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与推进策略

2021-09-05朱忠义郭广军周凌博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8期
关键词:推进策略乡村振兴战略产教融合

朱忠义 郭广军 周凌博

[摘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是增强新时代高职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举措。当前,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人才培养规格和社会服务供给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社会治理等存在不匹配的问题。高职教育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必须以“面向乡村”“干在乡村”“反哺乡村”为基本方向,进一步强化校村产教融合顶层设计,加快校村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校村产教融合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乡村振兴战略;问题;推进策略

[作者简介]朱忠义(1962- ),男,湖南双峰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湖南  娄底  417000)郭广军(1971- ),男,湖南双峰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读博士。(湖南  长沙  410004)周凌博(1984- ),男,湖南永州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娄底  41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等教育产教融合质量协同治理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JA20010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5-0012-07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增强新时代高职教育的适应性,通过深化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构建校村合作发展命运共同体,为统筹促进乡村经济、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生态、乡村社会、乡村治理、乡村教育、乡村文化等融合发展增值赋能、提质增效。

一、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重大发展主题,要求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乡村振兴,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认为,这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发展阶段,其核心是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发展格局”①。

职业教育要主动并有效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高職教育通过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涉农专业群与农业产业链的对接,实现与乡村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第一,有利于涉农专业群与农业产业链的对接,实现与乡村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高职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必须以乡村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有利于高职院校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与定位,对涉农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以涉农专业群对接农业产业链,在精准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匹配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据农业部统计,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占乡村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不足5%。农技推广人才‘青黄不接,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急需紧缺人才严重不足,‘招人难、留人更难的现象还相当普遍。”③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相比,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供给侧还存在结构不优、规模不大、质量不高等现实问题。高职教育通过深化产教融合,能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三农”人才需要。

第三,有利于提高科技助农的有效性,为乡村振兴提供外部助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深化产教融合有助于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有助于科研技术人员走出实验室、走出学校,在广阔的田野上书写论文,解决现实性问题;有助于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农业经营模式转变,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多种新型农业产业业态的融合发展。

第四,有利于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与乡村治理、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纽带。高职院校通过深化与乡村的产政融合,挖掘与保护传统农耕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加强对村民思想、法律、道德、人文等方面的教育,倡导健康生活理念,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二、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与行动框架

(一)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村发展理论。农业、农村、农民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发展理论的主要成果为共同体理论和城乡关系理论,其思想主要包括:“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合理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工业时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小农经济同任何“过时的生产方式残余”一样,在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是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好形式;通过教育引导农民认识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引导他们自发地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城乡差别、城乡对立,只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废除私有制是消灭城乡差别、城乡对立的根本条件;把生产发展到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前提④。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理论和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形成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命运共同体。

2.中国共产党的乡村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乡村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实际和特定历史时期,在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理论和城乡关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系列中国实践和理论创新。毛泽东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要“兼顾城乡”,实现城乡“互助发展”。邓小平提出,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要促进和实现城乡互动。江泽民提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胡锦涛提出,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习近平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现代化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总之,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村工作,注重城乡融合发展,注重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党的乡村发展思想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二)行动框架

在推进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实施行动中,要统筹主体发展和功能实现的协调统一。

1.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上,要统筹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位一体”融合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城乡融合发展与农民全面发展紧密结合,提出乡村振兴要“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最终实现“农民全面发展”。关浩杰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让农业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农村有体面的生活、农民有体面的收入”⑤。乡村振兴首先应该解决人这一要素,即如何吸引人才回流的问题。罗必良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要把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另一方面要培养造就一支懂農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⑥,其根本路径是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产业融合。总之,乡村振兴“三位一体”,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进步,农民是振兴主体,其落脚点是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

