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卑情结与文学创作

2017-04-15雷育斌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关键词:创作实践

【摘要】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文学创作中的自卑感不仅表现在作家身上,还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自卑情结映射在文学作品中,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味。从卡夫卡、史铁生以及郁达夫三位作家出发,探讨他们自卑情结的产生以及文学作品中的风格与主人公形象的特点,从而总结出具有自卑情结的作家作品的风格。

【关键词】自卑情结;命运坎坷;创作实践;文本风格

“情结”一词近些年被学者反复提起,在荣格看来,情结是一种心象与意志的集合,其中具有一个源自原型的核心,并且具有某种特别的情绪基调,他提出:“情结是通往无意识的忠实之路”,通常是由于心灵伤害或者是巨痛造成。而自卑情结的产生更是由于心灵的伤害与缺失造成的。在文学创作中,无论是作家还是文学作品,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发现因自卑情结所带来的各种结果。本文意在通过研究自卑情结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因自卑情结而对文本主人公形象塑造所形成的特点,从而更好理解文学作品。

一、自卑情结与作家

艺术是受到压抑的欲望,是无意识的象征,是那些没有得到满足的个人欲望的补偿与代用品,自卑情结驱使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取得精神上的平衡,所以作为具有自卑情结的作家,通过文学来表现自己的自卑。自卑情结的产生是多方面的结果,有来自童年、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经历等等。在文学领域中,具有自卑情结的作家如卡夫卡、郁达夫、以及史铁生……

许多人都知道卡夫卡的小说具有“俄狄浦斯情结”中的“惧父情结”,而说他有自卑情结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惧父情结”就是因为他在面对父亲时的不自信以及无优越感。他自己也说过“我在自己的家中,在那些最好,在那些最亲的人中间,感觉比陌生人还要陌生”。所以卡夫卡的一生对他父亲总是存在惧怕之心,形成了在父亲面亲的自卑感。这是来自家庭的原因所造成的自卑情结。郁达夫的自卑情结来自家庭与在日本留学时“弱国子民”所遭受到的各种不公平待遇。郁达夫从小失去父亲,母亲因忙碌养家与他过多分别,所以从小,郁达夫没有什么玩伴。后来去日本留学,正处于国难当头的时期,日本对于“东亚病夫”的鄙夷与白眼,也使郁达夫伤怀,因而养成了他自卑的情结。史铁生青年遭遇大难,双腿不能行走,一辈子只能坐在轮椅中,一度使他对未来没有希望,常常思考“生死”问题,与正常人相比,也使他自卑不已。这些作家因来自各方面的经历所产生的自卑情结,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潜意识的自我排解。潜意识是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自卑情结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有意无意地把受到压抑的欲望表现在作品中,所以我们亦可以在分析文本中,了解作家的自卑情结。

二、自卑情结与文本

人的潜意识来自童年、来自我们的生活经历,这些意识在我们未察觉时潜入我们的脑海中,在一定的坏境刺激下,以不自觉或者自觉的形式呈现出来。作家在创作文本时,需要在一个安静、感情充沛甚至是孤独的环境中(调查发现,作家处于感情低落期时更利于创作),这就有利于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意识流露出来。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所以分析文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的心理。

1、坎坷的文本主人公

(1)苦闷、忧郁、伤感的失意者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遭受到许多弱国子民的悲惨对待,在他的小说《沉沦》中,就塑造一个失意的零余者形象。“他”在自我放纵的同时也在自我愧疚,“我”在异国他乡形单影只,因为性的苦闷明白自己的不成才,也明白了国家的羞耻。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在面临困难时,最彻底的退缩表现就是自杀”,而《沉沦》中的主人公就表现得最彻底。《瓢儿和尚》中的主人公秦国柱明明有将才之风,他脸上的刀疤正是他英勇的象征,最终却因无力抵抗权贵,逃避到了一个庙里,当上了和尚。

