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

2021-09-13管毅

学周刊 2021年27期
关键词:教学初探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管毅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给学生讲授基础知识,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注重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文章通过分析眼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深入研究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0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38

在课标中确切表达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对于历史这门必修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提高对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度,将其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高中历史课本对世界发展史有详尽的记录,探究价值极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剖析历史事件,引导其追溯过去,知悉古人智慧,开阔学习视野,引发情感共鸣,不断深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感悟,以此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持续提升。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不注重核心素养的融合

现阶段,将核心素养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既需要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正确解答历史问题,也需要学生透彻地理解隐藏于历史问题后的历史发展轨迹,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1]。然而,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会将大半注意力放在研究考点上,无意中忽视了历史素养的培养。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缺少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显著问题,不利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很难为促进我国的历史文献学等专业发展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

(二)忽视历史人文性

针对历史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肩负更多重任,如带领学生认识历史、培养人文素养等,在此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然而,眼下的高中历史课堂上,更多教师追求的是知识输出量,忽视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与延伸。课堂上也习惯采取“填鸭式”教学法,缺少对人文情感、教学过程的细化,导致历史教学需具备的德育价值难以得到发挥,给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带来不利影响[2]。其次,高中历史教学过于依赖教材,很少能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提不起学习兴趣。最后,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本教材的依赖性强,课堂所讲内容基本取材于课本,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详细讲解教材内容,学生很难真正接触到历史知识,以致学习受限。因为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相差甚远,所以不能使学生从更多角度看待问题,日积月累下,渐渐消磨掉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氛围压抑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保持课堂秩序,普遍会以严肃的面目对待学生,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导致很多学生一看到教师就会肃然起敬。再加上高中课程紧凑,很多教师都会采取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来确保能够在有限时间里给学生讲授更多知识,教师长期占据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压抑,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不能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环节,难以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扎实掌握与灵活运用,课堂表现愈发消极。基于此,愈发凸显将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必要性[3]。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教师转换角色,授人以渔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展开高中历史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刷新对自身职业的认知,在确保准确定位的前提下开展一系列教学行为,从而保障高效教学的落实。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角色转换。

首先,从教学者到育人者的转换。在部分历史教师的认知中,自己只执教历史专业,只要能够将本学科知识理解透彻后全盘复制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殊不知,如今倡导的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单纯进行知识传授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4]。教师需将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切实发挥出来,并使其成为引导学生树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渠道,促使高中生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理论自信,逐步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历史科目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课程内容,是德育的基本方针。道德教育和文化價值观教育无处不在,必须长期以多种方式积累;德育是有方向性的,必须在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而非强制性灌输;德育具备示范性,身为人文学科教育者,高中历史教师更应学会言传身教,为学生起良好的示范作用。这需要教师积极成为落实道德教育的实践者,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

其次,从主导者到引领者的转换。当今人们身处信息化时代,专业知识量大且升级速度更快,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教师再也不具备使用专业知识的所有权、优先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对“文化教育应塑造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其塑造了可以独立思考并解决未来发展趋势中的问题的人,并解决了中国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大学毕业生不能成功进入社会的不利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教师需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历史知识,洞察历史本质,摸清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对历史做出客观公正的解析,进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借助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将其理解为培养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分辨真伪,基于唯物主义原理来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娴熟地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并融入斯大林、列宁、李大钊等人对唯物史观的研究成果,以此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根据高中生的认知能力与爱好特点等选取适宜的教学手段。由于唯物主义具备的抽象性、理论性极强,因此很多学生都会感到学习吃力,教师就要采取直观且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对唯物史观进行阐释,助力学生更好将其掌握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猜你喜欢

教学初探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幼师钢琴弹奏教学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初探
诵读经典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