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另类艺术家伊尔泽·艾兴格《被束缚的人》和卡夫卡《饥饿艺术家》对比分析

2021-08-11陈晶

校园英语·中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生存困境荒诞孤独

【摘要】伊尔泽·艾兴格和卡夫卡这两位平生素无交集的作家却每每因其相同的荒诞性写作手法被人们联系在一起。艾兴格甚至被冠以“卡夫卡女士”的称号。他们的作品《被束缚的人》和《饥饿艺术家》都向读者展示了不同寻常的另类艺术家形象,通过两部作品的对比性分析,可以窥见两位来自不同国家、生于不同时代的作家面临的艺术创作问题和他们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艺术家;荒诞;生存困境;孤独

【作者简介】陈晶,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卡夫卡对我国读者而言并不陌生,《变形记》中一夜之间异化为甲虫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是我们谈到卡夫卡就必然不会绕过去的经典形象。大部分人都是由这部作品开始认识卡夫卡,初次读到他的作品都会感觉情节荒诞、离奇突兀,但同时又蕴含深层寓意和许多哲理。据说爱因斯坦在谈到卡夫卡的小说时说过这样的话:“它反常得叫我读不下去,人的脑子还不夠复杂”。爱因斯坦尚且如此,遑论我们一般人呢?然而正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更吸引读者去接受,学者去阐释,作家们从中去借鉴。

这位世界现代派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的伟大作家,就其个人生活而言,除了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此后终身不婚之外,可以说是极其平凡。他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的布拉格,1924年病逝,仅走过四十一个春秋。从他1903年开始创作《一次斗争的描述》到去世前完成的《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他从未成为一个他毕生渴求的职业作家,而只是通过业余时间进行写作。他对自己的文学创作也不甚满意。在他留给好友勃洛德的书信中曾反复叮嘱,在他死后将他的一切作品付之一炬。“在我写的全部东西中,只有《判决》《司炉》《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和一个短篇故事《饥饿艺术家》还可以…… 但那意思并不是说我希望把它们再版,流传后世,恰恰相反,假如他们完全失传的话,那倒是符合我本来愿望的……所有这一切,都毫无例外地予以焚毁,我请求你,尽快地给予办理。”

卡夫卡决定清除必生艺术创作的任何痕迹在作家中实属罕见,这就和他给我们展示的《饥饿艺术家》一样,对艺术极致追求,然而不被理解,最后换来虚无。通常的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进行艺术作品创造活动的人物,通常指在诸如写作、绘画、摄影、表演、雕塑、音乐、书法及舞蹈等艺术领域有比较高的成就,从而具备了一定的美学基础的人。然而卡夫卡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位十分另类的艺术家形象,这位艺术家将饥饿这一违反人类生理规律的行为摆上台面当作毕生的艺术来追求,并为之献出生命。卡夫卡用不足万字的文字勾画了饥饿艺术家孤独、热爱又矛盾的一生。

曾经经历辉煌。当时,饥饿艺术家风靡全城,饥饿表演一天换着一天,人们的热情与日俱增,每人每天至少要观看一次;表演期临近届满时,有些买了长期票的人,成天守望在小小的铁栅笼子前,就是夜间也有人在观看。为了得到更多人的赞赏和肯定,他点食不进,因为他的艺术的荣誉感禁止他吃东西。但是他对艺术的虔诚并没有被周围的人理解,大家都在怀疑他是否偷偷吃了东西。甚至派出固定的看守人员日夜看住这位艺术家,绝不让他有偷偷进食的机会。他表面上光彩照人,扬名四海。尽管如此,他的心情通常是阴郁的,而且有增无减,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认真体察他的心情。周围的人不是欣赏他的高超的忍饿技术,而是惊叹于他可以在众目睽睽下偷偷进食,这无疑是对他艺术的亵渎。整个故事中艺术家从来没有得到过自己的知音,始终是个孤独者。

后来被人遗忘。后面几十年,人们对饥饿表演的兴趣大为淡薄了。但尽管如此,饥饿艺术家并没有放弃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他对饥饿表演这一行爱得发狂,岂肯放弃。为了继续他的艺术生涯,他甚至愿意“屈尊”加入一个马戏团,不过潮水般的人群滚滚而来,大多数无一例外地是专门来看兽畜的。人们这种冷淡的态度也就是对饥饿艺术家的命运的宣判,最后他连同烂草被悄无声息地埋掉。饥饿艺术家在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中为自己追求的艺术献出生命。

无独有偶,奥地利女作家伊尔泽·艾兴格在她的短篇故事《被束缚的人》中同样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另类的艺术家形象。艾兴格于1921年出生于奥地利,2016年在维也纳辞别人世。她是二十世纪西方“语言危机”背景下研究语言问题的杰出代表。她的作品深受卡夫卡的影响,常用寓意和时空颠倒的手法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她长于客观、冷静的描写,有“小题材作品大师”之誉。艾兴格毕生除了一部长篇小说《更大的希望》以外,后期作品越写越薄,句子越来越短,在作品中大胆尝试语言实验,甚至不惜放弃文章的情节连贯,采用一种碎片式的描写手法。读艾兴格就如同读到卡夫卡的作品一样,也使得读者恍若置身巨大的迷宫,人们需要不断从表象去探究作者真正的意图。有的文学批评家甚至认为,艾兴格《被束缚的人》完全可以被认为是对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致敬。正是由于这部作品艾兴格得到了“卡夫卡女士”的赞誉。

