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试题特点分析与教学思考

2021-08-05曹秀菊周志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6期
关键词:高考语文特点分析教学思考

曹秀菊 周志红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2017~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在题材的选择、体裁的要求等方面都能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高考作文都在各个层面考核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高考语文 作文 特点分析 教学思考

2017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

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文课程的一个终极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板块,是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作文试题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据着高考语文试题分值最高的就是作文题。这篇论文就是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下,通过研究2017~202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分析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把握作文的命题规律,结合语文核心素养来思考,探究可行的高中作文教学策略,希望对语文作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教学经验。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017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綜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

二.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特点统计与分析

(一)分值稳定、占比高

纵观2017~2020年全国卷和各省市的试卷,我们可以得知,2017~2020年全国卷和各省市的试卷作文分值都是特别稳定,江苏卷、上海卷每年都是70分,其他各套试卷每年都是60分。高考是标准化的选拔性考试,分值的稳定也便于考生们把握,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保证了高考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有助于充分发挥高考对人才的选拔作用。

从比重来看,江苏卷、上海卷总分为160分,其他试卷总分均为150分,其比重分别为40%和43.75%。可见,高考语文中的作文分值比重较高,几乎占据着语文总分数的半壁江山。高考语文作文分数高,比重大,主要是高考语文作文能够全方面考核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为每一篇作文都需要调动学生们的语言的积累,每一篇作文都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其实形成一篇作文的过程就是一次语言建构的过程。正因为作文能够较好地考核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以需要老师和学生更加重视作文。

(二)作文题材对社会热点关注度较高

由统计我们发现,2017~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的题材来源主要有三类:社会热点、文学素养及励志、哲语名言及哲理。纵观2017~2020年38套试卷,语文作文考题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略高,其中涉及社会热点的有14套试卷,占比为36.84%。涉及文学素养及励志与哲语名言及哲理的都是12套试卷,占比为31.58%。

但从横向来看,每年的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对社会热点、文学素养及励志、哲语名言及哲理三类题材的关注情况略有不同。作文题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比较稳定,四年的起伏就在10个点之内,2017年的试卷,对材料来源于社会热点的是30%,2018年的是44.44%,但是2019年又降到了33.33%,而2020年却又回升到40%。高考作文一如继往地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正是对语文新课程综合性的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其中一层面就是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向生活的开放,而作文题材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其实就是对生活的关注。对于高中生来说,要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需要时刻了解国家大事,把握国家未来发展的动向与趋势,这样才能为祖国未来的建设添砖加瓦。显然,关注社会热点,一直是高考语文作文考查的重点,出题者意在引导学生时刻关注时代的走向,关注现实,关心国家大事,引领学生树立一种大格局,把个人与国家紧密联系起来,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彰显“立德树人”的功能。作文题对哲语名言及哲理的关注度就明显有下降的趋势,由2017的50%,降到2018年和2019年的33.33%,而到了2020年只有10%。高考出题者在作文的题材中涉及到哲语名言及哲理,这样有助于借助于高考有效地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也能提升学生辩证思维与创造思维的水平,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但是这类作文也容易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单纯的思辨,容易写空话、套话与大话,很可能导致作文变成代圣人言的现象。作文题对文学素养及励志的关注有明显的加强的趋势,2017年只有20%,到2018年增长到22.22%,2019年继续上升为33.33%,可是到2020年比重达到了50%,已占据了半壁江山。

(三)作文的题型以材料作文为主

由统计可以看出,从2017~2020年全国和各省市高考语文卷作文题型主要有三类: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其中材料作文占主流,半命题作文最少。纵观2017~2020年38套试卷,其中全命题作文5篇,占比为13.16%,分别是2017~2020年的北京卷和2020年的山东卷,很明显,用全命题作文的试卷中有北京与山东两个地方,而北京市,近四年每年都是用全命题作文,对命题作文特别青睐,所以,北京考生对此类题型应该特别重视。半命题作文只有2篇,占总数的5.26%,分别是2017年的全国卷3和2020年的海南卷,材料作文31篇,占比为81.58%。

全命题作文是命题者在出题时给人们限定了作文题目,要求考生按照所给的这个题目进行写作,对于老师来说,统一题目,改卷时就比较轻松。但是在立意、文体固定的这种情况下,很难进行自我个性化的表达,考生们往往会为了凑字数去写作,不能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感悟去写作,考生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显然,全命题作文在考核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方面要比半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弱些。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命题作文只是个不得已的办法,不是合乎理想的办法”。[2]意思是说命题作文的这种考核方式不是最合理的,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这种方式。所以,历来高考试卷,全命题出现得最少。

半命题相对于全命题来说,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局限性没有那么强,学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在原命题的基础上自行把题目补充完整。这样的题目有利于学生通过作文彰显自己的个性,比如对事物的看法,语言的表达等。

材料作文是考生在写作时可以参考题目所给出的文字材料或者是图片,考生通过材料提示,明确命题的主旨。材料作文是考生在写作时可以参考题目所给出的文字材料或者是图片,考生通过材料提示,确定写作思路,并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历进行分析,形成一篇个性鲜明的作文。材料作文的命题比较灵活,按照不同的写作题材,材料作文又可以分为叙事、议论、写人、续写等,不同的文体可以让考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构思,能够较好的考查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因为高考试卷中的作文题给出的材料都包含了深厚的韵味,首先是自拟题目,学生在拟题目的过程不仅是一个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过程,要拟出一个新颖且切题的标题,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其次是自选文体,学生的选择面就比较宽广,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文体来进行写作。对于立意上面,角度比较广泛,不局限于一个角度。学生可以谈论事物,也可谈论人,也可以谈论国家。从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多角度入手,以宏观的视角阐述“共融”与“融合”的重要性;也可以从微观角度,结合自身成长,描写自己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精彩人生。可见,材料作文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自身经历去发挥想象,自由的把握写作方向,表达个性化的见解,材料作文更能在短时间内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辩证思维等综合能力。