2.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功能上,要统筹促进乡村经济、产业、人才、生态、社会、治理、教育、文化“八个维度”融合协调发展。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从乡村经济、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生态、乡村社会、乡村治理、乡村教育、乡村文化等不同维度进行深入思考。中农办主任韩俊认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关键是要解决钱、地、人等要素供给”⑦,“要把党中央乡村振兴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落到实处,要推进解决八个关键性问题”。⑧关振国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找好着力点、抓住“牛鼻子”,“一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二要着力培育和打造人才队伍;三要繁荣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创造精神动力;四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塑造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⑨。甘娜等认为,要“破解我国新时代乡村治理困境,实现我国乡村的全面振兴,就必须基于乡村现实需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互联系,从村民为主体出发,把‘五位一体内生关系作为切入点,以嵌入新型的治理力量为依托,以发展交融的产业经济为核心,以培育和美的乡风民俗为支持,以创建清洁的生态环境为关键,以维护安定的内部秩序为保证”⑩。陈龙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路径可概括为‘一推二改三振,即城镇化协同推进战略、乡村土地改革和乡村治理改革战略、乡村教育振兴、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战略六个有机组成部分”11。廖彩荣等认为,乡村振兴需要实现“思想协同、产业协同、人才协同、文化协同、生态协同、组织协同、社会协同七个协同”12。

三、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乡村产业基础仍不牢固,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村民生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农村投入机制有待强化”13。而高职教育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在实际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匹配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专业体系与乡村社会治理、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

目前,高职教育和乡村社会治理、产业发展尚未统筹融合、良性互动,需求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完善,一些涉农高职院校不自觉地将“发展非农专业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和主攻方向,‘轻农、去农、离农现象十分严重”14。

1. 专业体系与乡村发展全产业链未能有效对接。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接续实施,以及工业4.0和信息化2.0的持续助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卫生等多个领域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出了乡村特色文旅、乡村特色餐饮、乡村康养、乡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但高职教育涉农专业门类和专业方向的调整步伐明显滞后于乡村社会和产业发展,依然是以畜牧兽医、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三大类专业为主导,未能围绕乡村发展全产业链打造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

2. 专业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一些高职院校忽略地方农业产业基础、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和专业内涵建设优势,在未经过充分调研与论证的情况下,盲目对接政策热点,新增涉农专业和专业方向,但其往往只是在学校已开设专业的内核基础上新增少数几门差异化课程,甚至仅仅是换了几个课程名称,与原有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乡村人才需求不匹配

高职教育供给侧与乡村需求侧存在结构性矛盾,高职涉农教育毕业生的培养成效难以达到预期,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创新创业型乡村人才培养目标尚未实现,无法有效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要。

1.涉农专业生源质量有待提高。市场化导向促使高职院校和家长、学生均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导致涉农专业陷入招生难,招生成本增加。整体而言,涉农专业学生高考分数和综合能力均偏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专业调剂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

2.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一是人才培养尚未完全脱离学科教学的桎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等脱离乡村发展实际,教学改革步伐无法跟上当代乡村的快速发展。二是高职院校多地处城市,乡村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同时由于农业产业易受土地、防疫、季节、天气、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制约,涉农专业产教融合难度较大,实训实践体系构建的开放性不足,实训组织困难、耗材严重,部分技能培训流于形式,与生产实际存在脱节现象。三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农业产业资金投入较大,投资周期较长,投资风险较大,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停留在“写方案”阶段,很难做到由虚入实的转变。

3.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乡村情怀教育亟待加强。长期从事乡村产业首先要源于对乡村的热爱,目前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乡村情怀教育。虽然涉农专业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但由于乡村产业发展不充分,社会配套不齐全,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在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方面与城市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有较大的差距,加上社会舆论对于“农民”这一职业的偏见,他们普遍有“跳出农门”的思想。即便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对口就业率较高,但往往难以持续,随后的流失率居高不下。

(三)高职教育社会服务供给与乡村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

高职教育的社会培训、科学研究与科技推广、文化传播等社会服务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的支撑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1. 高职涉农专业缺乏科研基地和科技推广基地。农业产业科技发展的一大要素是土地资源,涉农高职院校由于搬迁、城市发展等因素大多数已没有成规模的产业基地,与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联系又不够紧密,一些科研项目和科技推广工作缺乏坚实支撑,难以有效落地。

