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

2021-09-17王继萍李晋军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7期
关键词:主题阅读语文要素文言文

王继萍 李晋军

【摘要】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文言文教学该教什么?怎么教?本文认为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采用多种策略,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增强表达能力上多下功夫,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语文要素,主题阅读,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中大幅增加了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尤其是增加了不少文言文的内容。统编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主要编排在第二、三学段,个别篇目分散在第一学段识字单元、单元主题导读和“日积月累”中。如何让小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亲近文言文,自信地踏上文言文的阅读之旅呢?下面就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有效教学策略,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一、把握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有些教师过于注重对字词的解释、语句的翻译等,却忽略了文言文本身所蕴含的深层内涵,導致文言文教学片面化。文言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笔者认为,应包括“言”与“文”两个方面。“言”在这里特指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现象、规律,也就是所谓的文言知识。“文”有两层意思,一是有关文章的知识,如写法、篇章、体裁等;二是人文内涵,包括作品的思想、情感、主题等。因此,处理“言”与“文”的关系就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以书面语为依托,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自己的内部语言去理解和改造原文的思维过程”。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语法、结构等内容,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但这个基础由教师直接讲解,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主动学习、阅读、理解、体会,印象才更深刻。

只重知识而轻人文的文言文教学并非正确之道。阅读能力的核心要素理解能力包含“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在真正理解了文言文的内容之后,了解作者的意图、态度、观点或寓意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情感、能力、品格的养成。“言”和“文”并重,努力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正确取向。

二、“文白结合”策略

学生对文言文有畏难情绪,主要原因在于文言文距离学生生活较为久远,理解难度大。所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尤其重要。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白话文铺垫。很多成语典故、历史故事是根据文言文改编过来的。学生在阅读这些故事后,教师可以出示文言文,让学生比对。学生会惊奇地发现,这么多的内容,文言文用短短几个字就能表现出来,字少意丰,从而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四年级下册的《囊萤夜读》,教师引导学生先看课文中的插图:“大家说说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通过完善细节,添加想象,将其连缀成一个小故事。

晋代时,有个叫车胤的人,他非常喜欢学习,但家里贫困,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晚上他没法看书,只能白天读书背诗。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忽然看见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有些耀眼。他想,把萤火虫收集起来,是不是会更亮呢?于是,他找来一个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进去,封住口,吊起来。虽然不是很亮,但可以看书了。从此,抓到萤火虫的夜晚,他都在认真地读书。

讲完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看看原文是怎么说的。”通过文白对比,学生对文言文有了连贯融通的感知,愿意根据小故事、生活经验、前后语境、注释等来理解这篇课文,并积累了词语“恭勤不倦、博学多通、以夜继日”,感受到古人学习的刻苦。

寻找词汇家族。学生最喜欢的事情莫过于做游戏。同样的事情如果披上游戏的外衣,学生就会乐此不疲。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适时拓展学生的词汇,玩些小游戏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守株待兔》中,“有耕者”的“者”是“……的人”的意思,“有耕者”是“有个耕地的人”。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个知识点,教师可问学生:“你知道还有哪些词含有‘者?找找它的家族成员。”学生回答:“记者、作者、读者、强者、老者……”教师补充“胜利者、文艺工作者、共产主义者、卖柑者……”。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打通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学习的通道,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史互参”助力。文言文有不少丰富的历史故事,教师通过讲解相关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了解人物形象。教材有很多名言警句,学生可能会背,但对它的背景或前因后果并不了解。教师要还原名言的原文,将点的知识拓宽成面的知识,既能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又能激发其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三、单元整合策略

1.灵活选材,平衡“言”与“文”

由于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教师在教学时,若花费大量时间教“言”,深读“文”的时间就只能相应地缩短。要达到“言”与“文”的平衡,就不能逐字逐句、面面俱到地讲,而要灵活选材,进行单元整合。

哪些“言”要重点教?第一,古今差异大的词。如实词(“走”“妻子”等)、虚词(“而”的多种用法)和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等)。第二,再生能力强的词。这些词在文言文中不断复现,掌握它们对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新出现的词。教师对学生已有的文言知识应了然于胸,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减少无谓的重复。

