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既“探其花”,亦“循其根”

2021-09-10华小蕙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化渗透差异化教学

华小蕙

【摘要】花,给予了根生的表象;根,则赋予了花生命的支撑,花与根,就如同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与“潜藏规律”。如果教学仅仅把知识作为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那么这只是“插花”之美;唯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躬行实践,在自然态的探究中,发现知识同时亦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鲜活的、有根的“生命之花”。

【关键词】儿童年龄特点 差异化教学 综合学习活动 文化渗透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活动中发现了世界,也认识了自我,这是卢梭倡导活动教学之缘由。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围绕任务或项目的核心,基于儿童的特点有效设计音乐活动,达到提升音乐素养的初衷呢?笔者尝试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同龄段不同的能力层次,以及活动目标的融合导向加以探索实践。

一、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任务或项目的趣味性

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应当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来激发儿童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强烈愿望”。对于小学階段的学生,有趣的情境、真实的体验往往更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基于任务或项目的音乐学习,主张采用多感官联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立体的音乐体验。

【案例一:在敲打的趣味游戏中植入“积极探索”之根】

音乐欣赏《鸭子拌嘴》

教学片段:

1.听辨一欣赏一表演。

以“击鼓传花”的游戏导入,依次出示三件最基本的打击乐器:鼓、锣、镲。在游戏中让三个学生“敲敲打打”,聆听其音色。

2.欣赏一讨论一听辨。

(1)欣赏《老虎磨牙》(不告知曲名),解决两个问题。

①主奏乐器是什么?还能听到哪些乐器的声音?

②乐曲让你联想到什么场景?

揭示曲名,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并聆听音色。

(2)围绕主奏乐器——鼓,进入第二环节,展开讨论。

①想一想:你能用多少种方法让鼓发出不同的音色来?

②试一试: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摆放一面扁鼓,组员可以轮流在鼓上尝试。

③说一说:敲击不同部位获得什么音色。(为欣赏“刮奏”做铺垫)

(3)欣赏精彩片段“磨牙”,要求学生听辨出“刮奏”这一演奏形式。

在本案例中,教师抓住学生喜欢“啥都敲碰探索一番”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听辨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演奏的多样方法。这是基于真实体验的情境活动,也是饶有趣味的生活学习,它将让学生对此“一经获得知识便永远记住”,也为今后“根据乐器不同的音色特点表现音乐的不同形象”等实际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

二、基于学生的能力特点,关注任务或项目的差异性

在执教的平行班级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班级之间总存在着些许的差异。在设定活动任务时,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这种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预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力求能力提升的最优化。

那么面对同一课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施教?笔者觉得可以有两个大体思路:其一,可以重组教学内容,即按原有框架,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各项内容比例偏重略有不同;其二,调整任务目标,按班级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生对任务目标的达成度。

【案例二:在同课的梯度异构中带入“成功体验”之感】

歌曲《在一起》A乐段的不同教学

(一)

1.认识“d、m、s”三个单音好朋友。

2.在对比演唱中观察同中之异,熟悉由“d、m、s”组成的乐句。

3.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单音用节奏组合起来,就成了音乐。

4.通过听辨排序,将三个乐句组合成①③①②旋律。

5.揭示:老师只是把第一乐旬简单地重复了一遍,一段动听的旋律就产生了。

(二)

1.出示三个音符朋友“d”“m”“s”。

2.复习由“d”“m”“s”三个音组成的土家族儿歌《乃哟乃》,并说一说它的节拍和情绪是怎样的。

3.出示新旋律,“今天‘d’‘m’‘s’又亲亲热热地走到一起,组成新的旋律。”