2. 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动力有待提高。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主体依然是“从学校到学校”的高校毕业生,下企业轮岗实践未得到高质量实施,教师自身缺乏一线生产实践经验,难以胜任乡村社会服务工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成熟的社会服务运行机制,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开展社会服务的动力不足。

3. 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农民教育培训不成体系,对农民教育培训需求调研不足,培训针对性不强,一些职业院校开展的农民培训流于形式,不仅没有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合理安排培训时间,甚至出现影响农业生产活动、最终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

4.“三下乡”活动尚未常态化。乡村社会发展需要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和活动开展,高职院校师生在“三下乡”活动中开展了系列工作,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广大村民的期待值仍然有一定距离,对于乡村社会公共必需品的供给依然不足。

四、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策略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在整体上要推进高职教育“面向乡村”“干在乡村”“反哺乡村”的转变,在策略上要强化校村产教融合顶层设计、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村校合作模式。

(一)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方向

1.深化校村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对接产业,推动高职教育“面向乡村”。要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引导涉农高职院校以鄉村振兴需求为指引,形成乡村振兴产业链与高职专业群的映射关系,实现涉农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有机融合,确保涉农专业群真正适应乡村振兴产业转型的需要,推动高职教育真正“面向农村”开放办学,培养高质量的乡村振兴人才。

2.深化校村产教融合,促进定向培养培训,推动所培养的人才“干在乡村”。随着城市化发展,“乡村正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变”15。但在传统文化和宗族观念的影响下,“本地人”相较“外地人”在乡村治理、乡村产业发展等维度依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要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为乡村定向培养一支“愿意干、能够干、长期干”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实现乡村人才“从乡村来、到乡村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3.深化校村产教融合,促进院村合作发展,推动所集聚的资源“反哺乡村”。产教融合、院村合作是紧密联系城乡的纽带,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助力器。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了集聚了一定的产业、文化、教育资源,通过深化校村产教融合可以将这些资源有效引入乡村、反哺乡村,同时也为涉农高职科技人才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二)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策略

1.强化校村产教融合顶层设计,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大牵引力。在当前“市场驱动力、乡村产业支撑力、社会环境拉动力和院校内生动力”16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大牵引力,引领和推动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第一,引导高职院校构建对接乡村振兴产业的专业体系。加大涉农类专业建设的资金、资源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对社会参与办学力量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税收优惠,增加涉农职业教育专业的生均拨款。对接乡村振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以乡村振兴优质校等培育项目为引领,引导相关院校根据自身优势,组建系列涉农专业群,针对乡村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农业、农业机械、农村治理、农民健康等乡村振兴全产业链设计专业体系,通过开设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农村经营管理等涉农类专业,以及通过改造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的涉农专业方向,打造一批涉农一流特色专业群、一流特色专业。

第二,引导高职院校构建对接乡村振兴产业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一是以产教融合城市创建为抓手,根据各地乡村社会和产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统一规划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二是建立涉农人才培养现代预算制度,统筹各相关部门,将各类涉农资源如人才、资金、科技、医疗等协调联动,提高农民培训实施绩效。三是打造“学校+县级(产业基地)分院”的培养培训模式,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在学校举办,其余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以县域为单位,依托县级培训分院就近培训,培训时间按技术需求紧迫性和培训对象生产季节性灵活安排。四是建立农民培训常态化机制,推动乡村职业培训模式创新,推行示范基地培育、农民田间学校、移动课堂、在线教育等形式多样的农民培训新模式,打破时空界限,满足农民个性化的培训需求。

