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单元人文主题教学初探

2021-08-23谢朝领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7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摘要:执教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多维度挖掘其人文内涵,设计谈谈课文中的“小人物”、说说生活中的“小人物”、品品课文中的“小人物”、写写生活中的“小人物”四个紧密衔接的板块,引导学生联系学习与生活实际,集读、写、议于一体,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人文主题;单元总结;板块教学;核心素养

部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按照语文素养与人文主题两条线来组织单元教学内容。其中人文主题体现并渗透于文本的各类文化现象和主流文化的传统素养中,强调文化与生活的联系,重在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单元人文主题的整体意识。

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对课文深耕细耘,结果却往往是画地为牢,缺少课文间的“单元人文主题”提炼,“双线”变成了“单线”。温儒敏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可以说现在所有新出的教材都往人文素质教育靠攏了,有的靠拢并没有脱离语文教学规律,有的就可能走得过远,把语文的含量稀释了,甚至把教学秩序打乱了。”为此,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安排以人文主题为内容的单元总结课,深度挖掘课文中的人文要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总结课为例展开论述。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的身上又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因此,在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总结课上,笔者设计了以下板块:

第一个板块:谈谈课文中的“小人物”

笔者引导学生复习课文,梳理每篇课文的人文主题。教师若开门见山、平铺直叙地让学生进行“表白”,学生会感觉味同嚼蜡,不能进一步地探讨与挖掘,故笔者设计了两个话题。

第一个话题:谈谈小人物的“大”。由于刚刚学过课文,学生们对四篇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性格特征的印象还很深刻,他们都明白小人物的“大”指的是什么:阿长的质朴与率真、关心爱护孩子、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老王的心地善良、老实厚道及不贪财、讲道义、懂感恩、有良知;《台阶》中的父亲坚韧不拔、不甘人后、要强自尊;卖油翁面对权贵不卑不亢的超然态度和令人叹为观止的高超酌油技能等。

第二个话题:谈谈小人物的“小”。教师列出四个分话题:卑微的身份、平常的事情、朴实的语言、自身的弱点。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谈一谈这些“小人物”于不同之中寓有的共同的人文形象。对于前三个分话题,学生们把握较好,而对于“自身的弱点”这一分话题,尤其是对《台阶》中的父亲和《卖油翁》中的卖油翁,学生们争议较大。

据此,笔者预设了四个探究性问题:《台阶》中的父亲执着于造新屋建台阶,但当新屋造好、新台阶砌好之后,父亲为什么又处处感到不自在?在父亲的思维里,台阶的高低和社会地位的高低是关联的,但台阶提高了,他们家的地位真正提升了吗?《卖油翁》一文中,练得一手精妙的箭法,能简单地等同于往葫芦里灌油吗?陈尧咨固然恃才骄傲,但卖油翁真的就谦逊吗?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通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形成共识:在《台阶》中,父亲有思想观念陈旧、过于谦卑的弱点;而卖油翁有类比不当、好为人师之嫌。

这样有深度、有层次地设置问题,综合比较,大胆质疑,有理有据,论事知人,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弥补了其在人物形象上认知的不足,更使学生享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取得了极佳的单元教学效果。

第二个板块:说说生活中的“小人物”

在完成第一个板块的教学任务之后,笔者和学生转入第二个板块的学习:“四篇课文中的‘小人物都来自于真实的生活,生活中当然也少不了更多类似的‘小人物。同学们一起来开动脑筋,说说生活中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有着卑微的身份,做着平常的事情,过着艰辛的生活,说着朴素的语言,有这样那样的弱点,但他们却天性善良,热心厚道,勤劳朴实,有的还有着身手不凡的谋生本领。”

听了笔者的一番话语,短暂的安静之后,课堂上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学生们争相发言。有的说在街市口修鞋子的老人虽然收入微薄,但童叟无欺,甚至把多收了的钱追至顾客的家门退还;有的说扫马路的清洁工大妈特别勤快,还自愿为放晚学的学生照明引路;有的说小区的保安大叔看似严厉,其实是个热心肠;还有的说在农贸市场卖菜的胖大嫂有算账“一口清”的绝活,比计算器还准确……

