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三链协同”运作模式

2021-08-02陆春萍王晖

高教探索 2021年6期
关键词:运作模式创新创业教育

陆春萍 王晖

摘 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积极融入区域生态发展系统,探索“教育链-政策链-产业链”三链协同育人机制,发挥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以S大学为案例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运作模式,包括办学理念,组织管理体制,跨学科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等运行要素特征。高校依托区域产业集群和政府创新政策,形成政产学协同创新,共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努力向创业型大学转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但也面临继续深化多主体协同育人的合作联动机制,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完善成果转化服务,拓展多元化筹资渠道和跨学科全校性创业教育建设等挑战。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三链协同;运作模式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下,培育一流创新创业人才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二十年来,国家持续发布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出规划和要求,推动学术界与产业界的融合。深圳市是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和自主创新示范区,被誉为“创客之城”“创业之都”,并在国际上享有“中国硅谷”美誉。深圳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与政府和产业界深度互动,形成独特的“深圳模式”。2019年国家颁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双区”驱动战略为深圳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深圳高校与相关高新企业资源共享、产学研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链与政策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本文将在生态系统视域下以“大学-政府-产业”三螺旋理论为基础,并以S大学为典型案例对深圳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扫描

欧美创新型国家都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都从国家层面颁布了创新创业计划。高校是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世界著名创业型大学一直是引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新机构,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等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典范。大学设立专门的创业组织机构,注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强化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与协同创新,重塑大学发展理念,许多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者,创业教育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已经覆盖国民教育全过程[1],已有1600多所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2],其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包括聚焦模式和全校模式,全校模式又可分为磁石模式、辐射模式和混合模式[3],目前占主导性的是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全校性创业教育模式是一个更加包容和宽泛的创业教育的理念,通过跨学科形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掌握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善于学习、借鉴和创新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4],成立创业中心,打破学科边界整合全校资源,组织结构具有灵活性并广泛获取校外资源,满足跨学科发展需求[5]。除了美国高校之外,欧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有商学院/管理学院模式、创业学院模式、团队学院模式、跨学科创业模式和模拟公司模式[6];英国剑桥大学的学术创业集群模式[7];欧盟的政府驱动模式等[8]。

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有深度聚焦模式、实体体验模式、课堂扩展教育模式[9],还有学者分为科研项目孵化模式、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专业实践模式和综合模式[10],以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依托大学生创业园或科技园模式、政府推动和引导模式[11]等。运用案例研究对典型学校进行分析,如清华大学三创融合的综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12],温州大学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模式[13],南京大学“五四三”双创模式[14],浙江大学的双螺旋模式[15]等。还有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进行归类研究,包括创业学院模式、创业园模式、创业班模式、创业实训基地模式、研究咨询中心模式和项目团队模式。[16]另有学者提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存在的一些困境和问题,诸如组织目标与定位单一化、治理机制紊乱化、外部联系松散化[17]、运行机制趋同化[18]等。

综上所述,林林总总的模式分类纷繁多样,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模式分类,主要从高校内部组织管理的角度进行分类。如果从开放的生态系统的角度审视高校创新创业模式,三螺旋理论中“大学-政府-产业”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一种类型划分的维度,有学者用三螺旋理论分析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19],双创教育共同体构建[20],产学研政策[21],并对清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进行研究[22]。但是以三螺旋理论分析深圳高校双创教育模式的研究还鲜见,本研究将以此理论为基础对S大学做典型案例分析。

二、理论框架

被誉为“创新创业创客之都”的深圳,有良好的双创教育生态系统。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包括内系统和外系统。其中内系统包括创新创业顶层制度设计、组织管理结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践平台等。外系统包括深圳文化环境、政府创业政策、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等。这些要素形成协同性的共生区域创新网络关系,形成大学-企业-政府协同合作的创新创业模式。研究表明這种协同模式是促进区域创业活跃的重要推动力[23],三者的关系被看作不断发展的网络三螺旋。三螺旋创业教育模式的要旨是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呈现一种开放互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关系。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原来的次要机构转变为创新的主导机构之一。同时三者的互动产生一个三边网络重合区域的混合型组织,比如合作研究中心、孵化器和战略联盟等。[24]大学-政府-产业三螺旋关系理论认为研究型大学正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向创业型大学转型[25],并提出创业型大学有强有力的驾驭核心等五个组织特征。[26]