4.听老师范唱,学生开口默唱,感受不同情绪。

5.引导揭示:同样的音为什么组成了不同情绪的音乐?揭示“荡漾”的秘密——切分节奏。

6.跟着琴声一起唱一唱,并邀请学生随着这优美抒情的音乐手拉手跳起来。

根据学生体验表达能力的不同程度,案例一的活动任务偏向于探索歌曲旋律的内在结构规律,由简单的“1、3、5”三个音人手解决歌曲的难点部分。这样的学习活动适合于有一定读谱能力的学生。案例二活动任务形式看似多于案例一,但实则它对学生读谱能力要求有所降低,更偏重于对音乐的整体情绪、韵律感知等初步阶段。通过引导学生“新旧知识超链接”,从同中有异的对比中感受本课歌曲的独特风格,由出现频率最高的切分节奏入手引导学生掌握难点节奏,并在重音的律动辅助下帮助他们把握歌曲的韵律特点。

因此,基于学生能力起点的学习活动不仅要推动横向整体的同步发展,同时也必须关注差异层纵向的不同生长空间,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活动中实现能力提升的最大化,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感。

三、基于学科融合的初衷,把握任务或项目的方向性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的最后目标都在种种境界的总和,就是说使分立的课程能发生的影响纠集在一块儿,构成了有机体系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基于任务或项目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在活动中渗透“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知识能力积累。它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大杂烩”,而应博而有选、取而有择,是一种方向明确的有机交织。因此,我们在设计时,要把握好任务或项目的方向性。

【案例三:在表达的自主选择中融入“曲情统一”之识】

《蓝色的雅德朗》——特定情境表达的音乐元素选择

观看影片《桥》的故事片段。

1.角色代入1:“如果你告别亲人,即将奔赴战场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2.角色代入2:“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选择怎样的节拍、速度等音乐元素表达战士那时那刻的心情?”

3.播放主题曲《啊朋友再见》,揭示现实情境与歌曲情绪的矛盾反差。

4.在反差中引导体验:歌曲速度稍快,情绪坚定、积极,没有忧伤与颓废,有的只是对祖国的热爱,对战争的无畏。由此可以感受到南斯拉夫人民坚强乐观的民族个性。

5.迁移导入:“不管是告别亲人奔赴战场的战士,还是远离家乡漂泊在远方的游子,他们的歌声总是那么明朗、从容。一起来听另一首南斯拉夫民歌《蓝色的雅德朗》。”

德国教育家荣格提出:“儿童要从靠自身的直觉容易把握的小范围的‘生活共同体’,即从乡村的公园、池塘和丛林出发,进而认识大范围的‘生活共同体’——整个世界。”笔者将其理解为教育的视角可“以小见大”。在音乐教学中,某首歌、一段乐曲等都可以将其作为载体,以“音乐传情达意”,力求在深入浅出的“最近感悟区”为学生找寻到音乐学习初衷的起点处——怎样用音乐准确表达内心情感。

本案例就以一段故事、一个场景、一首歌为“窗”,引导学生去触摸“音乐与民族精神”的隐约人文关联。不论是“故事的聆听”还是“结合故事情节对音乐元素的选择设想”,这些综合活动的开展都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体会“当音乐元素与情感表达反常态而行时的矛盾感”。虽然以一曲而窥整个民族精神不尽可能,但“一枝一叶总关情”,经典民歌中的一音一符更饱含民族情感与精神。在预设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尝试于细微处融入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用学生可感可言的方式,深入浅出、逐步推进、渐入佳境。

音乐是多感官的综合艺术,它旨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基于任务或项目的综合音乐学习活动,力求保持自然秩序的状态下无限地接近、实现这个美好理想目标。保持自然秩序,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循其根本”,即遵循教学规律、成长规律,既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也要遵循知识本身的形成顺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前行。

猜你喜欢

文化渗透差异化教学
差异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刍议幼儿语言的差异化教学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以生代教”教学模式初探
解析小学低年级数学的差异化教学策略
如何培养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中差异化教学的对策研究
探析差异化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教学如何进行文化渗透
谈差异化教学在作文课堂中的运用
美媒:北京警惕西方进行“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