以今识古。虽然古今异义的现象客观存在,但同中有异远多于完全相异。如《守株待兔》中的“因释其耒而守株”,“释”无疑是个重点词,是什么意思呢?教师应让学生先想想含有“释”的词,比较辨别,会发现“爱不释手”中的“释”与“因释其耒而守株”中的“释”同义,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同时,学生对“爱不释手”的理解也由模糊走向清晰。

归类教学。一是复习旧课的知识以理解新课的同类知识,触类旁通;二是将单课出现的一词多义等语法现象进行归类;三是从单元整体着眼,将本单元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和积累。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这一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安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展现了思辨的力量与智慧的光芒。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树立思维的意识,让学生瞳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教学《自相矛盾》时,除疏通字词外,还应让学生结合三篇课文,思考“楚人的话是如何自相矛盾的”。通过灵活组合,平衡“言”与“文”的关系,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2.以点带面,准确教“文”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习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又容易陷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境地。针对此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精选内容思考

那些能够直切课文中心、主题,或事关全篇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领悟,以收到以点带面之效。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可提出问题“如果你在现场,你持哪种观点?有什么论据吗?”由此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从而教给学生用具体事例来论证观点的方法。

(2)联系生活理解

既可以古今联系或对照,也可以將生活体验注入文言文,以加深理解和感悟。如教学《书戴嵩画牛》,教师让学生先找出描写牧童的句子,根据内容演示动作行为,再通过短片让学生观察牛的状态。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平时看到的都是牛尾巴夹在两腿中间,今天见到的却是尾巴竖起来的,说明这幅图画错了。学生在游戏中理解了文意。

(3)在拓展阅读中感悟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多元解读。如教学《书戴嵩画牛》时,可为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历代名家都喜欢画牛,你知道哪些画家因画牛而闻名于世吗?学生发现有东汉画像石斗牛图、近代李可染的斗牛图和当代张录成的斗牛图,在搜索材料中形成探索能力、思辨能力。

(4)在激趣自学中提升

教师在教学时,应立足学生本位,紧扣“趣”这一方法,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投入文言文学习中,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创设情境:在一条道路旁边,有一棵李子树,上面结了很多李子,但是没有人去摘它们,你知道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王戎不取道旁李》。

四、“熟读成诵”策略

古人称读书为“吟”“咏”,文言之味首先是“读”出来的。

1.读出文言之韵

一是读准字音,关注通假字、生僻字的正确朗读。二是正确断句,注意文言文句子中的合理停顿。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易错的停顿点进行正确断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文言的韵味。如《杨氏之子》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学生几乎都读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家禽”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固定词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它是两个词,应分开来读。

2.读出文言之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比较有趣,绝大多数能改编成课本剧。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大意,展示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学生在“读—思—编—演”剧本的过程中,展现丰富的创造力,真正实现“生本位”的学习模式。

3.读出文言之言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言意兼得”。教《杨氏之子》时,教师可从题目人手,让学生用文言介绍自己,如“张氏之子”“李氏之女”,还可以根据句式造句,如“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莺是夫子家禽”,教师的评价也可用文言词汇,如“甚聪惠”“汝甚伶俐”等。通过语言迁移,习得方法,积累语言,形成语感。

4.授之以法,得之以效

如《守株待兔》的重、难点为:理解这则寓言故事;读好课文,读出韵味。教学方法是: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意思,读好句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释其耒”入手,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意思,读好停顿:因/释其耒/而守株。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阅读其他文字,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审美鉴赏策略

1.在想象中体验意境美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融入文章的意境,获得共情的体验。如教学《伯牙鼓琴》时,教师可配上古朴、典雅的《高山流水》古筝曲,让学生在悠远的音乐中想象、体验意境,理解知音难觅之情。

2.在品析中领略哲理与人格美

“文以载道”,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言文中蕴含的丰富哲理,让美好的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如教学《囊萤夜读》《铁杵成针》时,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做事要有目标、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教学《司马光》时,让学生懂得遇事应像司马光那样沉着机敏;教学《书戴嵩画牛》时,引导学生知晓要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学弈》时,引导学生懂得其中的哲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明事理,懂得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

教材中的文言文不仅仅是例子,还应当是引子,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中国文字独有的意蕴之美。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单元为背景,以语文要素为抓手,搭建平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表达实践中学习古文、运用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猜你喜欢

主题阅读语文要素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文言文阅读练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多元互动,开展主题阅读
初中英语教师开展主题阅读的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