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灵韵与震惊探析非遗保护

2021-08-04朗蔚·玛拉斯拉散

大观 2021年2期
关键词:本雅明

朗蔚·玛拉斯拉散

摘 要:纵览本雅明关于灵韵的艺术理论,时代提供其理论最重要的基础背景因素。站在时代巨变的节点上,其理论的核心是以“灵韵(Aura)的消失”来区分机械时代的艺术作品与古典艺术作品的差别。面对机械复制时代灵韵的消失,如何看待艺术?本雅明认为复制技术所带来的片面、零碎的讯息,带给人们超过现实感的震惊(Shock)体验。震惊也反映在艺术作品的美学风格上。文章主要透过本雅明的艺术理论灵韵与震惊探索非遗保护理论的方向与价值,并以非遗电影为例,加以解释与应用。

关键词:非遗电影;艺术理论;本雅明;灵韵

近几年,关于非遗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并且不断地提升其格局,许多学者都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而努力[1]。虽然关于非遗保护研究有许多的成果,但学术理论上较少有关于应用理论的探讨[2]。本篇文章旨在从艺术理论分析层面探索非遗保护的议题。本雅明的理论,站在时代巨变的节点上,面对新时代与旧事物产生的矛盾,思考古典艺术该何去何从,以及新的艺术如何体验。本雅明通过其丰富的学术研究与独特的视角观察,提出灵韵与震惊的理论,不仅明确了过去艺术的价值,更提供了现代机械复制时代下审美实践的方向。非遗保护是古典艺术出现于现代时空中矛盾复杂的议题与现象。本雅明的理论,是一位哲学家对时代与新旧艺术之间的关照。

一、灵韵与震惊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书中说到:“有史以来第一次——而这是电影的杰作——人以整个活生生的自身来行动,可是却不再有‘灵韵了。”[3] 机械复制的时代,可以快速制造出一模一样的艺术品,所产生的问题就是 “真的”在哪里?关于艺术的真实,本雅明称之为原真性,原作的即时即地性组成了它的原真性[4]。 即时即地性是指作品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完成,独一无二。因即时即地的限制,作品与观者产生了距离感。想要看《蒙娜丽莎》,那必须到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才能看到,真品(《蒙娜丽莎》已不再外借,限制移动和展出),以至于没有办法很轻易地亲近。这样的距离感,使人对古典艺术产生了膜拜感、神圣感,就好像圣徒画像旁的大光环一样,这一特性就是灵韵。

在机械复制时代,灵韵消失后,如何看待艺术?本雅明认为复制技术所带来的片面、零碎的讯息,带给人们超过现实感的震惊体验。“通过最强烈的机械手段,实现了现实中非机械的方面。”[5]“过往者在大众中的震惊经验与工人在机器旁的经验是一致的。”[6]整个大环境发生改变,对于快速复制技术,人们只有震惊,震惊也反映在艺术作品的美学风格上。“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种对刺激的新的急迫的需要发现了电影。在一部电影里,震惊作为感知的形式已被确立为一种正式的原则。”本雅明认为,电影是一种商品,不同于艺术品,它缩短了人跟艺术之间的距离,从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使艺术从传统的形式中解放了出来。

二、非遗的灵韵

非遗具备本雅明理论所说的原真性,无论在什么时代的风云变幻之下都保有传统艺术特色和传统手工技术。因其不断传承、保存和维持原状的特点,也可以认定现在看到的非遗是古代传下来的,进而认为非遗保留了灵韵。对于即时即地性,非遗也有很好的体现。例如,湘绣如果离开了湘就不是湘绣,而且因为它是手作,所以也是独一无二的。了解非遗必须要到产生的地点去近距离接触,于是对于非遗,人们依然是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并且对非遗产生距离感,非遗并不像大众文化一样使人觉得容易靠近。然而,非遗本身源自生活,非遗活在生活当中,不同于一般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非遗具有商品、艺术品等多种形态,有市场价格认定的手工艺商品,也有无法衡量的传统歌曲、戏剧等。而且,非遗还具有为政治服务的特质[7]。

非遗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质,那是具有“人的价值”。非遗的本质超越本雅明所说的古典艺术的灵韵。艺术家完成作品之后,观者带着一种距离感去欣赏艺术品,感觉到艺术品的神圣感、光环在艺术品上面。而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传承人,传承人传承的是手工技术,这些传承人无论在任何时代,其作为人的价值不变。可以这么说,本雅明所说的以艺术品为载体的灵韵消失了,灵韵在机械复制的时代消失了的观点忽略了灵韵的创造者——人。人是灵韵的来源,保有一切过去不变的东西,以至于可以面对时代。能面对时代变化的唯有传承人,非遗不会消失,它借由传承人原汁原味地保存了古老手工的灵韵。