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大学-政府-企业”三者互动关系,在政府的政策环境支持下,校企协同育人,在知识领域、行政领域和产业领域形成合力,形成“政产学”协同进化的三螺旋模式,优化整个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见图1)。

首先,深圳市政府是推动深圳创新的引导者和设计者,积极建设良好的创新创业制度环境。深圳市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颁布一系列促进创新的制度措施,如《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等,着力建立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27]“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是深圳创新生态系统和治理体系运行机制的特点。[28]深圳市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颁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2015),《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2016)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2018)等,给予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多项资金补助等。特别是S大学所在的南山区被誉为最具硅谷气质的创新区,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地带和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另外,深圳高校毗邻高科技创业集群地带,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广泛地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和专门人才培养,引企入教,与企业合作共建创业课程,搭建学生创业平台,对学生创业给予资金支持,共创产学研基地等。因此,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在与政府和企业的良性互动基础上螺旋上升发展的,通过协调“大学-政府-企业”三者的关系,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网络环境,让三者能够高效精准对接,跨界合作,有效提升创新创业资源流动和整合,形成“政产学”三螺旋协同进化发展模式,实现大学“融入特区、服务深圳”的战略。

三、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要素特征——以S大学例

深圳高校双创生态系统要素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主要指双创人才培养的教育链,其要素包括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双创的主体(教师和学生)、课程和实践平台等;外环境包括产业链和政策链。深圳现有高校14所,S大学的双创教育是深圳高校的典型代表,是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也是“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深圳市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深港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S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全国的普遍关注,2016年9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S大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五个转变”》,向全国推介S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和做法。目前,S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迈向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下以其为典型案例分析运行模式的要素特征。

(一)融入城市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与顶层制度设计

在教育链诸多要素中人才培养理念最为重要。世界一流高校办学理念是以推动知识应用为使命,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29]。随着高校在国家创新系统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高校的办学理念要满足当地社区发展的需要,加强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联系。被誉为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S大学,应特区发展之需建立,是深圳这所城市的“长子”大学,建校之初就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立校之本。现今作为城市标杆大学,以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为使命,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和对接城市发展定位,引领社会进步和发展,培养出具备“顶天立地”精神的人才。S大学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创新创业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基因。S大学相比其他高校的显著特点是地理区位优势,其所在的深圳南山区是高科技公司的聚集地,云集160家上市公司,大学周边有众多的创新中心、科学中心、孵化器,为创新创业发展营造了良好双创生态环境。办学理念需要制度保障,2015年出台《S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全员参与和联动的组织机制。2016年S大學创业学院成立,整合全校教学、行政、校友资源共同打造“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精英+大众”为模式的工作平台和创业教育品牌。近年来,为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颁布了《S大学本科生创新学分认定办法》《S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奖励办法》《S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法》《S大学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工作方案》等,创建“学生—教师”“创前—创中—创后”全方位、全覆盖的支持服务体系,构筑服务区域成果转化平台,对政产学研各利益相关方形成广泛的辐射力,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通过借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规划的重大机会,S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于2018年联合发起成立“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和国际四大湾区,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国际版,推进产学研融合,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综合型创新创业平台。由此可见,高校发展的战略性顶层设计为双创教育规划了方向。

(二)组织管理体制创新

组织的治理结构是保证双创教育持续发展的骨架,概览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运行机制,大体有专职管理机构负责的“独立式”、依托工商管理学院的“嵌入式”和学校领导牵头各部门的“联动式”[30]。组织结构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进行组织创新和资源整合。S大学创新创业机制上不断创新,组织管理体制经过数次升级,从创业园发展到创业学院再到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每次都成立由校长挂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校长牵头负责,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构建了统筹协同、资源整合机制,形成以双创教育为本体,高校、政府机构、创投孵化、企业产业联动培养高层次双创人才,对接国际双创资源,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三创”学院。S大学还扩大港澳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设立“创业服务工程”留学生硕士点,联合香港理工大学在全国首创“创新应用博士后”项目,与斯坦福大学等创业名校开展合作项目,与美国硅谷高创会签订“大湾区-硅谷之窗”合作协议,获得教育部首届“双创领航精英计划”。深圳其他高校,如南方科技大学也建立了实体性的创新创业学院。深圳高校创新创业的组织结构特征表现为打破院系藩篱,各部门资源调配和整合,推进校内跨院系跨学科,校外联合大学和企业的交流机制。例如,2020年S大学联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成立了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助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

