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区块链技术的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路径探析

2021-08-20邹佳人李静

大学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区块链技术实现路径

邹佳人 李静 

[摘 要]长期以来,困扰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发展的主要问题有贫困生识别精准度不高、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材料真实性不足以及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存在明显短板。区块链技术被视为继大数据之后的又一项颠覆性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共识机制、可追溯性、高度信任等优势和特征,有望突破性地解决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存在的问题。为此,高校应探析融入区块链技术建立去中心化的贫困生数据共享平台、构建可信的贫困生认定指标和数据采集体系和打造精准管理全程化的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实现路径。

[关键词]精准资助;区块链技术;融入;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8-0182-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出重要指示和部署。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战略思想[1]。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强调“六个精准”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具体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进一步深化了精准扶贫的内涵。党的十九大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实现扶贫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脱贫攻坚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不获全胜绝不收兵”。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近年来,高校招生录取人数屡创新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随之大幅度增长,高校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因此,提高学生资助的精准度是高校当前学生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2020年,我国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3]。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是“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在高校的落地。高校工作者已认识到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面临着贫困生识别精准度不高、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材料真实性不足和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存在明显短板等棘手的挑战和问题,也先后利用信息化系统、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出一些方案,但是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面对这些亟待研究和必须解决的挑战和问题,需要新技术、新思路。继大数据技术之后的战略性前沿技术——区块链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中长期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精准资助长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生识别精准度不高

精准识别贫困生是精准资助的前提,为了提高高校贫困学生认定的效率和精准度,教育部组织各省级教育厅开发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例如,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广东省各本专科院校的贫困生由广东省教育厅借助系统统一划贫困线认定。具体操作过程为,首先申请贫困生认定学生根据统一的认定指标提供相关证明纸质版材料,并填写《广东省家庭经济信息采集表》(以下简称“采集表”);其次学生所在学院、学校审查学生填写的采集表和提供的相关证明纸质版材料,核查无误后由学校统一把全校申请贫困生认定学生的采集表导入系统;最后广东省教育厅对采集表中的各项认定指标赋予相应分值,并以量化形式统一认定出贫困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两种情况导致贫困生识别的精准度不高。一是统一的认定指标不能增加删除,由于每位学生的家庭和所处生源地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出现的致贫原因不完全相同,如一些致贫原因在认定指标中没有就不能加到相应的认定分值,容易出现貧困认定等级与实际家庭经济情况截然不同的结果;二是当学生本人或家庭出现突发性、临时性等情况导致家庭经济困难时,往往生源地相关部门并不能及时开具甚至不给开具相关证明,导致其认定为贫困生更加困难。

(二)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材料真实性不足

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材料是精准识别贫困生的重要依据。目前,高校判定贫困生的依据为申请学生的自我描述和所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材料。在程序上,学生提供申请材料到达所在学院后,由资助工作者审核、判定。具体过程为:一是在开具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材料过程中,先由学生向所在生源地村(居)委会、镇和扶贫办等部门提出申请,再由生源地相关部门采用走访调研等方式核查后开具贫困证明并盖章。在这个过程中,生源地相关部门往往出于“顺水人情”“地方保护”等方面的考虑,核查不严格,开具虚假证明材料。二是在高校资助工作者审核、判定过程中,由于高校掌握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信息与生源地相关部门存在严重的脱节和不对等情况,加之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版本多样,没有统一标准,且存在有虚假情况,使资助工作者难以准确判定,导致精准资助工作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三)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存在明显短板

自2015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资助政策的精准度,需要依托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平台”以来,国内相继出现了多种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极大提升了资助工作的过程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例如,教育部主导开发的“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广东省民政局开发的用于查询低保、特困人群的“广东省社会求助公示人员查询系统”、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开发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身份查询服务系统”。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个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是独立的,系统之间还不能兼容和跨平台使用,而且大部分系统只对外提供查询端口,其他人员不能更新和修改数据信息,难以实现共同建设平台和数据,更大的弊端还在于不能联通学信网、教务系统等常用的学生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不了常用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对接。如此一来,不但浪费了资源,增加了运营维护成本,还造成资助工作者需要熟悉多个系统的操作,极大增加了高校资助工作者的负担。

二、区块链技术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提供新视域

(一)什么是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的概念源于数字货币比特币,是比特币的核心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无须信任的数据结构,它由网络中所有的节点共同拥有、管理和监督,不接受单一方面的控制[4]。区块链的核心技术主要有分布式账本技术、非对称加密算法和智能合约。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征有去中心化、共识机制、可追溯性、高度信任[5]。区块链技术已延伸到金融、能源、食品、医疗、物联网等领域,在教育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区块链技术融入教育领域,能够满足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对贫困生识别精准、数据真实和共享、系统开放和兼容等方面的需求。

(二)区块链技术能解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之困

1.为精准识别贫困生提供全面的信息

分布式账本技术支持的去中心化特点是指在网络上开放多个节点,节点之间不受第三方制约,所有节点都能查看每个节点的操作记录并能平等地对平台数据进行备份、记录、更新和修改等操作。因此,区块链技术能让更多的资助工作者和申请学生加入区块链成为一个节点。网络中的各节点用户依据相关的协议,达成共识,把有效的贫困生认定指标和真实的数据记录到区块链,能解决贫困生认定指标不能修改、难以划分和不够全面的问题,实现建立更为完善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采集全面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数据,多维度精准识别贫困生,保障每一个学生因贫困能认定为贫困生。

