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视域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的研究

2021-08-20宋浩李梦娥李伯虎

大学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一流学科建设路径双一流

宋浩 李梦娥 李伯虎

[摘 要]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基础,也是增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标世界一流大学,我国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在学科体系,学科结构布局,师资团队建设,一流人才培养,突破性、颠覆性的重大技术研究与创新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文章以行业特色高校为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了高校一流学科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科组织模式、学科结构的优化及学科建设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发展的路径及对策。

[关键词]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8-0004-05

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大学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一流大学的创建不仅取决于大学内部和外部诸要素的合力办学治校育人,也取决于一流学科的建设。我国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先后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建设与改革任务、支持措施等。党的十九大擘画了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蓝图,将一流学科的建设提升到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1-2],进一步凸显了加快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行业特色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行业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24所行业特色高校为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剖析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探索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发展的路径,从而为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一流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科建设是提高大学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大学要实现“双一流”,必须加强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首先,一流学科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提升,高校人才、科研与平台等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其次,“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是一流学科建设。要实现建设“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需要集中力量和资源使某些学科领域率先发展起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最后,一流学科的建设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办学实力、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发展非常迅速,但距离真正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全面支撑创新驱动发展还任重而道远。因此,加快一流学科建设,对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迫切与必要。

二、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

学科是大学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本构建单元。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没有一流学科的支撑就不可能建设成为一流大学。从学科的发展历程来看,人们对于学科和学科建设内涵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一个过程。什么是一流学科?国内外的学者对此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从本质上来说,一流学科是指在该学术领域和行业中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学科,其研究的方向处于科技发展前沿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持续产出对人類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知识创新成果[3]。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发展的历程来看,学科建设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基本条件保障、学科专业体系构筑和科研成果等内容。其中,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创新是关键,是推动一流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

三、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发展的现状分析

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课题组选取了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24所不同行业高校的学科建设进行统计分析。从2017年“双一流”建设方案规划到现在,很多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行业特色高校(选取了有代表性的20所)学科建设发展情况见表1。根据2019年5月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数据,20所高校中已经有60多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业特色高校学科的博士点、硕士点覆盖的学科门类也在不断地扩大。一流学科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原创成果、办学资源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距,在治理体系、教育模式、科研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学科发展迅速,竞争力增强

1. 学科发展迅速,影响力不断扩大

近年来,行业特色高校围绕国家行业发展的需求,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学科专业,逐步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学科分布。在一些重点、特色学科的发展领域,有的已经达到国内相关研究的顶尖水平,甚至跻身国际前列。为加快行业创新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行业特色高校充分发挥着综合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从统计数据来看,行业特色高校在工学、农学、医学等方面所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已经达到了很大的比重。例如: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南京邮电大学,现有6个学科进入了上海软科世界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学和工程学4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前1%;中国矿业大学有7个学科ESI排名进入了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在教育部第4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被评为A+,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被评为A-;根据U.S.News2020世界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中国石油大学有7个学科上榜。

2.优势学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在一流学科的建设中,行业特色高校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做强优势、特色学科,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以此引领带动了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其既不是“985 工程”学校,也不是“211 工程”学校,但南京邮电大学以电子信息一流学科为引领,形成了材料、器件、网络、系统和应用“五位一体”的完整大信息科学体系;聚焦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人才、科研互动融合机制,形成了优势学科与支撑学科协同发展新格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大气科学学科为主要支撑的地球学科进入了ESI排名全球前5‰,工程学进入了ESI排名全球前6‰,计算机科学进入了ESI排名全球前3‰。

(二)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厘清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探索一流学科发展的支撑点,课题组研究了24所行业特色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开展情况,并进行了横向纵向比较。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体系的构筑、学科结构布局、学科的交叉融合、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等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1.人才培养体系与新时代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些不适

