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校课程建设推动综合素质评价“落地”

2021-08-03王洪席陈平静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落地课程建设

王洪席 陈平静

摘要:在新高考改革语境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包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塑造与提升,以及对其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与分析等子系统。效能的达成和价值的实现均与学校课程建设这一实践基础深度联结、密不可分。学校课程建设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学生课程修习质量是客观评价其综合素质的核心参照。在新时期,学校可基于综合素质评价五大维度系统建构课程体系,基于独特育人目标整体设计特色课程群,基于学生职业发展倾向着力打造生涯规划课程系列。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  课程建设  课程修习质量

在新高考改革语境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包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塑造与提升,以及对其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与分析等子系统。而此两部分的效能达成和价值实现均与学校课程建设这一实践基础深度联结、密不可分。事实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落地”,若缺失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有力支撑和有效供给,那么其必将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境与无奈之中。然而,实践调研发现,诸多学校在常态化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并未与自身的课程建设架构起紧密的关联、融合路径。相反,却被视为一种“额外负担”而遭遇到了种种诘问和责难,进而使其游离、“超脱”于学校整体有机的课程教学变革之外。鉴于此,本文拟对此议题作一厘定与澄清,以期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规范化实施,改善学生评价生态。

一、学校课程建设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中明确指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新时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需厚植、扎根并紧紧依托于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变革实践。因此,学校课程建设是协助学生知识获得、经验积累、生命成长的丰富养料,亦是促进学生自主选择、个性发展、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

1.学校课程的“开足开齐”是奠定学生素质发展的基础

课程是联结学校教育教学理念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桥梁和纽带。这是因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和说明价值的媒介”[1]。因此,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时代精神下,高中学校能否“开足开齐”相关课程,进而提供门类众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课程“集群”,是其内涵式、特色化发展的核心要义,亦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举措。例如,《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的“艺术素养”维度,其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是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由此可见,对于学校而言,其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与塑造,就不仅限于传统学校中的“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而应积极开发、建设出诸多与艺术类实践活动高度相关的课程门类(如“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然而,调研发现,部分学校受高考指挥棒的规约与束缚,“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思维定势根深蒂固,致使诸多高影响力、体验性、实践性课程的有效供给严重滞后与缺失。无疑,学校课程的“开足开齐”是奠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牢固基础。

2.学校课程的“可选择性”有利于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新课改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设计的初心与使命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而要实现此目标与愿景,学校须构建、打造出更具丰富性、多样化以及可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作为基础和支撑。这是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需求是课程建构的出发点。学生的需求不同,教育的供给也应该不同,作为学校教育服务的最重要的产品——課程,就应该是多样的、可以选择的”[2]。然而,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羁绊与限制,我国学校课程建设更多呈现出同质化、模式化、单一化的特征和样态,难以关照到每位学生的独特需要与多元诉求,从而使其陷入“被选择”“难选择”的窘境和无奈之中。

为克服、扬弃“统一型”课程体系对学生个性成长与发展的束缚和局限,学校应进一步增强学校课程建设的“可选择性”逻辑与品质。“通过建构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体系,发现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唤醒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启动每一位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动力便成为现代普通高中学校的责任担当和价值追求。”[3]并且,“课程越是‘个人选择的,越显现出‘个性,他们个人的潜质就越能释放出来。让所有学生的智慧充分涌动的课程才是好的课程”[4]。因此,学校课程的“可选择性”将对学生的个性养成和素质培育产生驱动与催化作用。所以,学校应建构出基础与拓展、分层与分类、专题与综合、学术与实践等彼此交互、有机联结、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惟有此,才有利于学生学习选择权的进一步实现,进而培育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以不断满足日益变革的未来社会需要。

3.学校课程的“追求卓越”有助于激发学生独特的潜能优势

《意见》明确指出,评价要“坚持指导性,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成长过程,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优势,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可见,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除了要求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之外,还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激励、彰显其独特潜能或优势素质,以进一步明晰其学科特长和专业性向。而要实现此制度设计的教育“初心”,学校课程的“追求卓越”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长期以来,我国学校课程结构与体系存在的不足,即较多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性与基础性发展需要,相对忽略了部分学生的个性化和超常规诉求。尤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这种“吃不饱”的困境无疑是阻碍其“野蛮生长”、限制其潜能释放的病灶所在。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挖掘、激发其潜能优势,学校课程建设应努力“追求卓越”,进而为更多优秀学生提供最好的滋养和资源。对此,国外如火如荼的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建设,以及我国部分中学所开发的“特供类”课程(如“中科院课程”,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综合性”课程(如“高端科学实验综合课程”,北京十一学校)等,都是学校课程建设追求卓越品质、激发学生优势潜能的创新举措。实践证明,此类“追求卓越”的学校课程供给,有助于激发学生独特的潜能优势,可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拓展其成长发展的进步空间,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二、课程修习质量是客观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参照

