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语文学作品中的俄语方言及其翻译策略

2021-09-06王雪菲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方言

王雪菲

内容摘要:方言是指没有成为标准语,只在某一区域流行的语言。在俄语文学作品中,方言表达十分常见,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方言的使用给译者带来很大挑战。本文从方言的定义及特点展开阐述,结合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方言表达及其译文,探討文学作品中方言翻译的具体方法,并尝试归纳总结方言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方言 文学翻译 翻译策略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出现方言,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很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报告文学中,这些方言不仅传达了字面意义,也达到了特定的语用效果,让语言更真实、传神,刻画人物也更个性化,增添了作品的幽默感和表现力①。但文学作品中的方言成分往往会给译者带来极大挑战,因为译者需要充分了解这些俄语方言词的含义和其来源背景,才能够翻译出原文应有的韵味,将其独特的艺术效果表现出来。本文将从方言的综述展开阐释,结合俄语文学中出现的方言现象,尝试梳理归纳方言的翻译策略,以期更加全面的了解俄语,引起专家学者对方言翻译的重视,总结并提出更具有权威性的指导理论。

一.方言的定义

如果说标准语是一种规范化的民族语言形式,是社会不同阶层和团体掌握的标准语言,被广泛应用于科教、大众传媒等领域,那么方言就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二者在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

汉语中将方言定义为:“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通行于一个地区的话”。俄语词典中,方言是指“某个地方居民或某个阶层经常使用的语言②。”可见,俄汉两种语言对方言的释义大同小异,综合起来可认为,方言是区别于通用标准语,只在某一地区或某一阶层人民内部经常使用的语言。

二.文学作品中方言的使用

文学作品中,对白的真实性是文学作品模拟现实,营造真实感的重要途径。文学对白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通过语言表现人物的社会性和个性。因此,文学作品使用各种手段来模拟真实对白中的特点,比如口语对白的不流畅性(重复、中断、省略、纠错)以及各种语言变体,也就是各种地域方言③。

文学作品通过运用方言,一方面丰富了文学语言的表达形式,另一方面也丰富着人们的文学感受,由于方言是真正来源于生活的语言,和人们的情感有着难舍难分的牵连,所以方言在交代人物身份、刻画人物深层心理、抒发细腻情感等方面都有更大的优势。因此方言的翻译对译作的文体风格、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以及译作的文学价值都具有着重要意义。

三.俄语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策略

在方言翻译中,通常意义上的“忠实”或“对等”是基本上做不到的,语义或语体上的损失要比标准语翻译大④。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文体风格、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尽量还原方言的文化韵味,保持其语义功能。

1、方言对译(以方言译方言)

方言对译,就是用译者母语中的一种方言来翻译原文中方言成分的方法。在俄语文学作品翻译中,为了传达方言的特征,译者可以使用中国地方方言来取代俄语方言,例如:

原译:“请进吧,亲爱的亲家!你们光临寒舍,真是赏脸啦!”她弯下粗胖的腰说道。

курень是顿河一带的小房子,农舍,是当地的方言,为了表现乡村色彩,可以使用我国地方方言,翻译为:请进吧,亲爱的亲家!你们来俺这穷窝,真是给俺家添光啦!北方方言的使用,在保持了原义的基础上,增添了几分乡村生活的独特韵味,使译文更加生动贴切。

译文:过了一会儿,红涨着脸的玛夫拉,头巾歪到了一边,站在胡同里对一群老娘儿们添油加醋地说道:“亲爱的人们,真不明白,她哪点儿迷住了他,哪怕是个普通婆娘倒也罢了。”

бабa在俄语中属方言和俗语词,某些地区指妻子,后泛指已婚妇女,这里译者使用了中国东北地区方言“娘们儿”和四川方言“婆娘”来与бабa对应,译文反映出了原文的方言特色,散发着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然而,这种译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首先要找到与原文对等的方言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中国地方色彩太过浓厚,会造成读者阅读困难,适得其反,再者如果大范围的使用中国方言,会阻碍读者对原文所描述地区的风土人情产生联想,甚至误以为作品与中国某地区有某种联系,从而破坏作品的真实感。