《被束缚的人》同样以不足万字的篇幅向我们描述了一个被绳子不松不紧束缚住的人。到底是谁束缚住了他,作者全文并没有交代。他的活动范围仅限于绳子提供的种种可能。可谁曾想到,他的这种行为竟然把马戏团老板迷住了,马戏团老板觉得“动作如此优美,简直不可思议,…… 就是小豹子的蹦跳也从来没有这样叫他着迷过呀!”。马戏团老板看到了他的“票房价值”,让他每晚给观众表演。就这样,他成为一名另类艺术家。被束缚的人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从来不把绳子解开。他不仅不解开绳索,反而还研究起如何在捆绑的情况下完成更加优美的动作。艺术家的甘苦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和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一样,观众对缚住手脚的人有疑惑,不知他是否弄虚作假。马戏团老板深恐他被人或自己剪断绳子而影响自己的生意,文中任何人都难以真正体会到他“束缚”的甘之如饴。有些人说,他是自己把自己捆起来的,另外一些人说是他叫别人来绑的,可能这全是跟马戏团老板串通一气的。这种怀疑在他徒手打死从马戏团逃走的狼之后达到顶点。即使在他最受欢迎的时候,观众也不会相信他有这样的能耐,何况现在他们憋着一肚子火,更不会相信他有这个本领。观众果然要求他再次和狼搏斗,好心的老板娘怕他有所闪失,帮他剪断了绳子,结果失去束缚的他,感到从未有过的疲乏无力,只好用挂在笼旁以防万一的手枪杀死狼,观众哄笑着走开了,他也远远地逃走了。

艾兴格和卡夫卡作品中的另类艺术家有着不同的结局。卡夫卡笔下的艺术家走向了死亡。这也是卡夫卡作品的一贯风格。令人畏惧的死亡,在卡夫卡笔下,往往意味着主人公的解脱,是身临绝境、走投无路的主人公拜托现状的唯一出路,所以卡夫卡的主人公通常都是坦然受死。《判决》中的格奥尔格一边轻喊着“亲爱的父母亲,我始终爱你们”,一边乖乖地跳入河中。《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怀着感动和爱意回想家人”,却坚定地认为“自己应该消失”。最后在“茫然而平静的沉思中”悄然死去。《审判》中主人公K 漫长的诉讼以他被除以死刑而告終,可他面对死亡非常平静,因为“反抗是徒劳无益的”,死亡意味着“把无尽的羞耻留在人间”。《饥饿艺术家》的主人公在濒死之时,“在他那瞳孔已经扩散的眼睛里,流露着虽然不再是骄傲、却仍然是坚定的信念:我要饿下去”。

卡夫卡的这种写作风格显然和他的个人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他暴君式的父亲让他从小就经历恐惧和孤独感,造就了卡夫卡忧郁孤僻的性格。卡夫卡曾在给女友的信中写道:“我走过的三十八载旅程,饱含着心酸,充满着坎坷”。“父子关系”也成为很多人研究卡夫卡作品的切入点。对卡夫卡而言,恐惧无处不在,他只能为自己找一处如饥饿艺术家的“铁笼”来逃避一切,卡夫卡追求艺术,但是不仅是世人,就连父母都对他的写作艺术不能理解。他是一位死后才成名的作家。《饥饿艺术家》中主人公的孤独和绝望可以说是卡夫卡自己的内心体验。

而在《被束缚的人》中主人公并未以死亡终结,而是在失去绳索之后变得疲乏无力,也就失去了施展艺术的能力而在众人的哄笑中离开。因为被束缚的人只有在某种特定的羁绊中才能飞行,……他所获得的自由就在于四肢总能与绳子相适应,屈伸自如。绳子这个常理上束缚捆绑的物体成了他的艺术生命和灵魂,失去了绳子,解除了束缚,他的艺术魅力和存在价值也就化为乌有。在艾兴格的这个故事里,如果说“被束缚”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便是一种人生哲理的象征。人只有像“被束缚的人”经受一番痛苦之后才能适应绳子的张弛一样,人们也只有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才能认识到真相。

《被束缚的人》和《饥饿艺术家》虽然表现出作者的不同的生存状态或是对艺术的看法,但两部作品都用同样荒诞的写作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孤独的艺术家形象。艾兴格本人也是一位孤独的作家,她一生都在练习一种“消失”艺术,不仅是她的作品越来越少,呈现一条文艺创作的“削减之路”,语言越来越惜字如金,最后走向沉默,甚至连她自己的生活也越来越离群索居,仿佛连她自己都想要和她的语言一样消失。而卡夫卡一生既非春风得意,又非穷困潦倒,既非一帆风顺,也非颠沛流离,既非功成名就,也非默默无闻,可就在这看似极其平凡的生命中却有着一个孤独的内心世界。他憎恶现实而又显得无奈,痛恨社会而又心存恐惧。他是犹太人,生于布拉格,接受德意志教育,又是奥匈帝国的臣民,使得他成为精神上无归属的人。他始终把自己看作陌人,甚至是在自己家里,“现在,我在自己家里,在那些最亲近的、最充满爱意的人们中间,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当陌生感在精神上占据主导的时候,孤独便是一个必然的产物。他在日记里斩钉截铁地写道:“我将不顾一切与他人隔绝,不同任何人讲话,……孤独是我唯一的目的,是对我极大的诱惑”。

总之,艾兴格和卡夫卡虽然来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但他们却用类似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实现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虽然今天的我们很难做到孤独于世,但是在内心世界保留一份热爱、一份从不肯停下脚步的追求,在这个变化纷繁的世界,也是一件极其美好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伊尔泽·艾兴格.被束缚的人[M].胡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2]卡夫卡.变形记[M].高中甫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

[3]余匡复.德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生存困境荒诞孤独
论被拐卖女性的生存困境
论新写实小说中普通人物的生存困境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金承志:人生要“荒诞”,生活得找乐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买卖婚姻中“挥刀女性”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