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2021-09-10磨玲玉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有效性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论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针对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的现状,提出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深入钻研教材,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加教学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活动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9-0132-02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提升教学能力和创新教学模式入手,为学生打造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教师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基于此,本文探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并以此提供可以参考的理论思考与實践建议。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科学的教学目标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先制订教学计划和目标,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并非如此,许多教师都没有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即便是有的教师制订了教学计划,也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而制订,没有充分发挥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具体作用。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就没有侧重点,就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头重脚轻,或者教学内容紧凑等问题,导致教学效率较低。因此,想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只有明确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方向性,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制订教学目标和计划时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具备怎样的能力;二是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生为本的课堂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目标和计划,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这样才更容易达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一课不仅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在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今后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做好准备。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会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等,但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和个性特点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一是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会用点子图等直观手段说明算理,知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竖式书写格式;二是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三是体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制订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本课教学一是清楚地描述了过程目标,需要引导学生采用点子图等直观方式,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探究过程,体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是具体地描述了学生学习结果目标,包括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知道笔算乘法竖式书写格式,并能正确计算;三是明确地描述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目标确定后,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等知识,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转化为已学知识进行解决。这样教学,通过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强化学生对算理和过程的理解,进而达成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目标。

二、深入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备课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教好课,必须充分研究教材、掌握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首先,要了解各册教材的内容及其编排意图,知道教材的前后联系,避免教学时的前后脱节或不必要的重复;其次,要深入研究自己当前所执教的教材,着重弄清全册的基础知识和应培养的基本技能,各章节的教学目标要求、编排顺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每节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配合情况;最后,对准备教学的一节或一段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包括掌握教学目标,明确所教教材的地位、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研究练习题。实践表明,一些低效的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有关,不能准确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理解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导致出现许多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现象。

例如,《角的度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本课时,直接放弃量角器是怎么产生的探究,而是直奔如何指导孩子利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研读教材后,我们可以发现与原实验教材相比,修订版教材加强了量角器的产生的介绍。其实“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明确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他们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教材通过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体验等方式来领悟角的度量原理,尽管学生不一定能清晰地理解,但对于角的大小,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知道可以用相应的单位进行测量,如线段长短可以用长度单位度量、要求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面积单位来量化,等等,相应的,角的大小也应该用角的单位来度量。为此,教材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经历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该用一个合适的角作为度量单位的过程,由此引出角的单位,并呈现这个单位的产生过程:把一个圆平均分为360份,其中的1份就是角的单位(即1°角)。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说明正是根据这一原理制作了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量角器,使学生体会到:量角器实质上是180个1°角的单位的集合,量角的过程就是要知道这个角包含多少个角的单位的过程。在研究了度量角的大小的“单位”及操作工具“量角器”的工作原理后,涉及具体量一个角的度数时,呈现了量角的步骤;同样,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教材也是呈现了画角的步骤。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关于“如何做”“一般的步骤是怎样的”等问题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只有明确了相应的操作步骤,再辅以一定量的练习,其技能水平才能相应提高。事实上,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注重教材的整体性,更加有利于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此外,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还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依托教材来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只会课本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当遇到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有效运用数学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日常生活所接触的知识和课本知识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领悟到数学知识,并能借助数学理论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学生也能从小养成数学思维,并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加教学趣味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计算、解题和运用,这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和乏味。结合小学生的成长发育特点,如果继续让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学生必然会反感数学、反感课堂,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不尽如人意。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借助不同的方式,如游戏、竞赛等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也能感受到乐趣。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认识角》一课教学中,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设“我们去旅游”的趣味情境进行教学。课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交通标志有关的实物,如公路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等,然后在课上一一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展示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不同标志之下的图形的不同,并让学生将每个标志代表的图形一一列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认识了不同的图形,也了解了课堂关键知识点“认识角”,既使教学气氛得到了活跃,又让学生受益匪浅。在这些情境的渲染下,教师再抛出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图示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将题目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也可以将游戏教学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参与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的过程中快速融入课堂,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或者将信息化技术手段引入课堂(如VR、AI等),为学生营造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领略到科学技术的巨大魅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课堂目标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为此,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布置一些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任务,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将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并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数学水平。

以《梯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为例,“梯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上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先向学生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说出前面几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梯形的面积会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接著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当大多数学生都验证完后,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思考的。有的学生会借用三角形面积推导的方法,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求出梯形的面积;有的学生把梯形沿着对角线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求解;有的学生沿着高的一半剪下来后旋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多种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切实转变教法,创新教学模式,深入钻研教材,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磨玲玉(1982— ),女,广西宾阳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一级教师,南宁市教学骨干,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数学教育。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有效性小学数学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