第三,推动高职院校涉农教育能力建设,提升高职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水平。一是要加强涉农类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建设,着力建设包含农业产业体系高端技术专家,来自企业或生产实践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和拔尖师资,熟悉农业农村产业、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校内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等在内的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在“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等人才计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设立涉农职业教师培养专项计划,在学历提升、职称晋级、企业顶岗、乡村科技推广与实践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和经费保障。二是要加强涉农类专业内涵建设,以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各类实验实训室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科普基地建设等项目建设为平台,创建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提升涉农类专业教学水平。三是要拓展服务领域,在服务乡村人才培养、产业与科技发展的同时,涉农高职院校还应着力加强政策宣讲、文化传播、科学普及、健康生活、乡村治理与规划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2.加快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坚持德技并修、农学结合,按照农业生产生活实际,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乡村振兴人才的职业认同和技能水平。第一,创新校地融合的“三定向”培养模式。实施“乡村人才定向培养工程”,依托涉农专业或专业方向开展乡村急需的全日制乡村人才定向培养,由政府买单,学生享受免学费、免教材费、免住宿费和生活补助“三免一补”政策,形成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三定向”培养模式,吸引乡村高中、高职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农村退伍军人等群体学习涉农专业或专业方向,提升专业的对口就业率。第二,创新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通过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与涉农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作用;探索基于弹性学制与学分制的“小学期”教学组织方式、“真实岗”教学内容与教学场所、“多循环”农学交替与能力递进培养方式,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理实结合的交互训教;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让乡村、企业、学生、学校多方获益。第三,加快涉农1+X证书试点。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改革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要加快涉农1+X证书试点和推广,建立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相关认证标准,让社会第三方参与到人才的培养和质量认证中来,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和吻合度。

3.创新校村产教融合模式,推动建设一批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等文件精神,发挥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推广、乡村产业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乡村人才培养实体——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第一,依托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有效扩大乡村投资。产业学院可有效融合政府、学校、乡村、企业、村民等各利益攸关方,明确各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各自主体作用,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学校和企业依托乡村建设生产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科研基地、技术推广基地、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基础设施,有效拉动乡村投资,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第二,依托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有效带动科、教、文、卫下乡,全面促进乡村振兴。以产业学院为纽带,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学生赴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示范推广、义诊、文化服务、农村电商等社会服务,在促进乡村社会发展的同时锻炼人才队伍的乡村振兴服务能力。

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是人才,高职教育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和使用人才,以人才带动科技、产业、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发展资源要素在乡村的科学配置,从而有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新时代的乡村建设和发展。

[注释]

①奉清清.进入向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新发展阶段[N].湖南日报,2021-02-23(8).

②王慧.产教融合: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方向[J].教育研究,2018(7):82.

③谭智心.“人才强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EB/OL].(2018-03-19)[2021-04-13].http://www.rmzxb.com.cn/c/2018-03-19/1998552.shtml.

④高岳峰.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L].武汉大学,2014:26.[2021-04-13].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LAST2017&filename=1014249703.nh&v=iQrx%25mmd2FSxzzCll1lSuwuHKfjMwqlKvfT4A2qzRkWaUCJVCKJsdFGynVwyNf2ISAjBV.

⑤关浩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思路与政策取向[J].农业经济,2018(10):4.

⑥罗必良.明确发展思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南方经济,2017(10):8.

⑦韩俊.中农办主任韩俊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J].云南农业,2018(3):13.

⑧韩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八个关键性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4):19.

⑨关振国.紧紧抓住乡村振兴的“牛鼻子”[J].人民论坛,2018(29):56-57.

⑩甘娜,汪虹成,陈红利.乡村振兴背景下“五位一体”乡村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9(11):74.

11陈龙.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探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3):59

12廖彩荣,郭如良,尹琴,等.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保障措施与实施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2):273.

13朱远洋,欧阳平,张昌彩,等.乡村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来自全国17个省区39个行政村的调查报告[J].中国发展观察,2020(Z8):116-117.

14张旭刚.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困境与治理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0):61.

15夏支平.熟人社會还是半熟人社会?——乡村人际关系变迁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6):86.

16张旭刚.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20):21-22.

猜你喜欢

推进策略乡村振兴战略产教融合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新时期高校党代表任期制的思考:历史、现实与推进策略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新常态下实现外资高水平引进来的影响因素及推进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