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整体教学:“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相融

2021-09-10李永顺赵春松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比较运用

李永顺 赵春松

【摘 要】单元整体教学要把整个单元的课文(包括诗词和小古文)、阅读链接、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习作等各方面材料进行有机地梳理并整合,制定具体的单元目标和课时,再通过归类比较、创设情境、综合运用等方式展开教学,最终达到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互融共生。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 比较 情境 运用

统编版语文教材一改传统教材的特点,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个单元中融入了两条线,一条“明线”,一条“暗线”。一条是传统的“人文主题”,即围绕相似的观念和主题,把传统文化、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相近的各种文体的文章组合在一个单元内,这样方便在教学时形成一定的串联,凝练整个单元的主题,便于主題学习。另一条“线”则是“语文要素”的落实,隐含在每个单元中的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语文学习技能的运用中。这两点原本是“水”与“火”的关系,难以相容,而正确合理地利用单元整体教学,就能让它们完美相融。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

1.明晰教材的编写意图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新吸纳了更多中华经典古诗词、小古文、名家名篇等内容,单元主题更为凝练。编者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更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更方便学生语文素养的习得。在统一而又清晰的主题下,每篇文章的主旨更为凸显,这对教师上课的讲解或学生的学习,都是有益的。教学时只要教师加以点拨,学生稍加关注,每篇文章的主旨就更容易把握,大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与编者的意图不谋而合。

2.有效串联单元内文章的核心价值

纵观统编版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有一特点:虽然文体不尽相同,但在同一单元内所安排的文章,都有着相似甚至相同的主题。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都是神话故事,习作“我和             过一天”也是针对神话故事的人物来想象描写的;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诗以及《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无不透露出浓浓的童年情趣和故乡情怀。这样把文章整合再围绕不同的目标分层组合教学,单元目标就很明晰了。只要有主题价值的引领,教学就有了方向,最后教学的效果就不会“跑偏”。

3.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绝不是单一的,而是互融共生的,有极强的综合性。如果教学还是单一的,逐篇逐课地教课文,每一课的词语、句子、段落、主题思想也是相互孤立的,不能互相渗透、有效地融为一体,就失去了主题单元编排的意义,教学内容和思想的关联性就会消失。只有在单元统一而凝练的目标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提炼相似而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讲述,组合内涵相近的段落进行品读感悟,结合文章的共同点对生活进行必要的描写,比较同一类物体中的不同之处,感悟不同人物的相同品质,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及思维表达能力。

二、如何有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意识决定整体意识,整体意识引导关联意识。单元内的各项学习内容和活动只有建立了逻辑联系,这个单元才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积极学习价值的、构建相对完整性学习体验的整体。

(一)教什么:制定简洁而富有实效的单元整体目标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就务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整体目标,需要先统筹单元内所有的课文,再结合“语文园地”中的相关知识点,甚至把习作进行整合,把它们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计划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最后划分课时,并给每一个课时制定相关的目标。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可以结合“单元导语”制定两个总目标:①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② 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再由此把这一单元划分为八个课时,制定每个课时的具体目标(如表1)。

这样的单元目标制定,既延续了重点课文的学习,也把两篇习作例文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学习。再综合分析比较四个不同类别写景文章的不同写作顺序,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既学习了课文,又学会了运用;既立足了教材,又联系了生活;既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妙,又习得了写景的顺序和方法,人文与工具逐渐渗透,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得其本味。

(二)怎么教:在品味语言文字中寻求“人文”与“语基”的契合

上面围绕整个单元八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一课一授”逐步教学的模式,重新划分了课时和目标,进行不同的归类和整合,主要划分为以下三个板块:

1.整合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内容,初步感知写景文章的特色

在单元整体教学的第一课时,先让学生读一读本单元所有的文章,学习生字新词之后,运用写景词语写一段话,感受写景文章语言文字的独特妙处。巴金的《海上日出》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日出的绚丽和奇特;叶圣陶用“这儿一丛,那儿一簇”“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样富有节奏的语言写出双龙洞和溪流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碧野的《七月的天山》运用“白皑皑”“密密的”“重重叠叠”“斑斑点点”这样的叠词和丰富的比喻、排比描写了天山的繁花似锦、生机勃勃;《颐和园》用准确的数字真实地写出了各景点的特色。同样是写景的文章,描写的手法却各有千秋,学生从朗读中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为后期具体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实践活动,运用比较的方法,探求单元教学的秘妙

本单元中,除了第二和第四课时可以正常延续平时的阅读教学外,第三和第五课时有所变化。第三课之前,让学生利用一次早起,走出户外,观察一次日出的场景,这样才能为口语实践课“日出交流会”的举行做好铺垫。由于每个学生观察日出的地点不一样,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尽相同,教师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围绕不同的重点来叙述,可以突出日出前天空颜色的变化,可以突出日出时云彩的形态和色泽的奇妙,也可以突出太阳出来后光线照射在景物上的情景……只有这样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明确的指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落地生根,使“听说读写”的“说”落到实处。

第五课时的教学则把《七月的天山》和《颐和园》两篇习作例文放在一起,先朗读,后比较,同样是描写自然风光,只不过一处是大自然的美景,一处是风景名胜,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别对待这两种景观描写的不同之处,前者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写景顺序是“移步换景”,这些写法都符合大自然自由奔放、生机勃勃的特點,而颐和园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显得庄严肃穆,与文中运用简洁严谨的文字介绍又不谋而合。两篇文章都达到文体与描写手法的高度统一。

3.以文章中的描写顺序为例,创设活动情境,内化为习作素养

第六课时的设计紧紧围绕本单元的目标展开,与平时课堂有所不同,拉近了与生活的距离,以书本为基础,但更多的是立足生活。首先,让学生回顾《记金华的双龙洞》写作顺序是“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但这样的顺序对于学生来说是概念化的,无法与他们的生活实际产生勾连,也无法直接运用于写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自己以前游览过的山洞,用笔简单画出路线图。当学生对山洞的大小有疑惑的时候,再让他们默读课文,不难发现,洞口最大:可以容纳一千或八百人开会;外洞较小: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最小的是孔隙: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这样,才是书中内容的还原,也是对游览情景的还原。接着,让学生回顾自己曾经游览过的山洞或者景点,先让他们画出主要洞窟或者主要景点的示意图,并配上简洁的游览路线图,再上台做简单的介绍,但要将最喜爱的景观作为重点,把它描述得细致生动,这样的“说”才能为后面的“写”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领略“金华双龙洞”奇特的同时,也让语文要素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崔允漷教授指出:“评估学生是否习得核心素养的最好做法就是让学生‘做事,而‘做事必须有真实的情景。”除了第八课时的习作课可以按传统的方法教学外,第七课时设计的是语文综合实践课,这里的实践并不一定是指到校外去活动,而是围绕书中出现的“游览植物园”,创设一种“真实”的情境,请学生拿起小喇叭,挥动小旗,做个“小小导游员”,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植物园的景点,当然还要提醒学生突出重点景物,如“天鹅湖”或者“芍药园”,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每一次游玩结束,“游客”进行投票,最后评出“最佳小导游”,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的言语智慧。

总之,统编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隐隐地连着两条线,一条是“人文主题”的贯穿,另一条是“语文要素”的融入,只有整合单元内所有的课文、阅读链接、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习作等材料,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趣味的设计并开展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让“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完美相融,才能让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真正落地生根,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厚积薄发。

【参考文献】

[1] 李竹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创生单元学习价值[J].小学语文,2019(11).

[2]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4).

猜你喜欢

单元整体教学比较运用
单元整体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同曲异调共流芳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范式下学与教方式初探
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