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区域民俗题材雕塑创作研究

2021-09-10卢跃飞

今古文创 2021年31期
关键词:创作实践

卢跃飞

【摘要】 本文阐述了当代区域民俗题材雕塑创作的概念、创作思路方法以及当代价值与意义,并以岭南民俗题材雕塑创作为例,从岭南文化背景、民俗特点及当代语境下试析岭南民俗雕塑创作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区域民俗;岭南民俗;当代雕塑;创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J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1-0094-02

民俗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是千百年来民众所创作的知识和认识系统,而区域民俗是指特定区域(如岭南、荆楚、关东)内由于人文地理的原因而形成的具有共同特点的民俗事象。①要想了解各个人类群体是怎样思考和生活的,最好去了解这些群体所创作的民俗文化。②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使作为舶来艺术形式的“雕塑”成为本土民族化、民间化的载体,在文化共同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营造本土文化语境、塑造民族个性,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实践及未来探索的重要方向与路径。区域民俗为当代雕塑创作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呈现民族历史、文化风貌及人文精神的话语体系与根性文化的共性支撑。

一、区域民俗题材雕塑创作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一)对区域民俗文化进行视觉呈现与精神表达,建立地域民族文化认同。我国民俗学泰斗曾说:“民俗文化构成了一个民族最广大、最深厚、最基础的文化。” 生活在一个区域内具有相同文化根脉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在精神和物質层面上形成了同质化的心理认知和行为习惯,在民间形成的关于生产劳动、饮食起居、婚丧嫁娶、村落民居、宗族家训、岁时节令、精神信仰等领域的民俗文化,汇聚了历史的积淀和时代的洪流,构筑起一个区域性的、立体化的、多视角的人民生活图景和共同的精神家园,而通过当代雕塑创作的手段,以当代的视角将一个地域民族世态人情的集体记忆进行视觉呈现,使之成为根植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滋养,将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铸就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家国情感认同。

(二)探寻传统民俗的当代价值,推动区域文化发展与人文精神建构。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多起源于农耕社会的母体中,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消费文化及城乡一体化的快速进程,不断地在消离人们跟乡土的距离,被工业文明日渐异化的人们其灵魂深处仍深藏着对“诗意的栖息地”的渴望,而受一个地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积淀着丰厚民族历史渊源与价值共性的民俗文化,可以填补现代社会人对乡土眷恋的心里空位,建构人们对根性文化的认同。区域民俗题材雕塑作品以艺术化的视觉呈现方式,它不同于客观、严谨的民俗文化记录方式(如民俗志、地方志),而是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下将民俗题材进行艺术加工和精神升华,具有记录传统、留住乡愁和进行当代转译的双重文化价值,以艺术的表达介入区域文化身份认知的建立,促进区域社会发展背景下文化链接网的搭建,活化当代社会的人文生态。

(三)在全球化背景下,探索当代雕塑创作的民族化道路。在世界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当代艺术受到“全球化”和“后殖民化”的冲击,很多有危机意识的中国艺术家们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传统文化作为开拓创作语系边界、确立本土认同的一个突破口,他们以颇具东方精神内涵的作品,在西方当代艺术中获得话语权,受到世界的认同和关注。当然这些将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转译的成功践行者实为少数,还不能建立一个以东文化价值为核心的当代艺术圈,而且近年来很多急功近利的艺术家们进行“快餐式”创作,简单的挪移、复制、拼凑东方文化符号,创作出很多内容雷同、精神空洞的作品。因此,当代雕塑亟待涌现出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色彩的优秀作品,而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支脉,它常以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形式承载和记录着从原古走来的民族印记,当代区域民俗题材雕塑创作要以“俗随时变、向史而新”的态度,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独特立场,以当代雕塑创作理念解构和重新诠释民俗文化,链接传统与当代、民族与世界,以体现对传统的关照和对当代意义的体悟。

二、当代区域民俗题材雕塑创作理念与方法路径

(一)题材选择。一般来讲,进行区域民俗题材雕塑创作,创作者首先是对这个区域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有一种心理情结和表达感受的欲望,或者是对儿时“温柔乡”的眷恋情愫,或者是作为移民者对当下生活场域的新视角,抑或是对某个地域的民俗事象产生了去了解和要表达的兴趣,而这些创作的动机和题材选择的缘由,无不跟创作者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也正是因为这份单纯的个体表达需求,才使得所选之题,有话可说,有感可释。但只有感性的、主观的表达需求是不够的,对于地域民俗题材的选择,还要通过查考书籍、地方志、民俗志等研究资料了解一个区域民俗的起源、发展、变迁的历史,甚至可以利用民俗学中田野作业的研究方法,深入民间田野和社会现场,对想要表达的题材做进一步的调查、采访、记录及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既是民俗事象的调查者,又是艺术创作的感知者,丰富、鲜活的民俗资源为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也为题材的撷娶明确了方向,最后在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传统与当下的彼此联络,“物我”交融的相互作用下,以确定民俗题材。

