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性思维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2021-08-11朱水平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传承实践

朱水平

【关键词】结构性思维,联结,实践,传承

统编教材古诗词教学提倡多文本阅读,从一年级下册开始便围绕一个“观念”(包括主题和问题)把两首或多首有关联的古诗词组篇(群文)呈现,旨在围绕一个关键词建构“这一类”的知识、能力和学习策略(方法)体系。这种多文本的组合绝不是“1+1”的简单叠加,而是古诗词结构化、体系化的呈现。小学古诗词教学该如何进行?结构性思维能够给我们启示。

所谓结构性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从结构的角度出发,利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序地思考,从而更清晰地表达,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结构性思维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强调有序,采用结构性思维进行古诗词教学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古诗词教学零散、无序和碎片化等问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有效地聚合、联结文本,形成意义,构建整体的教学框架,引导学生在千头万绪中寻找到关联,以实现古诗词全面理解的长效性。这种微观的、聚合性的联结学习,能够为任务群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就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三首》为例,谈谈结构性思维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厘清结构:群诗缘何组合而成

统编教材中同一课古诗词是由两首或几首组成的。它们不是任意的相加或简单堆积,而是在某个核心观念统领下,彼此有着某种深度联系。系统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之和会大于总体。因此,统编教材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绝不同于以往的单文本教学。它需要教师洞悉诗歌与诗歌间的内在关联,发现规律,建立对应关系,这样才能在教学时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诗歌的文本特点,整体建构,深度组织、迁移和运用。

因此,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同一課中的多首古诗词究竟缘何组合而成?原本独立的多首古诗词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从这个有机整体中获得怎样的提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三首》由《出塞》《凉州词》和《夏日绝句》组成。《出塞》通过慨叹将士远征之苦、国无良将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爱护、渴望战争胜利却又期盼战争早日结束的复杂情感。王翰的《凉州词》通过描写将士临行赴宴却被催出征的复杂心理,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豁达胸襟,表达了诗人对将士的同情,对战争的厌倦和不满。《夏日绝句》则借典故借古讽今,表达了李清照的爱国情感以及鲜明的个人价值观念。

教材单元导语页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确了三首古诗词共有的人文主题——爱国。正因为这个人文主题,三首古诗词才得以聚合在一起,学习目标和讨论的话题、情境才得以创建。那“爱国”是不是本课的教学聚焦点呢?不是。教学聚焦点应该指向教学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或学习策略、方法等。仔细分析本单元导语页中的阅读要素、课后习题以及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本篇课文的教学聚焦点可以确定为:学习爱国诗歌的阅读方法,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歌复杂的思想情感。

二、联结:在观照中建立联系,培养结构性思维

结构性思维强调组成知识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互联性,重视知识的整体架构。因此,古诗词教学不仅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迁移和运用,还要重视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和鉴赏等思维力的培养。这就意味着“联结”成为古诗词学习的必然要求。

联结是寻找关联,建立对应关系的过程。教师可以围绕教学聚焦点对各文本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关联、比较,如语言、结构、表达手法或思想情感的比较,也可以根据核心观念利用文本之间的相似点,创设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迁移的情境、问题和任务。

1.比较:在寻异求同中培养思维的广度

有比较才有甄别。比较的目的不是筛选,而是建立对应关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词阅读中比较的意义何在?比较什么?提供怎样的角度比较?教师要对整堂课涉及的教学点进行清晰的规划,在此基础上预设合理的学习成果,使之与学习目标相匹配。《出塞》和《凉州词》都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具有相同的创作背景,又有相似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可以采取横向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建构“这一类”诗歌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根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以及本课的课后习题,围绕“比较”,笔者设计了以下学习活动:

·初次比较:发现《出塞》和《凉州词》之间的相同之处。

·再次比较:发现两首诗意象选择上的不同之处。

·深层比较:发现相同情感不同的表达方式,感悟人生价值追求之美。

前后三次由浅到深、由形式到内容,再到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等的深层关联与比较,既重视了既存知识的联结和运用,又强调了个人创造力思维的培养,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过程中,提升了思维的品质。

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夏日绝句》可以采用纵向比较的方式,就诗歌的内容、形式、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对比。《夏日绝句》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心情的诗。这首诗起调高亢,与作者早期作品的风格和人生观有着迥然的差异。将作者一生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纵向的阅读,我们会发现,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坎坷的人生经历对作者人生观的深刻影响。