待学生们说得差不多了,笔者又引入这一板块的下一个话题:我们的家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是“小人物”?这下学生们都愣住了,一时反应不过来。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及小组代表发言后,最终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其实,我们大家都是“小人物”,在人格和尊严上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像鲁迅尊敬、怀念长妈妈那样感激对我们好的人,应该像杨绛那样“以善良体察善良”,善待老王那样的生活不幸者,应该像《台阶》中的儿子那样理解、尊重父辈的生活追求,应该像陈尧咨那样对于别人的批评予以虚心接受。

“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将课堂所得及时迁移至课堂之外——社会生活,而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源于生活,也需归于并运用于生活,这才是人文主题的真正意义所在。

第三个板块:品品课文中的“小人物”

第二个板块完成以后,笔者又将学生引回到课文中,提出问题:“课文中的阿长、老王、父亲和卖油翁都是有弱点却又闪现着优秀品格光辉的小人物。那么大家再来品一品,课文是如何把他们的总体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示给我们的呢?”

各小组通过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究,达成共识:这几篇课文都是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细致刻画,即细节描写来以小见大、对人物的形象进行画龙点睛的。笔者进一步提问:“细节贵在精而不在多,请同学们从《阿长与〈山海经〉》《台阶》这两篇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小人物的‘小和‘大的细节描写。”学生们踊跃发言,找出了这两篇课文中许多符合要求的细节描写。以此为基础,笔者挑出《台阶》中的两个细节引导学生深思细品。一是“父亲”洗脚这一细节,引导学生细读关于“父亲”的双脚、洗脚的动作及洗后感受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感受一位常年辛勤耕耘、吃苦耐劳、自立要强、朴实能干的老农民形象。第二个细节则是新台阶造好、多年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的那一刻,父亲坐在最高的一级台阶上,不自觉地一级一级往下挪,手足无措,非常不自在,让学生体会“父亲”老实忠厚、过于谦卑的形象特征。

如此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发问和探讨,不仅使学生明白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最能让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也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了生活中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和立体性,学生认知思维的深刻性、敏感性、独创性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第四个板块:写写生活中的“小人物”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单元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当作显示、提升其语文素养的最高追求。由此,笔者设计了写写身边“小人物”的教学板块。

由于有了以上三个板块的有力铺垫,第四个板块的教学便可以水到渠成。当多媒体显示作文题目:“这样的人让我            ”之后,学生们早已是胸有成竹,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理可讲,有情可抒。这一板块的教学非常成功,出现在学生们笔下的小人物可谓形形色色:农民工、快递小哥、小保姆、钟点工、出租车司机等。在作文题目的横线上,学生填的是尊重、同情、敬佩、叹服、学习等表达感情色彩的词语。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等细致的刻画,表达了其对“小人物”艰辛命运的关注乃至人生精神境界的深入思考:他们在同情小人物不幸际遇、产生强烈的社会悲悯意识的同时,又能发现小人物身上的正能量,认识到正是这千千万万平凡的“小人物”创造着社会的财富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小人物”的身上有着许许多多令人敬重的道德闪光点。更难能可贵的是,不少学生体认到自己的父母和身边人也是“小人物”,表达了自己在以后生活中甘做平凡人的意识。向善、求真、务实、求美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发芽、生根……至此,本单元的“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境界”的人文主题在学生“文以载道”的写作实践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这堂语文单元总结课立足人文主题,以具体课文为载体,突出单元整体,联系生活实体,集读、议、写于一体,温故而知新、知古、知今、知人,真正实现了人文要素的融会贯通,进而深化了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语文教师应以积极的单元建构意识和更高的站位,以学生为主体,把语文学科的人文主题教育和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两大目标落到实处。当然,立足单元人文主题的教学以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和提升,向来是语文教学中一项艰辛而又恒久的工程和艺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未知而学,为未来而教。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温儒敏.就语文新课标的学习谈九个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12(3).

[3]温儒敏.义务阶段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谢朝领(1977— ),男,安徽省砀山县第五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及文本解读。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