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图书馆公私藏书融合发展研究

2021-09-10陈光华

新世纪图书馆 2021年8期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融合发展

陈光华

摘 要 论文阐述了公私藏书融合发展的基本原理。从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财力瓶颈、藏书建设与相关主体之间的矛盾出发,研究大学图书馆公私藏书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从读者私藏的丰富性、读者素养的高阶性、大学位置的优越性、现代社会制度的健全性、大学图书馆管理手段的规范性出發,研究大学图书馆公私藏书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从私人藏书权属、大学图书馆图书漂流规范化、公私藏书的相互延伸出发,研究大学图书馆公私藏书融合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图书馆 公私藏书 融合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financial bottleneck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our countr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ction books and related subjects, the necessity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richness of the readers private collection, the high order of the readers literacy, the superiority of the university position, the perfection of the modern social system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management mean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is studied. Starting from the ownership of private collection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rafting of university library books, and the mutual extensi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ways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Public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Fusion and development.

公私藏书融合,顾名思义,即公有藏书与私人藏书的交融汇合,其表象是就私有藏书进行使用权甚至所有权的有限或无限出让,使之与社会发生有限或无限的关联,以达到与公共藏书共同满足社会发展对于知识的需求,推动社会正向发展的目标;其实质则是社会在前进发展过程中已凸显了其公用资源在某一方面的不足,以致可能引发较为严重的供需矛盾。此时,如果包含公私资源在内的整个社会资源在该方面的总量,即便不能完全满足全社会需求,也可以通过适当途径把私有资源引入公用资源供给系统,以私有资源贴补或协助公用资源的形式,尽量缩小或缓和资源供需矛盾。此即矛盾内因原理在公私藏书融合中的表现。

大学图书馆藏书具备公有性,故以上原理同样适于大学图书馆。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也普遍遇到了藏书现状与读者需求之间的较大矛盾,而又无力在短时间内设法自给。因而,可以借用以上原理,重点面向校内外读者开展公私藏书融合。实际上,民国初年我国曾短暂兴起过公私藏书融合,京师大学堂、通艺学堂等当时的知名大学图书馆便活跃于其中[1]。

1大学图书馆公私藏书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1.1 大学图书馆当前财力遭遇瓶颈

我国大学图书馆建设经费主要来自学校拨款[2],在世纪初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为填补高等教育事业基层统计(简称“高基”)相关数据空缺,大学曾普遍投入大量财力至图书馆,充分优化了图书馆空间及文献资源规模及结构。之后随着高教规模建设速度趋稳及“双一流”目标启动,大学又都更倾向于在教学、科研上鼎力投入。此外,大学办学财力的确普遍紧张,仅靠财费通常较难维持其高效运转,往往需要借助银行信贷及社会捐助予以贴补,而且大学图书馆近几年整体发展平缓,可加圈点之处不多,较难让人感受到其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撑作用,因而部分大学已不愿或无力对图书馆过多投入。即便是时下面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少大学也尽可能使图书馆馆藏相关专业文献数量达标,而不是趁机形成经费机制以谋求长远发展。

任何一所图书馆,其用于购置和补充馆藏资源的经费总是有限的。因此,图书馆的资源保障水平也必然是有限的。对高校图书馆来说,这种馆藏资源保障的有限性尤其明显[3]。特别是近十年来,大学图书馆大都未能保持文献经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增长,形成了实际上的相对负增长,少数图书馆甚至出现了绝对负增长,经费水平仅能维持基本运行。同时,为配合大学冲击“双一流”目标,大学图书馆大多将有限的文献经费中的绝对多量投向虚拟数字资源,致使资源整体结构不断失衡,明显削弱了资源对高等教育的整体支撑作用。

1.2 大学图书馆藏书建设与相关主体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大学图书馆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式,全力支撑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资源建设进入了以数字资源为重点的时期,印本文献在资源经费中的比例普遍走低,根据近几年的高基数据,多数仅维持在百分之三十以下,基本无法完成《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下称《规程》)相关指标[4],并由此带来两个问题:一方面,《规程》关于大学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规定能够量化的仅是图书的数量,包括馆藏总量、生均总量、生均年度增量等,因此单从规定层面看,属于有限的资源经费无法满足藏书的量的需求;另一方面,根据哲学的量变原理,唯有量的积累才会带来质的变化,反映在馆藏资源建设上即是藏书量的不足必然会导致既有馆藏整体质的下降。

总体来说,当前大学图书馆藏书建设,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均表现出不足,并且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分析,此状况显然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有效改观,因而不可避免地与其他相关主体间存在以下矛盾。