如何将学生参与课程修习的质量和水平作为其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参照,一直是学校实施中的焦虑与困扰。诚如有校长所指出的那样:“无论是各类课程,还是学生活动,都存在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相脱节的现象,并未将学生学习各类课程过程中所表现的素养,以及各类活动中学生所展现的特征和品质,纳入综合素质的评价中。”[5]在笔者看来,可将学生学习相关课程所取得的考试成绩或学分以及修习过程中的突出行为表现、形成的标志性成果等作为重要观测点来实施评价。

1.课程修习所取得的考试成绩或学分作参照

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离不开其学业成就或考试成绩指标,这一点在国外学生评价实践中亦有广泛思想共识,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其“相同之处是他们都认为学生的学术能力或者学业成绩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所搜索到的各种针对高中生的评价体系中,基本上都没有把学生的学术能力或者学业成就排除在综合素质之外,而都是把它作为一块十分重要的内容”[6]。基于此,我们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参照之一即是其课程修习所取得的考试成绩或学分,这在《意见》中亦有明确规定和陈述,即学业水平“主要考查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重点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和学习成绩,……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学科学习情况”。由此可见,综合素质评价并非盲目排斥、摒弃分数式评价路径,相反,学生课程修习所取得的考试成绩仍是检验其对知识理解、技能掌握、实践操作等情況较为客观、高效的评价方式,亦是衡量、判断其学习力优劣的重要凭依。另外,除以原始分数呈现的考试成绩外,学分制是课程修习结果的另一量化表征形式,用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经历和体验课程学习。

2.课程修习过程中的突出行为表现作参照

此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除了把考试成绩或学分作为核心参照外,还需将其在课程修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况涵括其中,从而达到对学生“知”与“行”的全面诊断和评价。如清华附中所开发的“诚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测量对象或手段就是“行为”,其做法即是将学生在三年高中期间的行为收集起来,然后基于行为,建立与最终评价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只有基于具体行为的评价,才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7]。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次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除了关注学生的“一般”或“普通”行为外,更尤为强调对其“突出表现”“优秀表现”或“代表性行为”的考察与评价,其目的即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发扬优点”。这一诉求与指向在《意见》中亦有明确规定,即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要“坚持客观性,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并且,“学生的相关特长、突出事迹、优秀表现等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在我们看来,学生在课程修习过程中的突出行为表现更能彰显其独特的个性品质、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

3.课程修习过程中形成的研究性成果作参照

除主要考查学生课程修习所获成绩、学分及过程中的突出行为表现外,《意见》中亦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作为评价其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重要观测点。着眼于这样的制度设计,有以下两点教育学思考和意义。其一,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客观证据。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与判定,较多凭依教师的“主观感受”和“个人好恶”,致使评价的随意性很强,缺失了客观、公正和说服力。如此,“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仅仅凭陈述材料(包括自我评语和教师评语),不足以断定学生是否具备材料所描述的素质。为了进一步确证,有时还需要让学生提供作品(如书法作品、美术作品、文学作品等)以起到印证作用”[8]。总之,强化基于证据的综合素质评价,是此次学生评价改革的本质规定和鲜明底色。其二,借助丰富的“学习成果形式”来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尹后庆指出,我们对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不宜只是测试其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是要学会选用多样的学习成果形式进行评价,如文科类课程可以用撰写评论、调查报告、口头讲演等方式,实验类学科用递交实验报告方式,视觉艺术类以作品方式,语言类和音乐类课程用语音录制方式,等等[9]。在我们看来,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研究性成果或作品,是学生创造力、想象力与实践力的最佳呈现和证明,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参照是题中应有之义。

三、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课程建设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校本化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应与学校课程建设深度融合,已成为学界的思想共识。如有学者指出:“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是要让课程的实施成为发现、发挥每一个学生专长和潜能的机会。……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中,个人的表现信息不断呈现,搜集和分析这些信息,不断给予发展支持、引导和校正,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目的,这就是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和作用。”[10]也有一线校长认为:“将学校课程和活动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相结合,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学校在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时,应与学校课程相融合,而非单独分割开来。”[11]