不少高校“双一流”的建设中,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还不够突出,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一流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分离,没有形成合力。大学排名、教师评价指标等往往更关注科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二是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缺乏一定的融合。不少高校思政类的精品课程数量偏少,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育人理念需要进一步深化。三是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没有形成贯通。部分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协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存在课程衔接不紧密、梯度不明显的现象。

2.学科交叉融合不足,方向分散

行业特色高校文、理、工学科的分布不均衡,学科结构比较单一、方向分散,而且发展空间受限、特色不鲜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一方面,在资源投入、政策保障、学科布局与平台建设等基础性条件方面,学科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学科的重点方向凝练不够,导致学科资源相对分散[4]。另一方面,推动学科间交叉融合的机制不健全,跨越院、系进行合作存在藩篱,使得分科而治的单一学科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交叉学科的建设。如何在保持和提升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有待进一步探索。

3.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较大压力

面对“双一流”建设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态势,不少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较大的压力。一是旗帜型高层次人才匮乏,且集中在少数优势学科;二是青年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不足,青年教师成长缓慢、青年人才储备不足;三是科研师资队伍体量小,形成规模的学术研究团队數量少;四是地方政策支持不足。不同省、市人才引进待遇差异性较大,导致一些高校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压力不断增大。如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所在高校给出的人才引进待遇配套明显优于经济发展滞后地方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

4.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亟待提升

在一流学科的建设中,不少高校在国外高水平专家和海外学者的引进方面缺乏主动性,师资队伍国际化比例较低,在校长期工作的高水平外籍教师较少;在国际化合作方面,缺乏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攻关重大科研课题等的深度国际合作;国际联合实验平台较少,而且国际化协同创新能力也存在一些不足[5];在教学科研方面,教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开设全英文授课和申办教育交流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开设的全英文课程数量较少;在教师研修、学生学习交流方面,国际化程度不高;在教师海外研修、学生海外学习和接收国外留学生攻读学位等方面,高校还需要进一步地提升。因此,高校应积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一流学科的建设。

四、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探索

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高校既要培养高质量一流创新人才,也要基于雄厚学科体系产出创新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一流学科发展的路径要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保持合理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作用,全方位为行业和地区发展服务;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围绕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以传统基础学科为基础,着力优化学科布局,聚焦特色优势,培养特色新兴学科,构建学科领域—学科群—学科的建设体系;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制订分类分层次的学科发展路径,以一流学科引领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一) 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

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在于一流人才的培养。育人是大学的初心,也是学科建设的存续之源、发展之基。因此,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应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一是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进一步优化人才的培养体系,优化专业布局,深入推进本科专业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系统推进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培养环节、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完善精英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快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工程,推进通识教育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深化教育教学内涵建设,创建一流本科教育。二是完善特色新时代思政教育。加强教师、辅导员队伍建设,持续推进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政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学生党建与思政教学基地的建设。开展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三是推进本—硕—博贯通一体化培养工作,健全考核选拔体系。打造高水平授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立高水平师资投入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四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全覆盖的双创教育体系。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建设。

(二)加强基础研究,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使得知识被不断重新条理化,虽然每门学科有其基本的知识体系,但其在新的时代又以新的方式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应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一是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持续推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二是围绕重大需求,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大对学科高水平项目和标志性成果的培育度,实现高水平科研成果新突破。三是推动协同创新,建设一流科研创新平台。科研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科研创新平台条件的支撑。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高水平研究院(所)的合作交流,协同推进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四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项目平台,加强学科群内部合作力度,以强带弱,互帮互助,多学科合作力促学科发展。例如牛津大学、密歇根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国外一流大学都高度重视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发挥多学科优势联合攻关,促进相关学科有机协调发展。

(三)深化学科协同,推动学科间交叉融合

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孕育新的知识增长点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创新和突破的重要途径。科学上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以及新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学科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融合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英国牛津大学曾被认为是以人文见长的大学,但其发展并未止步于此。后来,牛津大学通过不断拓展学科范围,逐步发展成为文理并重的世界一流大学[6]。从统计数据来看,2001—2011年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中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占了近75%[7]。因此,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应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国内重点综合性大学相比,国内部分高校办学资源有其局限性,因而一流学科的建设可以在以学科领域为基本分类的基础上,遵循“分批建设、重点先行”的原则,利用资源优势,融合相关学科的特色,优先推动优势特色学科快速发展,以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构筑良好的学科生态。同时,鼓励一流学科开展跨学科研究,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构建学科群,这样既可以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又能满足产业发展的最新需求,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