其一,馆藏图书体量与读者阅读需求之间的矛盾。这是就藏书对于读者的覆盖层面所作的描述。根据高基数据统计,大学图书馆藏书生均总量及生均年度增量不达标现象比较普遍,入馆读者人数及图书借阅的年、季、月、日量均逐步下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阅读的整体积极性及阅读水平的提升。业界常将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数字资源的便利性,但实际上也不尽然,图书资源的匮乏及由其引起的图书资源流转更新的不及时、不彻底,或许才是这一现象产生并存在的根本原因。

其二,馆藏图书质量与人才培养工程之间的矛盾。大学图书馆是“三全育人”的重要驿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与义务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当前大学图书馆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手段为各类形式的思想政治引领、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务等[5],以人文素养、家国情怀为主要内容,而这些活动能否开展、开展的顺利程度及最终成效,均一定程度地依赖图书馆资源,特别是图书资源。尤其是理工类大学,其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往往被过浓的科学研究氛围所淹没,从而影响图书馆藏书建设的最终走向。

其三,馆藏图书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厚重的人文资源为底蕴支撑,而这从理论上说显然有利于图书馆发挥其特长。但是,缘于当代大学之间的发展竞争,大学图书馆大多全力服务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及科研进步,从而更注重专业文献资源的持续积累,而在社会人文资源,尤其是高质量的人文资源建设上相对投入不足,因而难以为“双一流”目标背景下[6]的高质量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人文底蕴支撑。

其四,館藏图书数量和质量与地方文化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根据《规程》及国家“全民终身学习”战略[7],大学图书馆应放眼社会,引领地方文化建设,走进居民社区,联合组织团体,大力开展文化活动。这一切均与人文资源建设水平直接关联,要求大学图书馆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馆藏图书资源建设上升到前瞻角度、全局高度、区域广度,为丰富大学发展进步而努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能力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间尚存在较大差距,且又无法通过学校机制快速弥合,这就使得藏书建设的公私融合实践变得十分必要。

2 大学图书馆公私藏书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民国时期的公私藏书融合发展主要由公共图书馆发起,京师大学堂等当时有影响力的大学图书馆也参与了公私藏书的互动融合,其原理及实践对于当今大学图书馆公私藏书融合发展仍有相当借鉴意义。但较诸历史实践,当今大学图书馆藏书公私融合发展除具备相同的外在条件之外,还具备以下五方面个性化的现实因素。

2.1 读者中私人藏书的丰富性

大学图书馆读者含校内读者与校外读者两大块。校外读者通常又被称为社会读者。当代大学基本都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就一般综合性大学图书馆而言,一方面其校内有效读者动辄数万人,另一方面随着其逐步向社会开放共享,校外读者数量也倍速递增。就校内读者来说,除了大学生读者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读者,由于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需要,藏书一般已成为其日常习惯行为。就社会读者来说,其中既有普通的阅读爱好者,也不乏高素质的专家学者,日常藏书行为一般也比较普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的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学图书馆积极作为,营造校园阅读氛围,从实践上又进一步促进了读者藏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成就了私人藏书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据调研,随着社会住房条件的充分改善,大学图书馆校内教师读者中,拥有私人书房或家庭藏书室的几乎涵盖了全部,社会读者也大抵如此,藏书规模颇为可观的也不在少数。此外,大学图书馆读者具备类型上的优势,既有专家学者,又有管理干部,还有集二者于一身的混合类型,均表现出某方面或多方面的良好素养,常常会有针对性地持续搜集图书资料,从而实现藏书的专业性、高质性及系统性,为大学图书馆实现公私藏书融合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2 读者素养的高阶性

要想使大学图书馆公私藏书融合得以顺利开展,仅注重读者私人藏书的丰富、多样及高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考虑到私人藏书所有者及其所处环境的接纳包容度。这里说的接纳包容主要体现在私人藏书实际所有者关于学校提升、教育发展、民族强盛以及社会进步等意识的高阶性上,如若不考虑这一点,公私藏书融合就很有可能因为并非出自个人真实意愿而自始便不能和谐展开,或者即便已被强行启动,也有可能由于缺少私人藏书所有者的行动自觉而夭于中途。不过实际上,这种考虑其实只是大学图书馆理论上的一种理性化的心理焦虑。针对大学图书馆不以公私藏书融合为主要目标但又与公私藏书融合有所关联的各类读者活动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读者表现出了对于公私藏书融合发展的赞成与支持,其中便包括私人藏书在不发生所有权变更前提条件下的无偿调度。