(2)命运坎坷、结局惨淡的失败者

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写了两个瞎子,老瞎子为了能弹断一千根琴弦,不分寒冬酷暑地带着小瞎子辗转于各个村子,只有在真正弹断琴弦时才会真正笑一下。而在文本中,通过写小瞎子与兰秀儿的事以及老瞎子劝诫小瞎子的话中,我们能看出老瞎子年轻时也曾经历过爱而不得的悲惨之事。而在老瞎子满怀希望地弹断一千根琴弦时,等待他的却是空白的药方,这一打击让他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命若琴弦》实际上写了许多代人的命运,老瞎子的师父弹断了800根琴弦,看到了空无一字的药方,没有了生活下去的希望,为了让自己的徒弟有一个活下去的目标,告诉他自己记错了,应该是1000根;而老瞎子弹断一千根也看到了空白的药方,告诉小徒弟应该是1200根,而接下来,每一位瞎子的命运,我们似乎都可以想象,小瞎子弹断了1200根,看到了空白药方,又接着告诉他的徒弟要弹断1400根,周而复始,他们最后的命运都是失去活下去的目标,因为他们追求的本来就是虚无的。史铁生塑造身体残缺、命运坎坷的小说主人公,除了《命若琴弦》中的瞎子,还有《午餐半小时》中在街道小厂里的瘫痪者,《足球》中拼命摇动轮椅朝着希望前行的球迷……史铁生如此致力于身体残疾的主人公,难道不是因为他自身残疾的原因么?除了史铁生的小说还有郁达夫小说《茑萝行》中在社会屡遭挫折的主人公“我”,《杨梅烧酒》中只能蜗居在教室一角的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卡夫卡《判决》中莫名其妙执行父亲对自己的死刑判决的儿子,卡夫卡笔下的儿子完全没有能力反抗父亲不公正的审判,甚至在还没有被宣判前自己先精神失常了。这些作家极力描写充满困难的人生,是因为他们本身的遭遇,而更直接的原因是潜藏在他们背后的自卑情结。

2、压抑的文本风格

具有自卑情结的作家,致力于描写残缺的人生、悲惨的身世以及不得善终的命运,文本的主人公在困境中挣扎,他们满怀希望最终却免不了希望的破灭。卡夫卡小说中脱不出父亲手掌的儿子;郁达夫小说中投报无门、见弃于社会的零余者……正因为作家们描写的多样但不圆满的人生,所以小说的风格充满着压抑、黑色以及绝望。如《命若琴弦》中野羊坳里老瞎子师徒住的小庙,院墙已经残断不全,几件小殿堂也歪斜欲倾百孔千疮,还有在寒冬冰雪中行走和拉弦的景象;卡夫卡《审判》中的K一直处在一种巨大的恐惧中,他明明知道自己清白无辜却申诉无门,周围似乎有一张冷酷无情的网正在渐渐逼近他,他无法逃脱,一种莫名的负罪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作品中的环境氛围跟主人公的命运息息相关,有时候环境预示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所以具有自卑情结的作家笔下的文本很难出现如沈从文《边城》里的温馨、轻快、清新的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浓稠得似乎能拧出墨汁的空气氛围,让读者感到心情压抑。

三、结语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而具有自卑情结的作家,都曾遭受到某个方面的伤害,或者是家庭,或者是社会,或者来自于个人因素……他们笔下便出现了一群不得志的主人公,深陷在不可自拔的困境中;他们所创作的文本风格也更具有与主人公命运息息相关的特质,表现为压抑的环境氛围。研究自卑情结与文学创作,能更好地理解作家的文学作品。

他們作品的主人公多表现为:无力对抗社会的自卑者,深陷泥潭中的主人公以及对未来悲观的失败者。

【参考文献】

[1] 胡山林. 极地之思——史铁生作品解读[M]. 北京画中画印刷有限公司, 2014.

[2] 高中甫. 卡夫卡精选集[M].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

[3] A·阿德勒. 自卑与超越[M]. 北京师范大学印刷厂, 1998.

【作者简介】

雷育斌(1992—),女,汉族,广西横县人,广西师范大学写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山西孝义皮腔纸影戏的Flash网络动画创作研究
论播音主持工作的规定性特征
浅谈侗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动画表演教学的认知及模式
从确认自身到解体自身
中国当代美术理论与创作探析
节日影像志创作实践初探
小学生美术创作的“四驾马车”
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