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1-08-05龚成清

职业时空 2021年3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能力课程改革

龚成清

摘要:社会的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都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任务。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与专业脱节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通过重构面向职业岗位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实践“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职业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运用和处理能力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一项必备技能。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明确提出将信息技术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承担着高职学生信息技术普及教育、信息素养培养的任务,并为后续学习打好计算机应用的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面向专业广、学生多、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能否有效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高職《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概述、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操作、网络基础知识和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等四大部分的内容。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面向不同的专业采用的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案,教学的内容,没有很好地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脱离专业背景的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学生易失去兴趣。有的高职院校则把课程教学内容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Office考试大纲进行捆绑,导致教学内容的选取面较窄,层次性不高,应用性和技能性不强[1]。教学内容单纯地与考证捆绑,也容易造成课程教学为考证而教,学生为考证而学,影响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相悖。

(二)教学方法单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因其操作性强的特点,其教学通常都安排在机房进行。教师通过机房广播的方式播放事先制作的幻灯片进行多媒体教学,或者是边讲解边操作。教师讲完后,学生开始练习。表面上看,这样的讲练结合可以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而事实上,这样的方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先是通过灌输的方式进行内容讲解和演示,学生练习的时候只是重复教师之前的操作而已,没有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面向全校的公共课程,专业覆盖范围广、学生多,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大,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评价方式不合理

目前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对课程的考核依然采用传统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侧重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有些高职院校则与考证捆绑,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依据等级考试的成绩来评定课程的成绩。这些考核方式都没有把学生学习的过程考虑进来,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不能科学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不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从而影响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升[3]。

二、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一)面向职业岗位重构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也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教学,在课程设计上既要体现教学内容的通用性,也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岗位对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体现职业特色。如面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要根据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重点介绍幼儿活动画报、成绩处理、课件制作等内容;面向市场营销专业,则根据产品营销岗位的工作任务和信息化能力的需要,重点介绍产品宣传文稿、产品数据统计分析、产品推广演示文稿等内容,将课程内容与产品营销的计算机实际应用对接,如图1。

(二)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5]。根据重构后的教学内容,面向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对应的教学任务(或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把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到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这样就使得教学的内容任务化、具体化,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可以充分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帮助学生在任务实践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面向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进行文档编辑与排版内容的教学时,要求同学们制作一个手机销售宣传文稿,把Word文档的建立、字体设置、段落排版、图文混排、表格和页面设置等内容融入到手机销售宣传文稿的制作中。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完成文稿的制作,展开讨论并动手实践,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分享和互动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及时了解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实现因材施教。以任务为驱动进行教学,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提升了技能,又会有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三)实践“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代的高职大学生是在网络时代下学习和成长起来的新生一代,学生对网络操作熟悉,更喜欢通过可视化网络资源来学习的学习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推动线上的教学,首先要建立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依托超星等教学平台,建设网络课程,把教学微课、作业库、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MS真题教学视频等都放到网络课程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数量充足、内容生动的学习资源。教师在进行微课学习资源设计的时候要依据不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的组合,既要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较好的独立性,方便学生移动化和碎片化的学习[6]。

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通发布学习的任务。学生自主登录超星学习平台,根据任务点,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后并进行测试。教师通过测试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中,以线下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师先是总结一下课前的学习情况,然后导入课程的学习任务,提出问题;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任务为驱动进行动手实践,一步步完成任务的设计与制作。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以分组的形式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负责对课堂进行组织和监督,并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提升技能;课后,教师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发布不同难度的拓展性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的任务进行挑战,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学习。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将网络课程应用贯穿教学全过程,使教学从单一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转变;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法,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学相结合,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采用分组教学法,学生个人学习和小组探讨相结合,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推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科学的教学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手段。教学评价要仅仅围绕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设计科学的评价方法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7]。《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课程教学评价要重点围绕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养成情况来进行,要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例,融入阶段性成果的考核[8]。因此,采用形成性评价(占总评成绩的60%)与终结性评价(占总评成绩的40%)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出勤情况、线上学习情况课堂表现、平时测验等,终结性评价主要是课程的期末考核,可以采取上机测试、课程综合大作业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

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包含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组内评价三种方式。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照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小组互评;同一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各自的表现进行互评;教师则根据小组任务完成的质量和个体表现进行量化评价。课程评价采用表1进行。

三、课程改革成效

(一)以任务为驱动,课程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课程组面向不同的专业,设计了与职业岗位能力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以任务为驱动进行教学,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向教学内容转化。教师通过发布任务和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业创新能力,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课程改革后,学生课堂的出勤率由原来的95%提高到了99.5%,课程的平均分提高了8分,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增加了5个百分点。

(二)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了学习兴趣,实现了个性化教学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使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利用超星学习平台强大的功能建设网络课程,推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在线上教学中,通过建设短小精悍、形式生动的微课,方便学生移动化、碎片化的学习,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目前,线上课程的访问量已经超过500万人次,讨论区超过2000条评论,好评率高达98.8%。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推送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有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个性化的教学。学生线下课堂的互动频率,教学的参与度等均得到明显提高。

四、总结

在信息化时代,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已经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承担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计算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必然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与时俱进地改革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可以使教学内容与专业岗位有效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方晓,丁丽.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职业教育,2020,4(01):44-46.

[2] 李世科.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0,5(01):135-136.

[3] 雷松丽.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狀与思考[J].福建电脑,2020,36(07):167-168.

[4] 徐天琪. 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J]. 新课程(下),2014,6(02):85-87.

[5] 周淑秋. 大学文科《电子商务概论》教学方法研究[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12(04):24-28.

[6] 龚成清.移动学习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2):57-60.

[7] 罗建洲. 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 职业杂志,2009,8(05):23-25.

[8] 叶福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6(03):122-124.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能力课程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和专题式相结合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