因此,读者的高度自觉也是大学图书馆公私藏书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大学生读者来说,对于公私藏书融合发展的支持主要表现在其日常对于过程的积极投入、行动的正面评价及氛围的努力营造等方面。可以说,如果没有占据绝对多数的大学生读者的参与,公私藏书融合发展便从根本上失去了存续意义,因为资源的服务属性便是追求面向对象的最大化,大学图书馆的本质即是尽可能为更多读者的成长进步提供资源保障,融合发展公私藏书就是要立足于绝对多数读者的文献需求,充分考虑当前藏书建设所面临的瓶颈,灵活变通采取措施,以便在当代高等教育发展中更有作为。

2.3 大学位置的优越性

大学位置的优越性表现为虚实两个方面。一是物理空间的位置优势,表现为图书馆馆员与读者在日常工作、学习甚至生活上的相对集中,大多数读者以图书馆为中心分布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少数读者以学校为中心近距离分散居住在校外,彼此之间保持着几乎相等的不长的距离,十分有利于公私藏书融合发展的空间需求。二是社会公众心理上的定势,表现为大学基于其文化机构的属性以及相对浓厚的学术氛围,带给社会公众的较强的心理暗示以及由此暗示产生的较强的对于大学及其图书馆的充分信赖。在这两种位置优势的作用下,作为公私藏书融合主体另一方的私人藏书所有者会更积极主动、高度放松地参与进来,从而有利于取得实质性效果。

2.4 现代社会制度的规范健全性

和平年代的图书馆藏书公私融合发展与民国乱世时的显著不同在于,后者是有志之士基于开化启迪民智、拯救民族危亡之目标,在社会知识资源严重匮乏时的义举,蕴含着急迫之下的倾力与无奈,而前者仅仅是在个体知识资源明显充裕的前提下,对公共知识资源某一方面的暂时不足予以适度补充,蕴含着从容之下的淡定与闲适。而且,民国乱世带来的是包括产权在内的社会制度的紊乱与缺失,而当今的和平盛世则正好相反。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国初年公私藏书融合中的私人藏书大多都在融合之中与个人产权发生了分离,而当代法治社会的制度完整性与规范性则会对融合中的私人藏书的所有权实施必要保护。

2.5 大学图书馆管理手段的规范性

当代大学图书馆经过数十年发展,已积累大量有效经验,管理手段与机制得以不断强化与完善。尤其是近十年来,在大学规模化发展的大潮中,不少大学实现了多分区功能布局、大规模精细管理,图书馆也在对于总分馆、专业馆、各类各级资料室的管理中探索总结了与多点分布式馆舍空间体系相关的丰富经验,因而一旦有机会施行藏书的公私融合发展,便能快速上手,通过规范化管理确保融合过程的流畅性及效果的可靠性。这一点是当前其它系统图书馆所不具备的。

3 大学图书馆公私藏书融合发展途径

3.1 应不涉及私人藏书的所有权问题

大学图书馆公私藏书融合发展应不涉及私人藏书的所有权问题,大学图书馆相对成熟的规模化管理手段也可有效避免所有权问题的发生。但是,这只是一方面原因,且属于过程管理环节的外部因素。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当代大学图书馆一般都已拥有了雄厚的图书文献积淀,与拟参与融合的私人藏书相比,无论是从量上还是从质上均具备巨大優势,根本不必涉及类似历史上的私人藏书所有权的转移变更问题。此外,当前图书馆行业内部越来越强大的资源共享,也正在逐渐模糊所有权在馆藏图书使用效益中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当代及未来大学图书馆来说,藏书所有权的存续更多的是基于高教质量评价观测的需要。当然,倘若真的因为某种特殊原由,在公私藏书融合发展过程中有私人藏书所有权变更的必要,大学图书馆也有义务且有能力接管,因为毕竟其在长期的对于外界赠书的处理过程中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用经验。

3.2 实现图书漂流的常规化、规模化与深入化

图书漂流又称书香旅行,源于欧洲,其基本做法是图书被随意放在任意公共场所供人捡获阅读,阅读结束再被投放至公共场所任意位置,循环往复[8]。后来,时代环境又赋予其新的内涵。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的兴起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启动,国内大学图书馆借鉴了图书漂流概念,加以内涵丰富与外延改造,使其成为夯实校园文化底蕴的重要手段。大学图书馆可以将图书漂流现有水平视为公私藏书融合发展的雏形,从而加以拓展深化。