(四)完善人才引培机制,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人才战略是实现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的关键。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提出“所谓大学,乃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8]。学科的发展,高水平领军人才是关键。在THE(泰晤士高等教育)、QS(英国国际高等教育咨询机构)和ARWU(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等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师资无一例外地占到较大的权重。因此,高校应通过有效的措施充实壮大教师队伍,加强年轻教师培养,提升队伍质量。一是引育并举,完善人才引培机制。围绕学科发展规划,实施高层次人才引培计划和一流科研团队培育计划等,带动重点学科发展。二是大力培养杰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及创新团队,实现学科的突破。三是加大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为学科建设增强动力。实施多元化、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将学科带进国际前沿水平。四是建立不拘一格的优秀特殊人才发展绿色通道,引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资助制度等。五是加强“师资博士后”培养工作,增加学校师资储备,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五)多措并举,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推动下,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加快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国际的交流与合作,高校学科的发展可以实现引进、吸收、融合和再创新发展的新局面。为了吸引全球优秀人才,美国联邦政府在1961年颁布了《富布莱特-海斯法》,1966 年颁布了《国际教育法》,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各种措施来支持美国高校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对外国学者申请居留美国提供便利,资助美国高校师生出国访问交流,资助外国学者来美国学习交流等。法案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吸引了全球的优秀人才纷纷前往美国学习、交流[9]。因此,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多措并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要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大力提升科研水平。二是要建立健全对外开放办学体系,培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三是要以“引智计划”为牵引,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深化与国际著名大学、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四是要深化与世界顶尖大学的战略合作。五是要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竞争力。支持骨干教师赴外进修、参加知名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国际影响力;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外院士等来校兼职。

(六)凝心聚力,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制度和组织保障。一流学科的建设中,人们往往更关注学生、师资等层面所发挥的作用,而忽视了高校的管理、内部治理体系的作用。有效的管理和内部治理体系不仅可以打破行政壁垒和各种制约,还可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之后,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规范高校内部治理体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从国家要求高校完善治理结构的提出,到组织试点,再到上升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可以看出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10]。提高大学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一方面可以促进教授参与治学,激发中青年教师的活力,提高办学治校育人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学资源科学、合理、有效地配置,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总结与展望

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着力从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和内部治理结构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为解决当前一流学科建設面临的瓶颈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方法。未来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应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聚焦学校的基本职能和历史使命,立足传统学科优势和国家重大需求,准确把握并努力解决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问题,推进关键领域的建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学科自我更新能力和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学科等方面下功夫,集中和利用现有资源,加快推进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步伐,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管培俊. 一流大学建设的两个关键要素:制度与人[J]. 中国高教研究,2018(5):4-9.

[2] 殷安生.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31-34.

[3] 刘国瑜.基础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7):53-58.

[4] 尚丽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群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9(5):36-43+57.

[5] 陆静如,郭强.中外合作办学助力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以行业特色高校为例[J].教育探索,2019(4):64-67.

[6] 王战军,刘静.世界一流大学的三大标志和四大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2018(19):11-13.

[7] 惠森.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中的学科交叉现象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11.

[8] 闫长斌,时刚,张素磊,等.“双一流”和“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业、课程协同建设: 动因、策略与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9(3):35-43.

[9] 刘军伟.美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47-52.

[10] 张衡,眭依凡.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现实诉求与构建思路[J].高等教学管理,2019(3):35-43.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一流学科建设路径双一流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
面向国际一流学科的机械工程课程结构神经网络分析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基于ESI与SCI—E的高校学科发展分析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