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政治“四翼”中的“应用性”探析

2021-08-06向小琴张登奎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高考评价体系应用性

向小琴 张登奎

【摘 要】“应用性”是高考评价体系“四翼”中的重要一“翼”,强调在高考试题中体现出学以致用。文章结合2020年文综全国卷Ⅱ的第40题进行分析,从学科知识的联系应用、学科思维的逻辑应用,学科任务的接续应用和学科素养的立体应用四个维度对思想政治学科高考评价体系的“应用性”加以思量和探析。

【关键词】高考政治;应用性;高考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向小琴,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德育实践;张登奎,高级教师,成都市高三政治中心组核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考思想政治命题研究、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2021年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课题“一體化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实践研究”(SZQ2021104) 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构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应用性”是这套评价体系中“怎么考”的重要一“翼”。政治学科高考试题中体现出的“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善于观察各种现象,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问题,高度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等紧密相关的内容与问题,具备良好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1]。高考试题是标准、规范且严格依照高考评价体系设计的题目,教师可以将往年试题作为题例,从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任务及学科素养等角度进行“应用性”考量,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案,引领学生在更贴近真实情境的解题实践中解决“真实”问题,从而培育其学科素养。下面将结合2020年文综全国卷Ⅱ的第40题谈谈考题“应用性”在不同维度的表现,以期给一线教师提供些许参考。 一、学科知识的联系应用

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是高考评价的基础内容。基于政治的学科特性,高考考核的基础知识有:必学概念、重要原理与方法论、重要时政事件与思想、创生知识等。由于政治学科强调学科知识要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因此政治学科除了考查个别知识点,还会考查学生是否建立了自己的知识网络,是否能多角度关联、整合所学知识并加以应用。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牵线搭桥”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以便做题时能沿着知识关联的脉络迅速找到所需知识并将之用于答题。也就是说,高考考核的其实是学生是否能将题目给出的材料和考点联系,是否能依据题干回忆出所有有联系的知识点,是否能筛选出正确的知识点并依据逻辑答题。可见,高考的“应用性”首先表现为对基础知识的联系应用。以2020年文综全国卷Ⅱ第40题为例,该题的问题如下所示:

(1)运用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四位青年为什么能够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作出贡献。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上述扶贫故事给新时代青年担当使命的启示。

(3)就“青年学生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两条思路。

本题给出的三个问题均为我国脱贫攻坚中的真问题,需要学生找出相应的知识加以分析并给出解决策略。要回答这三个问题,学生首先要正确理解题意,对问题进行有效分解,然后通过题目给出的素材进行合理推理,最终得出答案。以学科知识的联系应用原理,学生可按图1所示路径进行思考。

正确析题、答题的关键之一就是审题时能找出考题涉及的学科知识,准确划分出知识的考查范围,也就是能找对考题中的“指定知识”来有效答题。除了第(3)问为开放性问题外,第(1)问和第(2)问都需要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学生首先要根据设问找到用什么分析、分析什么和怎么分析。幸运的是,本题明确点出了“用什么分析”,即创新意识和文化生活两方面的知识。问题在于,学生是否能将两个方面的知识贯通起来,作为整体应用在解题上。如要解答第(2)问,学生就要从文化生活知识入手,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原点,从文化与哲学、文化与经济等方面进行联想,于是发现可以联系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就能分别沿着这两条路线展开相关知识的回忆和答题(如图2)。

设问分析完毕后,学生要联系题中素材给出的情境,提炼出中心词与中心句,从几个角度分层次思考情境中体现出的“指定知识”。第(1)问指定以创新意识答题,因此学生要从青年学生扶贫的故事中找到他们成功的原因,尤其要注意从创新意识的角度进行思考。回答第(2)问时就要换一个角度,从文化生活层面剖析素材中青年学生的担当使命,并能联系自身,谈谈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一份子应如何为民族复兴作贡献。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学生要从相同的素材中分层次找到答题信息,这一过程中蕴含了对学科知识的提取、加工、演绎、阐释等能力的测试,尤其考验学生对学科知识之间、学科知识与素材之间的联系应用。

二、学科思维的逻辑应用

学科思维是一个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之一。高中生的政治学习对政治的学科思维要求更高,更强调对学科关键能力的逻辑应用。高考评价体系中,学科思维的逻辑应用强调运用所学的政治知识以学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是否能从未接触过的且信息繁杂的情境中迅速提取有效信息,是否能根据目标与指定方法论分析问题,是否能思辨和批判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等。这些要求无一例外地指向学科思维的逻辑应用。

第一,情境的思维逻辑应用。政治高考题素材中提供的情境,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典型性、教育性,背后蕴含着政治学科的思维逻辑。如第40题提供的总计约500字的素材,为学生呈现了广大青年在脱贫攻坚中的担当和作为,情境信息极为丰富、真实,同时也存在较多冗余信息。学生需要在信息繁杂的文段中找准中心句“脱贫攻坚是历史给出的时代考题,广大青年成为解答时代考题的生力军”,然后归纳出四位青年的共性为会创新、有理想、重实践,且立志于献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进而明确这些典型案例背后的教育价值在于增进青年学生强国复兴的责任感。只要学生能依照学科的思维逻辑找到这条逻辑线,就能有效排除冗余信息,避免出现答错、答偏现象。