2.关联:在语言解码中培养思维的深度

首先,关联情境,营造意境,在感悟中解译“语言密码”。

作为阅读者,学生绝不是以绝对空白的状态去接触诗词的,在他以往的生活经历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具有长时记忆效能的表象经验。因此,教师须要设置有意义的情境,触发学生的联想,仔细搜寻贮藏在记忆仓库中的经验表象,同时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提供足够的铺垫,为学生的感悟提供机会和条件。

王昌龄的《出塞》首句紧扣“明月”“边关”这两种景物,大笔勾勒,描绘出一幅明月照边关的壮阔画面。边疆的寥落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氛围。诗人艾青认为,“意象是纯感官的,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如何引导学生从“明月”“边关”这两个意象中提取意义,把握背后的情感?教师应紧扣意象,创设配乐情境:“千百年来,这一轮明月驻守天空,默默地注视着大唐边塞,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你们听,它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再如,王翰的《凉州词》一开始就通过热闹的场景衬托将士临行前的无奈与悲壮。“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在诗人的笔下都成为“具体化了的感觉”。如何化抽象为形象?此处,可以设计情境体验表达练习:“你们听,马上琵琶急切地催促着,催着将士去出征。催尽管催,饮还是饮。将士们端起美酒一饮而尽,说:。”如此这般,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代入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还原、体验,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意象背后的本质,即它所表现的意义。

其次,关联想象,抓语意凝练处,填补空间。

诗的主题应该是一个空间。从空间的方式把握诗,调动想象,从结构空间的能力上把握诗的丰富与深刻的程度,正是我们阅读诗歌的主要出发点。优秀的诗人常常借用直觉、通感、寻找对应物、断层等手法,以凌乱的形象构图,同时辅以大幅度的跳跃,他们的诗就如同一条参差不齐又阶差悬殊的台阶,让读者一蹦一跳地跃上情感的高地。诗人往往采用大写意的手法,提供几个感情的坐标点,让读者去体味、填补。找准意象的聚焦点和感情坐标点是学生读懂古诗词的难点。因此,教师要抓语意凝练处,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化抽象为形象,填补诗人在诗中留下的这个广阔的空间。

通过营造画面表现情绪是中国古诗词创作的一大特点。古诗词的空间既是诗人展示情绪的空间,也是学生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空间的宽阔和纵深,决定了一首诗内在的含量。“读诗句想画面”策略的学习和运用贯穿于整套教材。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想象补白,还原画面,有助于学生切身体验古诗词所营造的意境,拉近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如何让学生体会《出塞》中简单的大写意手法营造的“孤寂、苍凉”的意境呢?笔者将“读文字想画面”这一策略转化成三个可操作的具体路径:

·轻声地、慢慢地读第一、二两句,试着将它们变成一幅画。

·在小组里说说,你眼前展开的画中有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给画面中的景物配上颜色,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画带给你的感觉。

意象与颜色的再现与还原过程就是学生的主观感情和情绪与诗人的主观感情和情绪对接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主观感情和情绪与原有生活经验的巧妙而和谐的结合。这样,凝练的诗句就变成了一幅有声有色、蕴含主观情感的画面。

角色扮演让凝练、静止的文字变成鲜活的动画。如果说《出塞》营造的意境是孤寂、苍凉的,那么《凉州词》就是营造了一个出征前送行的动态场景。诗人借将士酒醉之后的豪迈之语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复杂情感。富有动感的画面就要用动作来还原,因此,笔者在此处设计了一个人情入境的说话环节:

想象说话:你们听,琵琶急切地催促着,催着将士去出征。催尽管催,饮还是饮。让我们举起手中的美酒一饮而尽吧。此刻的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将士临行前的酒醉之语中包含着怎样的复杂情感是学生理解这首古诗的难点。此处,通过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换位思考,体会豪迈之语背后隐藏的无奈,以及作者对将士深深的同情。

借助图画再现文章的内容或揭示文章的某种关系。《出塞》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作者大笔勾勒出了边疆的寥落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氛围。尤为奇妙的是,“明月”和“关”前的修饰词“秦时”“汉时”,使这幅明月边关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历史的悠久感和沧桑感。这里的“秦”“汉”其实代表着一个抽象的概念——久远与沧桑。如何借助直观的形象将“秦时”“汉时”转化为可视化的直观形象呢?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笔者采用了图示法揭示三个朝代之间的关系。首先引导学生发现矛盾:明明是站在大唐的边塞,为什么看到的却是“秦时明月汉时关”呢?然后将“秦”“汉”“唐”三者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一条时间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时间的久远。