(二)视觉呈现。20世纪初,西方雕塑引入中国,开启了以借鉴西方学院派写实雕塑为主要模式的中国艺术院校现代雕塑教育,时至今日中国高等院校的雕塑教学仍保留着受西方雕塑影响的写实性造型训练的教学方法,因此接受这一教学体系训练下的雕塑创作者,对空间、结构、解刨、造型有一种本能的思维模式和观察造型方法。有理论家认为:“西方的雕塑体系传入中国后,民族的雕塑传统已经中断,事实上,在本世纪我们民族没有产生具有世界意义的雕塑思想和观念、语言与形式我们近百年来是以西方人制定的雕塑规则和标准来进行雕塑活动的。”③因此,要从地域民间雕塑、绘画、传统手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同时要结合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语言特色,有的放矢地向民间“取经”,了解民间艺术的形式语言、审美特征、造型技法,并与自身的创作手法进行嫁接杂糅,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表达语言。

(三)精神表达。在区域民俗雕塑创作中,要寻根溯源地领悟各个民俗事象中所蕴含的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并结合个体体验予以内化,借助雕塑的载体和多元的表达媒介,体现独立的地域文化立场和价值趋向。要浸润到民俗文化的基因中,在当代的语境下形成文化自觉,注重当代艺术本土性构建,而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经验的呈现,创作出的不仅仅只是悦人眼目的“民俗风情志”,而是具有独立文化立场、丰富内涵的当代雕塑艺术作品。

三、以岭南民俗题材雕塑创作为例的创作实践探究

岭南,北枕南岭,南临南海。学术界对岭南对领域有不同见解,但多数人的意见,认为岭南这一范畴所指的最宽地域包括广东(粤港澳地区)、海南、广西大部分地区和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及以北地区。④历史上的岭南因在地理位置上北隔五领,南阻大海,为岭南设置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又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利,阻隔了跟中原地区的沟通。封闭的地理环境一方面放缓了岭南地区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脚步,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对引入文化对保护和促进本土文化的生成。按照“民俗传承周圈轮”理论:“(民俗事象)从中心地形成一次性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其变化的结果表现为象周圈的分布。”⑤处于中原文化圈边缘位置的岭南民俗文化,反而因为文化中心变化后对边缘位置的影响弱,使得岭南文化中的原始文化得到保留。基于此,将民俗文化以视觉呈现的方式予以物化,从地域文化传承和当代艺术探索两个角度来说,岭南民俗题材的雕塑创作具有较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

岭南民俗文化绚丽而丰富,形成了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的三大民系,在生产、生活、民居、艺术等领域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粤剧、扒龙舟、广州早茶、客家围屋、佛山醒狮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岭南民俗。

雕塑创作不仅仅具有记录性与审美性的功能,更强调于创作主体与表现客体的情感关联,所以不能只是从现实记录、形式表现、视觉观赏的角度取选择题材,而是能浸入到民俗文化的环境中去,对某一民俗事象有深切的体悟。另外,民俗具有时代性和变异性的特点,我们深处当下的文化语境中,更要以当代的视角来记录和表现现实社会中的风土人情。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既要了解“广州早茶”的发展历史,又要深入生活去体会现在的广州早茶风情,以历史的、发展的、主客体结合的视角来进行创作。

岭南地区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如石湾陶瓷、潮州木雕都是家喻户晓流传至今的岭南民间雕塑,作品所蕴藏和呈现出的深厚悠长的文化积淀、丰富而精湛的技艺、深刻的民俗意蕴美、兼容创造的美学品格、浓郁的乡土氣息,都成为当代岭南民俗题材雕塑创作学习借鉴的宝贵的民间艺术资源。

对于创作者来说,要浸入到岭南文化的血脉中,了解过去,体悟当下,塑造未来。因岭南地理环境、政治背景、历史变革的多方面原因,有学者指出:岭南文化的基本特点为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创新性、务实性、享乐性、直观性。⑥在岭南题材雕塑创作中就要把握岭南文化的精神内核,体现其“实”“新”“活”“变”的特征以及“得文化之先”的文化品格。

四、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国家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契机之下,区域民俗题材雕塑创作要诉诸民族区域文化脉络和特色,把握时代脉搏,在多元共生的格局中,将传统文脉与当代经验进行有效对接,关注将区域民俗文化作为一种视觉呈现,建立民族文化语言体系,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注释:

①叶春生:《岭南民俗文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②杨景震:《陕西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③孙振华:《走向荒原》,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④李权时,李明华,韩强:《岭南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⑤关溪莹,杨秋:《论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3期。

⑥李权时,李明华,韩强:《岭南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9-24页。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
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国民族弹拨乐的发展现状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论播音主持工作的规定性特征
动画表演教学的认知及模式
从确认自身到解体自身
中国当代美术理论与创作探析
自卑情结与文学创作
节日影像志创作实践初探
小学生美术创作的“四驾马车”
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