第二,问题的思维逻辑应用。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要基于题目设问作答,凡是没有扣题回答的答案,即便符合情境的逻辑应用,该答案也不能得分。因此学生要惯于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如出题人希望答题人用什么进行说明、说明什么、怎么说明等等,只要依照答题的思维逻辑去思考这三个问题,就能找到答题的方向。如回答第(1)问时,学生的思维应该如图3所示。

第三,答案的思维逻辑应用。卷面是高考评价体系直接考察学生核心素养和答题能力的载体,学生学科思维的逻辑应用就是通过卷面回答来表现。因此,即便学生脑内的答案能遵循情境与问题的思维逻辑应用,若落到纸面时未能符合答案的思维逻辑应用,也不能有效得分。分析教育部考试中心给出的参考答案可发现,一个标准的答案既有“大逻辑”也有“小逻辑”。“大逻辑”是基于理论逻辑、事实逻辑、问题逻辑、生活逻辑最终形成的答题逻辑,“小逻辑”则是答案列为文字时每一句话的具体逻辑。本题答案的“大逻辑”为理论逻辑+事实逻辑,“小逻辑”则指向前述用什么说明、说明什么、怎么说明“三段论”的呈现。答案的思维逻辑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把控和应用知识,使学生的卷面回答有理有据,顺利将脑内的答题思路转化为文字。

三、学科任务的接续应用

学科任务是将不可视的学科素养转化为可观测行为表现的媒介。高考试题为学生安排的是集多项、多维任务为一体的接续性任务,主要分为具体学科任务、测评学科任务和素养学科任务。

首先,从具体学科任务来看,每个具体学科任务各有特征,应用方法和呈现形式也有其特殊性。如第(1)问要求以创新意识的知识探求四位青年作出贡献的原因,第(2)问要求从四位青年的成功出发进一步回答有什么启示,第(3)问则要求学生给出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思路。三个学科任务层层推进,由榜样模范到所有青年学子,由长远要求到现实作为,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注意到题目的接续性特征,将其前后贯通为一个整体任务进行答题,不可将几个小问视为互不相干的问题割裂地回答。

其次,从测评学科任务来看,高考试卷的每一道题目都蕴含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任务的应用,且与高考评价体系、课程标准直接对接。这些题目有侧重描述与分类的“是什么”类型的任务,有侧重解释与论证的“为什么”类型的任务,有侧重预测与选择的“怎么办”类型的任务以及侧重辨析与评价的“怎么样/应该怎么样/如何做得更好”类型的任务。这四种类型的题目都通过具有接续性的几个小问来检测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仔细看第40题的三个小问,其实质就是“为什么”“怎么办”“应该怎么样”的学科测评任务,学生需要明确三个小问代表的测评任务要求,才能对之进行接续答题。

最后,从素养学科任务上看,因为对素养培育的追求,试题的设问向着更高层次的追求发展。每个高考政治试题最终都指向学科素养的培育,都是为了立德树人而对素材加以选择、对问题精心设计,尤其强调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第40题指向对创新意识、文化生活的内在认同,并通过脱贫攻坚的实际案例强化学生的参与感,达到立德树人的培育目的。

总之,政治学科任务从多个维度强调其接续应用,通过明确任务的价值指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在做题时达成学科素养培育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

四、学科素养的立体应用

正如前文所述,高考是融真实情境、学科必备知识、学科任务为一体的测评系统,最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因此政治学科高考的“应用性”从根本上讲就是学科素养的立体应用。政治学科素养的立体应用,能推动政治教学改革,助力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关键能力。

一方面,高考对政治学科素养的立体应用表现为有主次地对学科素养进行强调。一道试题不可能设计得“平平无奇”,肯定会在众多学科素养中特意强调一两个素养,并将其作为考点。第40题紧扣时代发展,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中心命题,展现了国家大势。同时,仅截取四位青年的典型事例作为具体案例,意在将脱贫攻坚这一“战场”与青年学生直接联系,凸出制度认同。学生在分析与答题中得以逐步认可我国制度的优越性,思考自己能为脱贫攻坚做什么力所能及的事,关注当前的同时又能着眼未来,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青年学子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如此就将隐性的学科素养通过试题立体应用,让青年学生将制度认同内化于心。同时也应看到,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素养的培育和渗透作为次要层面同时存在于试题中,使得题目呈现主次差别的“立体感”。

另一方面,高考政治学科素养的立体应用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高考政治试题中一般都会有一问询问学生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应用。只有将素养外化于行,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信仰和追求,这样的思想政治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第40题中,无论是做网红、做青年教师,还是从海外归国扶贫,这些青年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以自己的所学和聪明才智,在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中躬身实践,体现出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勤于实践的道德修养。這就引导答题人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意识到个人应树立理想信念,自觉担当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践行。对实践的强调体现了我国教学从以理论知识为主到以增强素养为重的转变,学生从单纯的学真正转为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展现出各方面素养的全面发展。

“应用性”作为高考评价体系“四翼”中的重要一“翼”,在高考真题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任务和学科素养不同维度的应用中都有所体现。作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风向标,高考试题的应用性呈现了对素养和实践的高层次要求。一线教师应该认真钻研真题,从中把握教学动态,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变革,为新时代优秀青年的培养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朱晓灿)

猜你喜欢

高考评价体系应用性
基于结构化教学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研究
高考物理命题如何体现学科素养的导向作用
以高考评价体系为统领的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的心得
落实评价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
秉承理念 沿袭风格 导向素养 立德育人
立足全面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
注重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性
基于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做、练、研、赛”六步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中彰显应用性的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