1.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维度,建构学校课程体系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内容构成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大维度,它意味着学校课程体系可基于不同维度进行开发和建设,以利于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落地”。遵循此原则与逻辑,高中学校可对现有的课程门类、内容及设置情况进行统整、优化和完善,以革除课程之间存在的要素分离、逻辑混乱等弊端,进而形成以综合素质评价五大维度为划分依据的学校课程体系。如青岛市S中学建构了“五板块四层次”的新人文课程体系,其中,“五板块”是将学校课程横向分为人文素养课程、科技素养课程、艺术素养课程、国际视野课程、身心健康课程等板块,每一板块又形成不同的课程群,以与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结构形成有机的关联和支撑。又如河南省Z中学以综合素质评价五大维度为参照点,并在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建构了“三型六类”课程体系。其中,“六类”是数学与逻辑、科学与技术、人文与艺术、公民与社会、健康与生活、实践与创新等课程,这与综合素质评价五大维度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基于综合素质评价五大维度来系统优化学校课程体系,有利于将学校零散、混乱、无序的课程有机、系统地组织起来,进而使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课程建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和评价育人的功能,并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与评价提供重要载体和依据。

2.基于学校独特育人目标,设计特色课程群

在高等学校实施“综合评价”“精准选拔”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特色化、差异化和个性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与紧迫。而要实现此诉求和愿景,学校就须破除“统一化”思维窠臼而确立独特的育人目标定位,并以此为基点来系统建构、整体打造特色课程群作为支撑与依托。如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中特别设置“学校特色指标”模块,其目的是要积极引导学校系统思考其课程的整体设计,以形成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12]。基于此评价理念和思路,山东省L中学立足“培养具有坚韧力、成长力和卓越力的坚毅少年”的独特育人目标,建构并实施了包括弘毅课程(即学业类课程群)、英毅课程(即德育类课程群)、轩毅课程(即艺术类课程群)、勇毅课程(即体育类课程群)、清毅课程(即生涯规划类课程群)等构成的“坚毅”课程体系,以期不断锤炼、塑造与提升学生的坚毅素质。又如上海市C中学秉持“大环境”的独特育人理念,构建了包括“环境·科技”类课程群、“环境·人文”类课程群、“环境·心理”类课程群在内的“环境素养培育”特色课程系统,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素养,成效显著。总之,将学校独特育人目标与特色课程群建设深度融合,有助于高中学校形成鲜明、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特色,进而为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3.基于学生职业发展,打造生涯规划课程

《意见》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深刻体悟此制度设计的内在意蕴,我们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着眼于学生特殊性和未来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方式”[13],其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整体性评估,使其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发现潛能优势,从而寻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成长与发展道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与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和高度契合性。诚如有学者所言:“综合素质评价和生涯规划实际互为表里,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能力的评定是帮助学生在生涯规划中完善自我认知及确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生涯规划则最终实现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14]因此,为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落地”,学校可基于学生职业发展倾向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涯规划课程系列,以使学生能在课程修习过程中发现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性向,进而确立个人奋斗目标,明晰努力方向。课程紧密围绕相关社会职业领域而建,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和感受,并进行生涯规划,实现综合素质评价与课程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Taylor,P.H.& Richards,C.M.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Studies[M].Swindon:NFER PublishingCompany,1979:11.

[2][3] 李希贵,秦建云,郭学军.构建可供学生选择的普通高中学校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J].教育学报,2014(01):50-55+87.

[4] 石鸥.选择一种课程就是选择一种未来——关于高中多样化、选择性课程结构的几点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03(02):4-8.

[5][11] 何天宝.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与建议[J].未来教育家,2020(06):43-45.

[6] 崔允漷,柯政.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09):3-8+12.

[7] 王殿军,鞠慧,孟卫东.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创新实践[J].中国考试,2018(01):46-52+66.

[8] 罗祖兵.欣赏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论选择[J].课程·教材·教法,2018(01):109-114.

[9][10] 尹后庆.站在追求文化自觉的高度推动综合素质评价改革[J].人民教育,2017(19):51-55.

[12] 陆璟.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上海设计”[J].中小学管理,2015(06):7-11.

[13][14] 樊亚峤,徐海.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生涯规划教育的整合策略[J].中国考试,2020(01):59-64.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评价落地课程建设
美联储加息终落地沪指冲高震荡走低
午后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探析
难忘落地大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