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留守”问题

2021-09-12傅允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留守转型期

傅允

摘  要: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剧增,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浅析,提出微观层面的见解。

关键词:转型期;进城务工子女;留守

一、农民工子女现状

一是家长认知水平有限。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大多属于小学文化,初高中文化极少,认识事物比较狭隘、封闭,本着“只管生、自由长”的认识水平对待子女教育问题。

二是居住环境恶劣。大多数家庭处于温饱线状态,为了省钱,一家人挤在狭窄的租住屋内,孩子的学习环境极其糟糕。家长因为忙于生计,晚上12点过才回家,无力监管学生,孩子的休息睡眠难以得到保障,部分学生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

三是家校结合虚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部分家长一天和孩子都难打个照面,更别说和老师交流了,他们把孩子接到城市接受教育,但是仅仅体现在“住在一起”,只提供简单的吃、住,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变化及思想道德问题,一旦问题严重便采取简单粗暴打骂方式,导致孩子在学校和同伴交往时也同样采取简单粗暴方式处理,更谈不上立德树人。

四是家长盲从学校教育。出于对学校的本能崇拜,在教育对话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显得极其不平衡,家长把教育希望一味投向学校教育,很难有建设性的意見,从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更好推进。

五是学生思想道德“留守”。企业流动强也导致学生流动性大,转进转出多,加上视野和见识浅显,学生行为教育显得比同期城市孩子晚,效果慢。原本农民本应有的朴实、勤劳的品质在孩子身上不太明显,反而呈现的是对优越物质生活的向往和诚信缺失、欺骗等不良倾向,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处于“留守”状态。

二、情况分析

一是农民进城化与教育进程不匹配。农民进城化是个必然趋势,但是漂泊生活却引发了家长心理恐慌。面对城市生活“水土不服”,加上居无定所的日子让他们心理恐慌,有漂泊感,其自身存在自卑、等级观念,把不稳定、恐慌感过早传递给娃娃等。

二是学校教育功利化,急于缩短教育周期。由于各级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体系多,为了提高办学声誉,学校办学显得功利化,急于缩短教育周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学校的本位意识和老师的急躁、指责等所有不利因素都传递给家长,引起家长更多的不安,违背了教育规律。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偏离方向。出于经济本位,各级政府还是主抓经济生产,虽然成立了各类机构,但是在真正应对这部分群众教育时,心有余而力不做,多流于形式,未落到实处,所谓家长学校,讲座机构都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并未进行跟踪随访。加之整个社会精神世界浮躁,正确价值导向未深入百姓骨髓,尽管政府宣传多,但是社会思想舆论还是方向偏离,消极价值观负面影响着孩子,消极因素侵蚀着孩子的心灵。

四是教育公而不平。为了促进城乡教育,相关主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实际中,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上还是有不平现象,存在教师流失现象,从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教育进程。

(责任编辑:罗  欣)

参考文献:

[1]田山俊.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J]. 当代教育科学,2008(11):19-20.

[2]叶松. 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探究——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2011(01):50+97.

猜你喜欢

留守转型期
国际中文教育转型期中文教材研发出版的思考
农民工法律问题的研究
情暖“留守” 追梦同行
转型期完善公共危机管理路径浅析
在城市“留守”的孩子
从社会问题视角看转型期人的发展的失衡
转型期家庭伦理剧中婚姻观的探究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与成因浅论
留守经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
高墙内外的“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