虽然本雅明的灵韵并未论述是否所有古典艺术都有灵韵,然而在非遗保护的研究视域里却可以确认,只有传承人的作品才有非遗保护的价值。换句话说,只有传承人才是“灵韵的创造者”。同样的工艺,但若非传承人所做,就不会产生非遗价值,因为传承人保存了古老方法、材料、程序、原理、机制……非遗保护所讨论的灵韵是更高层次的超越,超越古典艺术的载体,非遗所保存的灵韵是指传承人的价值,传承人是“灵韵的创造者”。

三、非遗电影的灵韵与震惊

“非遗电影”是一组互相矛盾却又彼此吸引的组合名词,互相吸引故结合,互相矛盾而牵制。

国办发〔2005〕18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鼓励和支持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而电影的宣传效果,对于非遗传承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很多电影制作人对非遗的题材跃跃欲试,想要运用电影的自由艺术多手法、多角度地诠释非遗,却受限于非遗保护制度的规范要求,担忧电影作品沦为说教,使观众枯燥而厌烦,从而商业价值大打折扣[8]。例如《赛德克·巴莱》导演魏德圣在拍摄电影期间,多次与村子长老以及莫那鲁道的后裔协调,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其心志,务求保存文化,不考虑电影商业价值。魏德圣并没有寻求到真正的平衡,而是在一开始放弃了票房[9]。

震惊理论也是本雅明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电影通过活动的画面呈现时间动态,人对电影画面的接受是在霎那间无意识的接受[10]。本雅明认为电影打破了以精英为主的艺术接受,转以大众为接受对象,属于大众娱乐。电影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差异,体现出人的平等,是置放在一个社会关怀之下的服务,这也是本雅明理论当中美学结合社会关照的理论价值之所在。人們坐在电影院院看着漫威系列电影,无意识地快速接受各样超现实的拼贴与快速的复制,这是在20世纪本雅明早已预言的艺术形式。应用此理论能为非遗电影制作找到平衡点,寻求平衡是非遗审美体验与非遗拥抱大众的实践途径。

四、结语

回到非遗保护与电影拍摄之间的矛盾,应用本雅明的理论,非遗具有灵韵,电影更提供了当前时代震惊审美实践的方向。非遗种类及样式多元,使用电影进行推广,重要的是掌握传承人“灵韵的创造者”的价值。电影制作者不必拘泥于自然风景或民族风格元素的保守呈现构建简单的叙事结构;对比本雅明看到蒙太奇等手法之后对电影所阐述的震惊的审美,现在非遗电影仍太保守。本雅明的想法是,应该要更自由地体验机械复制所带来的技术快感,在超现实空间创造性地游走。2018年好莱坞的漫威系列电影《黑豹》意外获得非洲观影者的好评,非遗虽带有传统性质但亦可多点想象空间。按照本雅明审美理论实践,给人以震惊审美感受的电影能够缩短自身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这正是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愿景。

非遗虽符合本雅明的灵韵理论,然而,非遗的灵韵在当代并没有消失。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古典艺术当中的灵韵消失了。但是针对非遗来说,灵韵没有消失,传承人仍然保留了非遗的灵韵。灵韵来自于传承人,传承人就是“灵韵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 [2]马知遥,刘旭东.中国非遗著作研究评述[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4):71-78.

[3][4][5]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103,13-18,114.

[6][7]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48,146.

[8]牛锐.当“非遗”遇到电影,会产生什么:“中国电影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侧记[N].中国民族报,2014-04-25(11).

[9]黄文山.背负的抉择:“非遗”题材电影的表述研究[J].当代电影,2015(7):155-158.

[10]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从艺术转型角度来阐释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与文化美思想[D].上海:复旦大学,2009.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本雅明
试论本雅明式的引文写作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之“纯语言”解读
“新天使”的注目:论本雅明与现代性的时间维度
瓦尔特·本雅明:马克思主义、艺术意志与思想图像
现代性教育的祛魅与复魅
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白先勇《台北人》
本雅明论布莱希特
原作作者的任务
无名者的光环:本雅明和朗西埃论机械复制艺术
未完结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