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化融合课程的教学策略

2021-08-16卜新颖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校本化教学实践

【摘要】本文以南宁市红星小学开展融合课程校本化实践为例,结合融合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指导思想,论述充分挖掘学科内的各种资源,做到学科能融则融;努力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做到学科间应融尽融;灵活架构学科与生活间的桥梁,做到学科与生活互融、活融等三个途径。

【关键词】融合课程 校本化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63-03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融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广域课程、相关课程等,主要特征就是跨学科的课程统整。当前,我国课程融合改革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不同的视角构建出不同的课程形态。南宁市红星小学以“面向全体,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的明日之星”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明礼守信、乐学善思、阳光健康、求真尚美、勤劳勇敢”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全力构建学校“星”文化特色,开设学校特色融合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笔者简单介绍南宁市红星小学开展融合课程校本化的具体操作实践。

一、充分挖掘学科内的各种资源,做到学科内能融则融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形成学科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中要明确融合主题,充分挖掘各种丰富的学科资源,确定融合点,合理筛选有价值、有针对性的学科知识进行梳理、重组、融合、架构,做到学科内能融则融。

(一)“学法渗透式”融合

语文教材对低中高不同年段的学生在习作、阅读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以习作为例,每个年段对习作的要求各不一样,但有共通性。因此,中年段的语文教学尝试提出将各类习作的要求和写作方法融合到平时的教学中,且不局限于某一个年段。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写事课文中渗透写事作文的写作方法,正是符合本年段習作教学要求把事情过程写清楚,也能抓住时机渗透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写作要求。阅读教学的指导同样如此,不局限于某个年段的要求,而是将各种阅读方法以恰当的时机融入教学中。

我校陆月珍老师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学生对《爬山虎的脚》一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品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爬山虎的细致观察

师:为了把爬山虎写得准确生动形象,作者对爬山虎进行持续而细致的观察。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为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四层思维导图)

2.梳理课文思维导图,总结观察方法

根据梳理出来的思维导图,总结作者在写文章之前按照一定的观察方法观察事物。首先确定观察对象,然后选择观察的方面,接着确定观察点,最后进行细致而连续的观察。

3.师生共同梳理《蟋蟀的住宅》思维导图

(1)按照总结的观察方法,师生共同梳理《蟋蟀的住宅》思维导图。

(2)明确《蟋蟀的住宅》中作者也是按照这样的观察方法观察的,让学生知道了不管写植物观察日记,还是动物观察日记,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观察。

4.知识迁移运用,写出第三单元的习作思维导图

(1)根据两篇课文的学习,总结出写好观察日记的方法。

(2)引出第三单元习作指导:

A.简单交流想观察什么之后,教师播放蚕的变化、豆芽的生长两个视频,给还没有想法的学生提供一些素材。

B.学生按照“确定观察对象—选观察方面—确定观察点”三个步骤,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连续细致观察课后再做。

(3)小组交流自己画的思维导图,说说自己选择的观察对象是什么,选择观察的方面是什么,每个方面选择的观察点是什么。

(4)选几张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教师点评,根据思维导图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习作指导。

5.回顾观察方法、写作方法,介绍课外读物,扩大阅读量

课堂展示如下:

课外读物推荐:法布尔《昆虫记》、比安基《森林报》

在这节课中,陆月珍老师将《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以及第三单元习作进行整合教学,师生共同学习《爬山虎的脚》,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结构,知道文章从哪几个大方面描写爬山虎,又分别从哪几个小方面把这几个大方面写清楚。通过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如何把每一个小方面写具体生动。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并用这一观察方法梳理出《蟋蟀的住宅》的文章结构。第三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与观察有关,这样以本单元两篇课文为例文,让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学习作者的写作思维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构思当中。这样在一节课当中渗透观察、思维导图、梳理结构、习作构思等方法,实现了融合课程的有效提升。

(二)“多元统整式”融合

在进行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时,我校五年级语文教研组进行了单元的“多元统整式融合教学”。教师紧扣“感受舐犊之情”的单元主题,设计融合课《悟亲情,写绘本》。我校韦玲老师在执教这节融合课第二部分“出示范例,写法指导”中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1.播放《神奇飞书》视频片段

师:大家看得很认真,这是电影《神奇飞书》的片段。

师:老师截取了其中的一些画面。如果你是作家,想想你会怎么给这个画面配上文字呢?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绘本配文的方法是什么?我们一起找一找。

师:这是别班同学配上的文字,跟同学们写的差不多,把图上画的都叙述下来了。可是绘本作者却只用了短短的两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一个视频片段《神奇飞书》引入课堂教学,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究竟给绘本配文的方法有哪些”,把学生从平时“读绘本”的读者角度思维,转化为“写绘本”的作者角度思维。

师(小结):(1)情感不需要直接表达出来,可蕴含在文字当中;(2)绘本以图为主、以文为辅,文字抓住一两处细节叙述就行,不用面面俱到,文字简洁明了;(3)试着变换文字格式,表达会更加生动。

师:接下来看另一幅画面,你看得清楚吗?那这张呢?(注意字体的大小,合适的字体会给读者带来舒适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对比,加上平时积累的阅读经验,让学生自己摸索出绘本配文的方法,并在下一个环节中,用归纳出来的方法给视频片段《光之塔》配文。

