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数学概念 发展学生抽象能力

2021-09-10顾嘉诚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抽象思维概念教学小学数学

摘 要: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教师要基于学习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倡导学生从“实践”到“认识”,从“再实践”到“再认识”。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着眼于整体观,辨析数量逻辑关系;抓住体验过程,促进数学概念的内化;把握教学深度,启发学生数学意识等策略,让学生深刻体会概念的本质,促进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抽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6-0066-02

引  言

概念是构成数学的基础,概念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概念,辨析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感性认识向逻辑理性的转变,抓住概念的本质,厘清内涵与外延,为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一、着眼于整体观,辨析数量逻辑关系

概念认识应由具体到抽象,先获得感性的认识,再上升到理性的掌握[1]。一个概念,并非孤立的,所以教师要树立整体教学观,让学生洞悉概念的内在本质。例如,在讲解“和”的概念时,教师往往需要从部分与整体两个层面进行讲解。一个整体,由若干部分组成,如果对该整体进行平分,每个部分同样多,这时,一个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份”的关系,每一部分都是一份。将整体分成几“份”,其中一部分就是整体的几分之几。某题如下:哥哥有5个苹果,妹妹比哥哥多2个,两者的数量关系是什么?题目中并未直接给出妹妹的苹果数量,只是说妹妹比哥哥的苹果数量多2个。也就是说,妹妹的苹果数量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与哥哥的苹果数量一样,另一部分是“比哥哥多2个”,由此,合起来就是妹妹的苹果数量,即5+2=7(个)。

同样的道理,在辨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时,对“倍”的概念,我们也可以通过例题来说明。比如,我们可以用一条线段来代表桃花的数量,用三条长度相等的线段,代表梅花的数量。由此,根据两条线段的长度关系,得出梅花数量是桃花数量的3倍。再如,对于“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动手摆木棍的方式,让学生边动手、边观察、边思考、边探索。比如,有20根小棍,如果每10根摆放在一起,可以摆放几捆?学生动手摆后,得到2捆。如果每5根摆放在一起,可以摆放几捆?学生动手摆放后,得到4捆。如果每6根摆放在一起,可以摆放几捆?学生动手摆放后发现,可以摆放3捆,另外还有2根构不成6根。由此来看,剩余的2根,即余数,摆放的“捆数”即商,20为被除数,每捆6根即除数。由此可见,教师可从整体上来认识数学概念,让学生通过对部分与整体的分辨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抓住体验过程,促进数学概念的内化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体验。很多时候,教师在呈现概念时,往往习惯于“告知”,忽视了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概念。如果只是被动接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不会深刻[2]。概念的学习,要让学生在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推演中,融入探索与发现,体验概念建立的过程,如此学生才能深刻领悟概念的内涵。数学概念往往较为抽象,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可以通过呈现实体的方式让学生感知数学概念的内涵。

例如,长方形的周长,按照公式“长方形的长加上宽,再乘以2”就可以得到。从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去理解,似乎并不難,但再看正方形的周长,按照公式“边长乘以4”,两者一对比,为什么都是计算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与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不同?前者需要乘以2,而后者需要乘以4。一些学生在思维上存在疑惑,对周长公式理解不深刻。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用细绳来围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和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通过动手测量,学生得出,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在计算周长时,将长和宽相加,再乘以2就可以。对于正方形而言,其四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因此利用边长乘以4,即可得到周长。如此一来,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就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有了深刻理解,对长方形为什么要“乘2” 与正方形为什么要“乘4”有了清晰的认识,自然印象深刻。

在数学概念探究中,学生真切地体验探究过程,更能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3]。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学习中,对于“有12个梨,每6个放一个盘子”,学生可以很快进行分配,共放2盘。但对于“有14个梨,还是每6个放一盘”,很多学生就不会分了。因为在分配时,有了剩余,而对于“剩余”,学生不知道该怎么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如被除数为14,被分成2部分,一部分是“2盘6个梨”,另一部分是剩余“2个梨”。通过亲自观察和动手分梨,学生对“余数”的含义理解得更深刻。

三、把握教学深度,启发学生数学意识

对于概念的讲解,教师不能仅限于定义的解读,而是要抓住概念本质,多维度剖析概念,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4]。例如,在教学“元、角、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购物场景:某学生买3个气球,花去1元钱。对于一元,请同学们思考有几种付钱方式?有学生想到,拿出一张一元钱,直接付款;有学生想到,拿出2张五角钱,直接付款;有学生想到,拿出10张一角钱,直接付款;有学生想到,拿出100个一分钱,直接付款;有学生想到,拿出50个二分钱直接付款;还有学生想到,拿出20个五分钱直接付款。显然,在构成“1元”的金额里,有很多种不同的付款方式,学生从中可以理解“元”与“角”“分”的逻辑关系。再如,在让学生认识“>”“<”及“=”时,教师可以列出几个数字,如99、12、39、42,让学生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进行描述,从而分辨这些数的大小关系,并尝试用“>”“<”进行排列。由此,学生可以产生深刻的印象。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数学的抽象性,要与数学思维协同起来[5]。例如,对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1”看作整体,如果将“1”分成2份,或者分成3份,或者分成4份,其中的任何一份,都是整体“1”的一部分。将“1”分成4份,将其中的2份合并起来,看作“1”的大部分,则原来的4份,就变成了3份,合并起来的这个“1”的大部分,对于整体“1”而言是“部分”,而对于合并的两个小部分而言,却又是“整体”。再如,对于“三角形”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回顾射线、直线、线段、曲线等知识;接着,引出三角形、圆,让学生观察这两种图形有何区别。显然,圆是由曲线围合而成的,而三角形是由线段围合而成的。教师可以请学生尝试概括三角形的概念。有学生认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合而成的图形”。教师可以不对该结论给予评价,而是通过一些反例来反驳学生陈述的不严谨性。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帮助学生逐步构建“三角形”概念,让学生从探究中学会抽象与概括,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结  语

对于数学学科,抽象能力是构成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数学概念,激发学生数学意识,让学生在认识概念、辨析概念、探究概念中,开阔数学视野,获得对数学概念的深度体认和概括。我们应认识到,认知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直观化、动态化情境,鼓励学生从概念的抽象思维中,完成新知的建构。同时,教师要善于啟迪学生,鼓励学生体验概念探究过程,让学生在亲历、反思、交流中获得数学抽象能力。

[参考文献]

张祖润.指向思维生长的数学概念教学[J].湖南教育(C版),2020(12):27-29.

顾丽英.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 2021(01):71-73.

廖启春.小学低年级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40):91-92.

沈淑霞.让数学概念教学之“根”深植于活动经验之中[J].小学教学参考,2021(14):46-47.

宋伟红.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读写算,2021(11):96-97.

作者简介:顾嘉诚(1993.10-),男,江苏南通人, 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抽象思维概念教学小学数学
浅论幼儿计算和幼儿体育教学
由“抽象”变“具体”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