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差异境遇下内地西藏幼师生审美教育研究

2021-09-10樊莉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化融合文化差异审美

摘  要:西藏幼师生来到内地高校学习,在文化艺术的审美素养上存在着与内地主流文化意识之间的差异。藏族文化艺术的美学观念与审美趣味是由藏传佛教文化和藏族世俗文化组成的统一体,分析研究藏族文化艺术与内地主流文化艺术美学趣味和审美境界的融合点,才能为内地西藏幼师生美育有效实施提供文化层面的教育依据。

关键词:文化差异;审美;美育;文化融合;西藏幼师生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9-0-02

内地西藏幼师生是国家为西藏培养学前教育师资人才在内地指定大学招收培养的一群特殊学生。2010年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每年招收西藏80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十年的教育教学中为西藏地区培养了近千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藏族文化和主流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但对“真、善、美”的追求上都有共性需求,审美情趣更有相融之处。藏民族喜欢唱歌、喜欢户外活动、喜欢装饰、喜欢大自然,性格开朗、豪放、好动,而且注重人性品德的谦和、拱让、诚实、自然等,他们对“美”的追求与其他民族一样鲜明和强烈。因此,可根据他们的民族性情和个体特性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兴趣,“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美育”是培养这群特殊学生健康成长和积极向上的有效教育手段。

新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标准新要求,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和增强文化自信。怎样才能对西藏幼师生有效实施美育?只有找到两种文化审美情趣和审美境界的相通融合之处才能有所放矢地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怎样寻找两种文化审美观的融合点?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寻找两种文化审美观的相通相融之处;其次,长期跟踪调研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求,通过交谈、问卷调查、课堂交流等形式掌握学生的审美层次、审美水平、审美能力和审美需求,总结归纳与主流文化审美趣味、审美境界和审美特质的相通融合之处,从而为内地西藏幼师生美育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一、藏族审美文化观的独特性价值取向

藏族文化是勤劳顽强的藏族人民在适应和征服青藏高原的长期物质生产活动中吸收祖国内地和周边地区的先进文化,并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藏族文化的内容和形态具有结构复杂和多样性的特点,以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抗争为根基形成的苯教入世思想文化是世俗文化形成的根源,后來传入的佛教出世思想是文化发展的核心,两种文化融为一体,蕴含着藏族精神实质和人生价值指向。其文化审美境界追求的不是主流文化的“天人合一”,而是追求超越现实又与世俗人情相通的虚幻趣味。这种审美观具有集体主义性质,掩盖个体审美情感的宣泄,遵循宗教义理所规定的模式,追求恒久不变的审美品格,它所传达的是一种整体的民族文化精神,并渗透着宗教情怀。在形而上对“善”的追求是宗教仪轨的遵循和膜拜。在世俗文化中,“向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对“善”的追求体现着个体品德的修为。作为藏族个体人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境界是含蓄的、隐匿的,“以善为美”主导着藏族两个层面的审美理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藏族聚居区与内地各民族交流越来越频繁,其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相对封闭环境中形成的强势民族文化和民族情结对外排斥思想得到了改观,民族文化差异逐渐减弱,审美观日益趋同,藏族人民对主流文化的接受和学习显得更加积极和主动。现在的藏族聚居区学校教育,主要使用国家统一教材,学生从课本中能够了解和掌握大量主流文化知识,在现代社会急速趋同发展的潮流中,主流文化在藏族聚居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学习,以主流文化为主要内容对藏族学生进行“美育”,变得更加切实有效。

二、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审美特质的同一

藏族本土文化原本是古象雄文化和吐蕃文化逐渐融合而形成的。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尼泊尔、中原三地传入吐蕃,与当地苯教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形成藏传佛教。同时,阿拉伯文化和西亚的波斯文化,南亚的尼泊尔和印度文化,特别是中原的汉文化相继进入青藏高原,对西藏原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促使藏族文化形成既多元融合,又独立纯厚,既豁达又相对保守,既悠久博大又固守狭小的特殊形态。艺术文化的创造主体既是审美主体,也是宗教信徒,他们创造了与其他民族既相似又独特的文化艺术形态。苯教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有灵性的,所以也就有了各种自然物崇拜和生殖崇拜等,以宗教为灵魂的文化艺术领域。这种灵性自然就是宗教统领的神性,终生信教的民族习性造就了人性即是神性,整个民族的审美素养,即灵性→神性→人性,又是人性→神性→灵性的融合模糊的状态,究其文化根源有三个方面。