其一,建立有效的图书来源机制。大学图书馆针对图书漂流一般会制订相应的规则机制,但大都比较随意,多为针对单次活动临时做出的大致计划,往往以口头吩咐或传达的形式予以呈现。这也是不少大学图书馆当前图书漂流不够常态化、规模化与深入化的最直接原因。有效的图书来源机制必须首先建立在对于读者阅读需求的广度与深度的深入把握上。也就是说,只有全面、立体地把握读者的实际阅读需求,才有可能从量到质对图书来源进行整体规划,包括如何就图书来源的合法性与公平性、组成结构的性价比、漂流过程的合理性与流畅性、漂流结果的积极性与可推介性等实施有效保障及评价。其次还必须建立在馆读双方均有“人”与“书”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当前大学图书馆图书漂流少有图书馆图书参与,一般仅有基于相关活动环节临时动员、征集自读者的图书,另有少量来自准毕业生的自觉捐助。从内容上看,大多为应试资料、学科教材,且以理工类居多,与图书漂流目标关联度不高,缺乏参与漂流的实际价值。从参与人员来看,大学图书馆往往以管理者自居,从而无意中置读者于相当被动的境地,使其主观能动性受损。此类情况的出现,表面上看是施加于相关环节的力度不够,其实质是缺乏常态化的保障机制,以确保馆读双方均有能借助相关标准予以量化的“书”与“人”的整体融入过程。所以,大学图书馆图书漂流图书来源有效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全面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研判、科学合理规划的过程。

其二,建立稳定的队伍。囿于观念、人事等因素,大学图书馆对于图书漂流整体上重视程度不高,一般均没有相对固定的人员队伍或关于队伍组建、评价及奖赏的机制,而是往往针对单一活动环节需要,临时拉起大学生读者队伍,任务结束即行解散,因而成员较难具备应有的责任感,彼此之间也往往缺乏信任与默契,更难以具备总结推介经验、建立品牌文化、主动提升影响的意识与能力。但近几年来,还是有少数图书馆借助开展全民阅读契机,在图书漂流队伍管理上着手探索。

稳定的图书漂流队伍应基于馆读双方的主体平等及共同参与,其中来自图书馆的成员应是具备了相当的阅读推广经验、良好的公益事业心的优秀馆员代表,而其中的读者既应包括大学生读者更应包括教师读者与社会读者,因为此类读者中潜藏了大量知识丰富、阅历深厚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有能力就图书漂流中的未知问题献计献策,正好与学生读者的实践行为及图书馆员的专业修养相得益彰。总之,在图书漂流队伍选拔上,务必做到既要保证成员的代表性,又要保证结构的稳定性,还要保证能力的可靠性。这也是一个全面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研判、科学合理规划的过程。

其三,建立固定的空间。大学图书馆的图书漂流与社会图书漂流不同,不仅有相对固定的读者对象,即师生读者,还有相对固定的覆盖范围,即大学校园,因而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相对固定的漂流场所。此处所谓固定场所,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若干个,可以依托图书馆空间,也可以依托其它楼宇,完全以方便读者投漂、使读者有兴趣投漂为前提,以使图书漂流在大学校园内成为全员有意识参与的自觉自愿的和谐行动。

实际上,对于图书漂流来说,建立了有效的图书来源机制、稳定的队伍组成机制以及固定的漂流空间,也就是建成了一个流动的公私图书合藏的图书馆。总结起来,实现了常规化、规模化与深入化的图书漂流,其实质就是公私藏书的动态融合发展,即在图书的持续漂流中不断寻找适合公私藏书平衡发展的支点,以最终在广度、深度及时间维度上均获得积极效果。

3.3 实现分馆向家庭藏书的延伸

随着大学多区布局的出现,总分馆体系成了大学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点。近十几年来,大学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成绩显著,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分馆体系中的分馆既可以是综合馆派驻于学校各个区间功能模块的综合或专业分支,也可以是由校内其它单位自行建设但依赖图书馆技术指导及资源统筹的资料室或专业分馆,一般以后者为主。本文提出的“实现分馆向家庭藏书延伸”的含义是,在大学现有藏书不足的前提下,通过对读者家庭藏书实施适度的空间改造及信息特征处理,使之具备与分馆相同的知识揭示功能及相当的读者接纳能力,并在必要的时候开馆延宾。此处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必须以不产生所有权纠纷为基础,意即这种延伸只是私人藏书使用权的自觉分享甚至分离。其二,必须以不过度干扰私人藏书所有者的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为要,意即一旦私人藏书所有者认为超越了其承受范畴并以有效的方式予以发声,則在任何时候这种延伸均必须且可以立即停止。唯有这样的约束,方可能长久推进公私藏书融合,并取得实质效果。

