有特色、求创新”的原则,设立“惟义农学实验班”并多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基于“目标导向教育”的思路,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改革了“作物栽培学”“农业生态学”“耕作学”等农学专业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解决教学目标与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如“农业生态学”课程,将“生态农业模式构建”作为课程学习目标,利用科研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构建生态农业模式,并从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分步骤、分层次推进教学;通过专题报告、论文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培养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5]。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了创新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完成了我校农学专业2013—2020年度共计20多个班级的“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农业生态学”等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改革实践。(3)增加生产实践教学的比重,如偏重于理论教学的“作物栽培学总论”从20学时降至16学时,实验课由12学时增加至15学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引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法,更加生动形象地将科研成果和生产问题融入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农学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