第一,藏族文化审美特性的形成与发展既具有多元文化的统一性,也具有自身文化的独特性。青藏高原的古老民族有藏族、东南部的门巴族和珞巴族,他们具有各自的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审美趣味。藏民族崇尚雄健彪悍、壮美崇高;珞巴族勇于挑战,追求智勇双全;门巴族寻求丽质明了、清静娴雅,它们各自具有丰富的个性侧面,又有趋同共性的特色,最后又在佛教神性仪规中形成浑融整一的高原藏族审美文化。

第二,佛教哲学理论体系是藏族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佛教文化的影响使藏族传统艺术的审美趣味具有虚拟性、意象性、符号性、象征性、无功利性、装饰性和规范性的形式感特征,使藏族传统艺术蕴含了独特的唯美情感特性。这种对艺术灵性的追求也是人性的展示,同时又取向虚妄的神性。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神秘、诡异和夸张的藏戏面具(脸谱)的造型和色调来区分人物形象的属性,深红色代表国王、黄色代表高僧、浅红色代表臣相等。

第三,从艺术门类审美的纯粹性来看,藏族传统艺术中,主、客体方面都不允许艺术家个性的彰显和发挥。就主体而言,藏族传统艺术家基本上全是虔诚的信教徒,艺术家自身的信仰与人生追寻目标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把个人的思想情感,甚至是审美情趣展露在艺术创作中以改变前辈们严格规范的艺术理论和制作方法。从客体而言,数千年传统艺术家所表现的作品题材内容和艺术家所服务的对象决定了他们必须沿着某种传道、图解要求进行重复性制作和规范性临摹,他们不可能表现纯意象美、纯形式美、纯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因此,藏族传统艺术具有相对单一的审美特性和被动的集体共识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主流文化的大量传播,藏族聚居区文化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境界在保持原生文化特性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和融合内地主流文化的审美观。

三、文化差异中的审美文化融合

第一,藏族以佛教教义为核心的向“善”价值观与儒家文化“性本善”价值观取向一致。“以善为美”是主流文化中儒家思想追求的人生美学境界,而藏族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精神中也蕴含同样的美学观念。

第二,藏族文化对客观世界中艺术文化的认识观点和主流文化中古代文艺美学思想的认识观点是一致的。比如藏族文学作品《诗镜》中强调文学创作要认识由各种社会关系所构成的人生历程,要认识审美文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关系,认识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现象以增强人们对宇宙自然的把握,更要认识社会关系中各种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第三,藏族以“唯美”为指向的“意向性”造型观与主流文化的“写意”造型观相一致(只是最终的指向性不同),主流文化对“意”的追求指向自我既向内诉求,藏族文化艺术对“意”的追寻指向神即向外诉求。

第四,无功利的审美境界。藏族是全民信教,以藏传佛教教义为核心的藏族文化艺术追求宗教灵魂至上,艺术是无我的佛心指向。主流文化儒道禅都是以无我的“道”为指向。

第五,对“真诚”人格品德的追求。佛教教义要求信徒远离邪妄贪欲,不两舌、不虚言、不恶口、不绮话、不偷盗、不奸淫,保持身心高洁和善良道德等,强调文艺审美创作应引导人们对人格美的追求,重视文化艺术创作的审美教育作用。藏族传统世俗文化观念非常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俗语云,“无论何时,行恶得善者百中得一,行善得善者比比皆然”“因祸得福,但无论何时不会有因福得祸者”,这些世俗观点与儒家、道家思想对人格品德的要求完全相符。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以上文化融合点可以出,虽然藏文化和主流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但在人格培养、道德形成、价值取向、社会礼仪等方面具有很多审美观的同一趋向,我们根据这些融合点对内地西藏幼师生实施审美教育,强化“美育”效能,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可为西藏培养高素质、高水准师资人才,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10-16(4).

[2]罗文.历史的反思与文学的“爆炸”——《百年孤独》、《尘埃落定》比较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0,31(6):53-58+65.

(责任编辑:董维)

收稿日期:2021-04-12 修改日期:2021-07-05

基金項目: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文化差异境遇下内地西藏幼师生美育问题与对策研究”(2020SJA1152)

作者简介:樊莉(1975—),女,甘肃通渭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美术教学和中国国画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融合文化差异审美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