这种形式的融合发展带来的好处是,一方面能充分加快图书的流转速度,使得图书的应有价值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图书馆发现分馆资源建设之微小不足,为未来精细化发展积累经验,此外也有利于私人藏书所有者通过与图书馆的馆藏对照,发现自身专业藏书之不足,进而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修养。因为,毕竟这种向家庭藏书延伸的公私融合发展只宜是当前条件下的暂时作为。

3.4 实现私人藏书向图书馆的延伸

从图书馆学意义上说,私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可以是个体的自然人,也可以是独立于图书馆以外的单位。私人藏书向大学图书馆的延伸近年来在业界已有先例,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

其一,以对人或物的纪念为目的的专题书库。“纪念书库”概念早已有之,《图书学大辞典》有云:“有因某人特捐大宗重要书籍而为之另设纪念书库者。”[9]纪念书库一般以被纪念对象的名称或相关联事物的名称来命名,图书来源渠道也很广泛,包括图书馆自有藏书、社会捐赠图书、所有权属于相关单位或个人的藏书等。这几类藏书之间并不必然需要划定关于数量的各自比例,而且各自的数量及由数量决定的结构占比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少数大学图书馆的此类书库完全由社会捐赠图书及社会单位、个人所有权藏书构成,其中绝少数则完全由社会单位及个人所有权藏书构成。

其二,因具体社会工作需要而建设的书库。如相关社会单位基于推进或完善本单位目标任务,日常需要大量利用相关图书文献,但囿于藏书建设能力及对于文献出版市场的陌生,无法及时获取最前沿的文献资料,于是借助大学图书馆专业经验及馆舍空间,出资建设专门书库。此类书库藏书所有权属于相关社会单位,但可供大学图书馆读者阅读,既确保了相关单位的图书文献利用,也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大学图书馆藏书的不足。

其三,为实现馆藏的精准快捷而设立的书库。一般由出版商或经销商在大学图书馆内设立,罗列最新最全的图书文献,一方面可供读者学习借阅,另一方面可供图书馆随时察看选购,既直观方便又减少差错,还可以同时直接面向销售环节,方便读者随时拥有图书文献。2015年底,铜陵学院图书馆在国内首次启用“市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新华书店”三位一体模式[10],几年来运行效果良好。

其四,私人少量藏书的零星寄放。一些社会单位或个人,出于对大学或大学图书馆事业的支持,选择寄放少量私人所有权图书。这种情况实为常见,但总体发生量有限。此类图书因数量的不成规模且多为私人精藏,有时候甚至蕴含一些情感背景,相对来说会保管得更加仔细,一般只能有条件地供大学图书馆读者实时阅览。

4 结语

现代大学图书馆公私藏书融合发展属于新课题,从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国内几大检索工具收录来看,业界尚鲜有相关研究成果。但是,大学图书馆囿于现实原因,对于公私藏书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只是规模大小、程度深浅不同而已,有时还表现为区域之间的差异。可以说,当前大学图书馆公私藏书融合发展实践整体上仍处于感性发展以及起步上升阶段,其相关深层次的规律尚有待业界专家学者继续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徐寿芝.民国时期公私藏书的变化与利用[J].图书与情报,2009(2):141-14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EB/OL].(2016-01-04)[2020-09-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

刘亮,段昌华.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系统、保障和评价问题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6):27-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系统[EB/OL].(2020-04-29)[2020-09-20].http://libdata.scal.edu.cn/Index.action.

李立红.团中央、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N].中国青年报,2018-07-05(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0-24)[2020-09-3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路艳霞.图书漂流让读书不再孤单[N/OL].北京日报,2016-04-25[2020-09-20].http://ex.cssn.cn/zx/shwx/shhnew/201604/t20160425_2982356.shtml.

庐震京.图书学大辞典[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1:346.

铜陵文明网.铜陵图书馆构筑“三位一体”城市文化引擎 打造文化氛围核心区域[EB/OL]. (2015-12-28)[2020-09-20].http://tl.wenming.cn/jjtl/201512/t20151228_2232409.html.

猜你喜欢

大学图书馆融合发展
“大学图书馆发展趋势与服务创新论坛”综述
“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图书馆发展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引导研究性学习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关于大学图书馆情报信息职能的解读
关于大学图书馆情报职能的滞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