2.总结绘本配图的五个方法

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感受真情、文字简洁、表达生动。

3.感悟亲情,创作绘本

师:大家掌握了绘本配图的方法,就可以试着创作绘本。我们首先走进电影《光之塔》,观看时注意观察,想象和感受其中蕴含的亲情。

教师利用课文导图和单元语文要素,带领学生挖掘写作方法。学生观影后运用所学知识写绘本故事《光之塔》,共同完成微电影变绘本的制作,感受父子间的真情。课堂将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结合各种资源拓展了阅读、电影、公益广告、绘本、绘画等内容,让学生拓宽了阅读视野。

二、努力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做到学科间应融尽融

各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要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从知识、思维、方法等多个角度和层面帮助学生进行学科间的互融,做到各个学科应融尽融。以下就以“艺术融通式”融合为例,谈一谈教学实践。

我校音乐教研组在设计演唱课《江雪》时进行大胆尝试,不再把艺术局限在音乐范围,也不再把目光局限在节奏、力度、快慢上,而是充分挖掘诗歌的格律与音乐节奏的关系,挖掘诗歌的画面感与音乐旋律线条的关系,把音乐和文学艺术、美术绘画等学科相融合,引導学生听诗、吟诗、品诗、唱诗、赏诗、颂诗。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一)情境导入

教师以诗歌意境对比,引出课题《江雪》。(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与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意境做对比)

师:我们常说“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今天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由古诗与音乐结合的歌曲,你从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春晓》“暖”的意境美与《江雪》“冷”的意境美之间的对比,体会《春晓》清新明快的“暖”意境美,与《江雪》幽静寒冷的“冷”意境美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把握《江雪》诗中的意境,同时感受绘画艺术中冷暖色调的对比。

(二)新课导入

师: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诗中的哪些字词会让你感觉到孤寂?

师:柳宗元通过准确的语言表达出他被贬永州、遭受打击之后的不屈又深感孤寂的情绪,这就是文学艺术的魅力。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音乐又是怎样表现的。

【设计意图】从文学角度导入诗歌,让学生了解古诗《江雪》的创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我国古诗文化的了解,并为下一个古诗新唱环节做铺垫。

(三)拓展提升

教师播放其他古诗歌曲《水调歌头》《村居》。

师:通过学习《江雪》这首歌曲,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用文字表达他的所思所想,那么,音乐则是通过独特的节奏组合以及歌曲的速度、情绪、力度来表现。我们看到《江雪》这首歌曲整体呈现的画面是非常寒冷的雪景,画家用他手中的画笔,运用冷暖色调描绘心中的感受,整个画面呈现出清冷的色调。正是将这些文学、音乐、美术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让人体会到了柳宗元被贬时心中的不屈以及孤寂、落寞的情绪。

【设计意图】从艺术角度进行总结和拓展延伸,让学生从文字、音乐、绘画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对歌曲《江雪》产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并继续欣赏其他古诗新唱的歌曲。

这样一节音乐课不仅让学生学会演唱歌曲,更让学生明白艺术是相通的:诗人可以用文字和韵律借景抒情、咏物明志;画家可以用色彩和线条描绘四季、勾勒蓝图;音乐家可以用独特的节奏组合和波浪般的旋律来诉说衷情、摄人心魄;学生则可以通过感悟这些艺术之美,去认识历史、开阔眼界、感悟人生、丰富情感。

三、灵活架构学科与生活间的桥梁,做到学科与生活互融活融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交给学生课本当中的知识,而应当帮助其架构起学科与生活、社会之间的桥梁,做到学科与生活互融活融,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不断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生活实践当中更好地去运用、巩固、深化、拓展课内所得。以下就以“生活实践式”融合为例,谈谈教学实践。

我校英语教研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英语与生活“链接”,摒弃传统的搬运教材与教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英语与生活进行“链接”,以主动拓展英语学习资源。日常生活中的节日文化、自然风光、传统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都可以作为英语学习的话题资源。例如,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3 Asking the way一课关于如何问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进行英语问路的情境,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尝试用英语的方式向年轻人问路,或是在有外国人的地方帮助外国友人解答问路的问题。英语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在实践中运用它,才能更快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以下是学生与教师合作编写的英语对话片段:

A:Hello,Clare.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is very good. I  think you can go there.

B:How can I get there?

A:It is not far from here. You can go there by bike.

B:A good idea. Thank you.

A:Youre welcome.

教师通过将教科书上的文本資源进行“本土化”改造,让英语教学与生活建立“链接”,可以让英语教学“更接地气”,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我校在进行“星文化”特色融合课程的研究当中还归纳总结了不少融合策略,如“活动体验式”融合、“人物主题式”融合、“空白填补式”融合等,教师遵循了生活性、多元性、互动性、开放性的课程实施原则,以“多元、融合、共享、创新、跨界”的课程思想引领融合课程的实施方向,扎实地探索融合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与策略,为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引擎[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

h_2018n/xwfb_20180116/zjwz/201801/t20180117_324897.htm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9-07-08]http://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l.

注:本文系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红星文化视域下,基于核心素养的融合课程重构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2017A015)、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融合课程重构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2019A05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卜新颖(1980— ),女,汉族,广西合浦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现任职于南宁市红星小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校本化教学实践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的改造研究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