2.为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提供真实依据

智能合约支持下使区块链技术有共识机制、可追溯性两个特征,保证网络的中信息高度真实可靠。共识机制是指网络中的各节点用户达成相关协议的共识,去认定某一节点操作的合理性。可追溯性是指可以追溯到任意节点的数据信息,操作一经确认,不能篡改。当要对贫困生认定指标和学生贫困数据进行操作时,只有超过51%的节点用户同意后,数据操作才能发生,一旦发现操作内容造假,就能及时追溯到操作虚假信息所在的节点,能监督到每个节点用户,强化责任主体意识,有效杜绝相关部门不严格核查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开具虚假证明材料和填写造假数据等问题,实现精准资助数据的真实性。

3.为提升贫困生信息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非对称加密算法支持下的高度信任是指运用密码学保证网络中的所有信息安全,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发的平台或系统更为开源、透明和联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生资助中期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要实现与人口、低保、扶贫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或信息共享。”利用区块链技术整合贫困生信息管理相关系统,统筹资助资源,可实现系统间的相互兼容和联通、数据信息的共享和对接,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三、融入区块链技术的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实现路径

2019年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实现区块链技术与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融入发展?我们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融入实现路径。

(一)建立去中心化的贫困生数据共享平台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建立去中心化的贫困生数据共享平台主要为两个层面:1.建立多个用户账户。对可以参与到贫困生数据平台建设的用户进行归类,用户账户主要包括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民政部门、扶贫工作人员、校园一卡通中心、档案馆、教务处、学生、家长、资助方等,都可以对区块中的贫困生数据账本进行查询、核查和修改等操作,系统会把用户操作的内容记录到贫困生数据账本,并将这数据账本发给系统中的所有用户审查和备份。2.建立数据共享模式。跨教育部门、基层国家行政机关和政府工作部门等,整合现有的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贫困人口就医系统、建档立卡户查询系统、社会救助人员查询系统、学信网和教务系统等,建立贫困生数据共享模式,实现全国、全网共同维护和利用,推动贫困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材料无纸化,促进学籍、资助等业务网络协同办理,彻底打通精准扶贫信息化平台道路的数据流通桥梁,实现家长和学生“最多跑一次”,相关部门多办事办实事,极大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非对称加密算法技术能保证平台中的所有节点用户和数据信息高度安全。

(二)构建可信的贫困生认定指标和数据采集体系

重新建立信任关系,构建可信的贫困生认定指标和数据采集体系。一是建立贫困生认定指标。指标体系的意义在于界定贫困生数据类别,为数据采集提供筛选的依据。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录入贫困生数据共享平台的认定指标前,需要组织平台中的节点用户重新研判、综合考虑和全面分析学生致贫原因,提炼出初步的认定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超过51%的节点用户同意后方可录入。可见,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可信。可以设立学生基本信息、家庭经济情况信息、在校信息和个性化信息四个维度,对每个维度的具体指标设置相应权重的分值。学生基础信息是贫困生认定的基本依据,主要有姓名、學号、性别、身份证件号、户口所在地等方面;家庭经济情况信息是贫困生认定的主要依据,主要有城镇低收入困难、建档立卡、遭受自然灾害、遭受突发意外、家庭成员健康情况和生源地受助情况等方面;在校信息是贫困生认定的阶段性依据,主要有学业情况、学生日常消费情况和学校受助情况等方面;个性化信息是贫困生认定的动态化依据,主要有近期因临时性情况造成家庭短期经济困难等方面。二是建立数据采集体系。其包括:1.协作联动机制。智能合约技术支持网络节点用户多方参与多方协作,通过预先设置好的规则采集数据,重新建立可信的合作关系。贫困生数据的收集和获取需要多方合力,主要依靠贫困生数据共享平台中的用户相互协作、各部门相互支持,依据认定指标体系及时关注学生的变化,动态化精准化采集贫困生数据。2.责任主体机制。贫困生数据量大,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特性,能对数据采集的每一笔操作进行全程化记录,如某一学生的数据被修改,其他节点用户能及时发现,而且操作不可篡改,能追溯到具体某个节点用户上,谁操作谁负责,有效划分责任,明确责任主体。

(三)打造精准管理全程化

精准管理全程化是精准资助的结果,也是提高资助精准度的重要内容。一是扶贫资金管理。扶贫资金管理的目的在于使受助学生及时领取到资助资金。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特性能有效解决资助资金“到哪里、到了多少”的问题,从而打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实现资金流动全程化监督。资助和扶贫工作者在平台上记录每位学生的每一笔资助资金,区块链技术将每一次操作盖上时间戳后进行存储记录,数据透明,方便追溯和查询,有效杜绝挪用和浪费资金、数据造假现象,保障资助资金投放精准,实现资助资金使用的公开公平。二是帮扶工作管理。平台中每添加一名贫困生节点用户,依据其家庭经济情况和扶贫干部的工作经历、业务特长等,借助区块链技术的相关算法,点对点匹配扶贫干部,帮扶工作管理精准到户到人。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能有效杜绝帮扶工作过程中的数据伪造问题。扶贫干部应详细记录学生贫困原因、走访调查、帮扶施策、帮扶成效等,形成帮扶工作记录簿,为精准脱贫提供一手的成果资料。

四、结语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在维护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区块链技术为实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进一步促进区块链技术与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深度融合,也使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增速、增质,后续还需要在基础理论、技术攻关、资助队伍建设、政策规范、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区块链+扶贫”的生态发展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2] 汪三贵,刘未.“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精准扶贫系列论述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40-43+93.

[3] 陈宝生. 学生资助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N]. 人民日报,2019-03-01(013).

[4] 赵赫,李晓风,占礼葵,吴仲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采样机器人数据保护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216-219.

[5] 杨现民,李新,吴焕庆,等.区块链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模式与现实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2):34-45.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区块链技术实现路径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前路展望
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适用性和应用展望
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及其潜在问题文献综述
浅谈“一带一路”下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