2、以口语化的语言翻译方言

针对方言词大都用于口头形式这一特点,译者可以尽可能多使用口语词来反映原文的文体色彩,拉近读者与原文作者的距离。中文的口语表现力很丰富,不仅能使译文更加生动贴切,同时具备标示人物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功能。

译文:我今儿提出,咱把牛宰了吧。

动词забить在标准语中是打入、钉入的意思,而因为该动词的补语为корова,所以判定此处забить是方言词汇,意为屠宰,此处使用“今儿”、“咱”、“宰”等词汇,增添了译文表现力,反映出乡村生活的日常活动,具有地方特色。

译文:“老头子,还是你去吧,”谢苗诺夫娜哼唧着说,“你己(自)个儿去吧,还能问出点名堂来。让她去闻(问)正事,她可闻(问)不出来。”

这句话带有明显的乡土气息,谢苗诺夫娜使用的方言口音里总是分不清字母“ш”和“с”、“ч”、“ц”,方言的使用为小说语言增添了“笑”果,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仅保留了该“笑”果,并且通过使用“老头子”、“自个儿”、“哼唧”等口语化色彩的词汇重构了一个古怪的、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妇女形象。

3、以标准语译方言

如果方言出现在描述性的段落里,仅仅为了展现地域色彩,而没有刻画人物形象的功能,译者可以选择使用标准语翻译,淡化方言的特色。

译文:一直驶过了牧场,阿塔曼村在视野中消失了,他勒住了缰绳,等齐了人,排成了一列总队前进。

поскотина是西伯利亚方言,是农村用栅栏围起来的放牧地,这里使用标准语译为牧场,语义上虽稍有偏颇,但不影响展现农家特色。

译文:在我家和邻居的菜园里散落着光秃秃的旧栏杆,那里本应该是摆桩的地方,却放着横七竖八的支撑架、干树枝、雜乱无章的木板条。菜园本身已“不修边幅”。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主人公从前线回到家乡,看到家里的园子历经战争洗礼,且长期无人打理而变得破败不堪的情景。文中的方言均为新西伯利亚方言,都是一些农家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这里的方言仅仅是要表示地域特色,所以用标准语翻译即可,译者酌情加入了一些修饰语,使得场景更加立体,完整。

4、音译加注释

对于一些地域色彩浓厚的事物名称,为了不失去其特殊的文化内涵,译者可以使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读者更容易接受。比如гляделка,俄罗斯奥辽尔地区的方言,是眼睛的意思,在文学作品中,译者将其音译为“哥俩杰尔卡”,并做了注解,既保留了方言的特色,又不会影响读者的理解。

本文通过展示俄语文学作品中的方言表达,尝试梳理了几种方言翻译的方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方言的文化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翻译中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尊重原文,但不必刻意追求完全的忠实,大致对等即可;译者在翻译方言时务必清楚方言在文本中的预期功能,并根据其功能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译文方言的口味不能太重,使用“适当的口语、清淡的方言”是最为合适的译法,如果仍无法实现原文方言的预期功能,可使用注释进行适当的说明。

参考文献

[1]Логунова.Н.А.Диа лектизмы как средство речевой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и героев в романе М. Шолохова Тихий Дон.[J].Наш современник, 2006.

[2]ФилинФ.П.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их народных говоров,1972,с.223.

[3]刘亮.英语文学中的方言翻译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06(06).

[4]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中国翻译,2003.

[5]陈胜利.不似之似——论翻译中的方言借用[J].前沿,2013(16).

[6]姜静.英汉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比较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注 释

①引自刘亮,英语文学中方言的翻译策略,2016

②ФилинФ.П.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их народных говоров,1972,с.223

③英汉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比较研究,2017:3

④引自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2003:8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翻译策略方言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