除此之外,还有图像法,即根据文章内容,或白描勾勒,或墨彩点染,或借助多媒体图片展示,图文互辅,帮助学生建立文字与画面的联系。

最后,关联资料,在适时补充中促进深度理解。

歌詠言,诗言志。读懂一首诗往往就能读懂一个人,读懂一个时代。中国古诗词凝练、含蓄,表达富有弹性与张力。作者的生平经历、诗歌中引用的典故、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等都成为诗歌跃动的脚步,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空白空间。因此,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必须借助课外资料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语言,理解其独特的象征意义。通过适时的链接与补充课外资料,可以还原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经历,知晓诗歌典故中所包含的情感。链接的资料犹如一座桥梁,能打通学生与作者之间的通道,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时空距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作者复杂情感的体验。课外链接的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视频。如笔者在教学《出塞》时须要补充边塞悠久的战争历史和古代的兵役制度,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边塞战争以及其给百姓带来的伤害;教学《夏日绝句》时则须要补充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以及李清照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其坎坷的经历对诗词内容、写作风格以及其人生观的影响。

三、实践:在举一反三中实现策略的迁移和运用

古诗词阅读策略的迁移与运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迁移是在学习和训练中将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用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并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能力。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同一篇课文中的古诗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们有着各自的教学使命,或是承担阅读策略的教学,或是为阅读策略的迁移和运用提供阅读环境等。

古诗词教学中,前一首古诗词中学习的阅读策略,需要在另一首古诗的阅读实践中加以实践、验证和巩固,这就是迁移学习。阅读技能迁移有两个条件:一是对已经习得的古诗词阅读技能的归纳与概括;二是两首古诗之间要有共同的因素,即发生迁移的情境。《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在时代背景、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可以采用“1+1”的方式进行古诗词阅读策略的教学、迁移和运用。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设计了以下学习策略和迁移活动。

1.借助《出塞》,学习“读文字想画面”的阅读方法。

·轻声地、慢慢地读第一、二两句,试着将它们变成一幅画。在小组里说说,你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有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给画面中的景物配上颜色,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画带给你的感觉。

2.策略的迁移与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凉州词》。

·大声读《凉州词》,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这个场景带给你的感受。

这两首古诗都是借景抒情,笔者紧扣诗歌的第一、二两句,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形成以“教读”带“自读”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了“读文字想画面”这一诗歌阅读策略的运用和巩固。古诗词的阅读方法还有很多,如抓意象感受诗歌意境、借助注释读懂诗歌大意、想象补白、借助资料读懂诗歌情感,等等。进行整体化教学设计,可采用这些古诗词阅读技能。

四、传承:当代语境下时代价值的“建构与重构”

与一般的文学作品相比,教材中的文本还应该结合当下语境挖掘出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代语境下,《古诗三首》无论是其自身的概念和范畴,还是作品的内涵及其存在的价值都面临着建构与重构的阅读对话过程。如《出塞》作为一篇爱国题材的古诗,被纳入现代课本有何现实意义?在认知层面,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回到过去,了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情感层面,我们可以感受古人忧国忧民的情思,获得情感的共鸣、慰藉与力量;在意志层面,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美好,体会每个时代有担当的人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学习活动:

1.体会诗人在字里行间表达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

2.将历史上阴山与现在阴山的作用进行对比,发现边塞战争源于民族内部资源争夺的矛盾,感受现代社会民族大融合的和谐与幸福。

3.将诗歌中描述的百姓生活与现代和平幸福的生活进行关联,深切感受当下民族大融合给人们带来的和平与幸福;结合当下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补充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借助知识与科技的力量守卫家园。

“传统就是现代”“语言就是文化”。纵观教材中的古诗词,无一不是围绕传统的文学母题进行选编:登高怀古、闺妇思亲、感时伤怀、亲友送别、将士戍边……当我们采用结构性思维把所有的古诗词归到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教学,将诗与诗、诗与人、诗与社会背景、诗与当下时代进行联结,就会有助于学生整合文学经验,从而对古代文化更好地理解和传承。

猜你喜欢

传承实践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