(四)体裁多样化

从调查中可以得知,2017~2020年38套试卷,其中对文体没做任何规定与限制的试卷就有16套,占总数的42.10%,其中“文体自定,诗歌除外”的有11套,占总数的28.94%,其中规定了具体文体的有11套,占总数的28.94%。题目要求没有规定写哪一类文体,说明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考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思想的解放,能让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和素材来写,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内心真切的感受。但是在不限文体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局限性。比如学生在考场上时间比较紧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构思某一种体裁的作文,就容易出现四不像作文,出现文体模糊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规定文体中,应用文指向最多,11套试卷规定了具体文体,其中有8套是规定写应用文,1套是议论文,1套是记叙文,1套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而且北京卷每年都是规定文体。高考作文对应用文的关注,初始于2018年的北京卷,随即2019年的全国1卷、全国2卷、海南卷,接着就是2020年的全国1卷、全国2卷、全国3卷、海南卷。可见,近些年来,很多省市都开始重视应用文文体的考核,而且对应用文文体的考查在加强。为了体现语文课程的落实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让高中课程的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也为了让学生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在工作当中应用文文体的运用较多,所以近几年高考语文作文加大了应用文的考查力度。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应用文文体的使用和考查在近几年会更加广泛。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高考作文教学思考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作文教学是所有教学工作者的最难点”。[3]写作教学一直是很多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对2017~2020年38套试卷特点的分析,得到以下教学思考。

(一)留心生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由前面对试题题材来源的统计,作文题材对社会热点关注度较高,所以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如果没有生活这一载体,就很难有文学创作的源头和灵感。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来源,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生活背景不同,由于很多时候都呆在学校,跟社会的接触就比较少,所以对生活的感悟就相对较少,当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时,不能很好地找到命题的切入点,往往为了完成任务而凑字数。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所以,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生活,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去思考、去写作,多积累写作素材,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获得独特的思考和感悟能力,为写作做铺垫。同时老师还要适当的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尤其是说和写的能力,往往大多数学生都是能用写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但是不能用语言很好的表达;又有一些学生既不能说也不能写,语言组织能力不强。老师可以在教学时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改变以往的全堂课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可以组织一些口头训练的语文活动,按学生的学号轮流,让学生围绕自己了解到的一个时事热点,或者自己喜欢的某本书、某句名言来进行口头表达,围绕自己的主题用精炼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在学校课堂上不断地进行类似的实践,会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激活思维,提升思辨能力

从以上对题材的分析,近几年的作文试题的题型多数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更能多方面的考查学生是思维能力,考生在写作文时要具备一种辩证的思维能力,因为要写出一篇高水平的作文,能够在高考场上让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考生应该能够读出材料深层次的意蕴,也不能只从一个角度思考,还要多角度、多方面的去认识和把握事物。新课标强调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辨的本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学生写作需要思辨,这样文章才能彰显理性,富含哲理。”[4]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比如引导學生把政治学科中的一些辩证知识,灵活运用起来,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互相串联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作文课上,教师应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采取开展辩论赛或者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去陈述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谈论结束之后,老师进行多角度的点拨和评价,鼓励学生多思考,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经历都不太相同,文化水平和思想高度也不一致,往往很多学生的作文立意都是千篇一律,没有特别新颖的见解。因此,老师应该允许学生对写作材料进行积极向上的多元解读,在借鉴别人想法的前提之下,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的见解,还要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深入的思考、勇敢提出质疑,才能提高思辨能力。

(三)创造情境,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发現美、创造美的过程,要想写出一篇有水平的作文,还得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要提高写作能力,还得提高审美能力。写作能力也反应对美的欣赏和创造,审美能力最终也落实到写作过程中。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压力比较大,经常呆在学校,跟社会的接触比较少,所以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学会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比如,老师可以借助一定的手段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写作情景,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谈感受,让学生把客观的一些事物和主观的情感结合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另外,在作文评价时,老师也应该创造相应的情境,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比如立意是否深刻、构思是否精妙、结构是否完整、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等方面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己寻找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让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之后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根据给出的评价标准,小到字词句的修改,大到对全文写作思路和写作结构的安排是否合理等方面的修改。最后老师再来对学生做出的评价,找出评价到位和不到位的地方,进行适时的评价和指导。学生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文过程中,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通过吸取他人的优点,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也是一个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过程,要想写出一篇有深度、有思想的作文,就需要丰厚的文学功底来做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6.

[3]张志公.张志公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19.

[4]王连仓.建国后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走向及对高中作文教学和备考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4(04):76-79.

本文系2020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考语文试题研究”(项目编号202010668002)的阶段性成果;2019年贵州省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的《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项目编号2019153)的阶段性成果;2019年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思政”(项目编号2019SZ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高考语文特点分析教学思考
抓文体特征 重整体感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英美文学中陌生化语言的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