(三)分层多元跨学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居于核心位置,课程设计是否有利于创新思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并且世界一流大学在创业教育中越发强调知行并重的全校性跨学科课程建设。国内多数高校通过广谱式课程设计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而S大学的特色是“大众+精英”和“科技创业+社会创业”的多维课程设计为人才培养提供多元化发展道路。一方面,“通识课+专业课”让每一个进校学生通过创业导引课和通识课都有接受双创教育的机会,并把创新创业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紧跟专业领域的产业模式和行业动态,形成创业教育的全校模式。课程体系中独立设置“创新创业实践与学生发展”课程模块,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搭建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设立各类创新实验班,产业应用实验班,创业精英培育班、复合人才培养班等,形成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跨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S大学培养双创人才的特有范式。此外,“科技创业”和“社会创业”双轮驱动,在计算机、物电、工程专业发展科技创业,引导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和学科技能竞赛,注重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论文和专利的培育与开放使用。另一方面,在人文社科类学院开设社会创业课程和项目,例如“公益创新专才班”“七彩石”创客教育普及工程等,践行高校责任担当,塑造既具备扎实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又善于动手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强化大类培养,促进学科交融,“科学+人文”助推跨界创新,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四)实战特色突出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教师是双创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肩负人才培养,传播知识,参与社会问题解决的多重功能,尤其是“双创”教师通过科技项目可以实现知识从大学实验室到产业界的转化。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教学、模拟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把科研项目和实践体验转化为课程教学,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孵化项目。师资方面,S大学成立了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师资队伍包括以下三类:各学院专任教师的“学院型”,就业创业工作人员的“管理型”和企业家构成的“社会型”。教师课内课外开展“创新研究短课”和“聚徒教学”模式实践,通过创研、创客实践,将科研项目带入课堂,产业技术融入实践。注重实战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创业导师库。通过“S大学创业者联盟”汇集的商业孵化器、风投机构、创业教育机构、资源型企业等社会机构,引入科技达人、创业先锋、风险专家等社会专业人士,聘请一批对学校有感情、对创业教育有想法,并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校外专家、学者、企业家为创业导师,开发、讲授创业实战课。与腾讯、阿里巴巴、苹果、亚马逊(中国)等知名企業开展合作,联合开设“创业实战”系列课程,具体的课程类型有学分课程、证书课程和在线课程(UOOC)(见表1)。

(五)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和实践平台搭建

学生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占居主体地位。高校创新创业的质量标准之一是学生创业的活跃度。S大学自2009年以来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377家,销售额或市值1亿以上的学生创办企业5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近30家。[31]学生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精神,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较高,毕业三年后参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7.1%,比全国“211”院校平均水平(2.0%)高出较多。[32]学生创业成果得益于大学对创业精神的培养,大学每年拨出1000余万元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基金,提供“创意—创新—创客—创业”全链条扶持,鼓励有动手意愿的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利用课余时间开发新点子,寻求合作伙伴,营造全校科技创新氛围,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院组建交叉学科创业创新团队,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研究、创新设计研究,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空间。通过设立创业园、深港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包括创业教育、培训、实战和孵化等多功能服务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成立创新创业资助基金和校友创业投资基金对学生初创企业进行资助,每年扶持50-60家学生企业,为每个初创企业提供3-20万资金支持和免费办公场地。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公益创新创业项目大赛”、“深创杯”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建灵活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明确了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与转换机制,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实行弹性学制,最长为八年;设置独立的“创新创业实践成绩单”,为每一位学生修读创新创业课程、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建档立卡。

研究表明,社会网络对创业有积极的影响,学校鼓励学生自发创立创业社团(见表2),学生通过社团积累人脉关系和社会资本,自发成立“S大学创友会”,与马化腾、史玉柱、周海江等杰出校友建立联系,拓展校友网络关系。因此,学生创业具有“抱团创业”的特点,形成校友创业支持网,相互帮助和成长。

学校积极开拓学生动手实践基地建设,与社会上三十多家创客中心建立“大学生创业(创客)孵化基地”(见表3);与深圳五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成立“S大学创业者联盟”,搭建学生与企业沟通桥梁;并与著名校友企业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例如,与华强集团联合共建“S大学华强大学生创客育成中心”,与腾讯公司共建“腾讯特色班”等,培养企业需要的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连接产业链和政策链

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是教育链与外部系统链接的桥梁,世界创业型大学通过技术转化中心等平台把学术资本转化成知识生产力。深圳高校均建立技术转化中心,实现知识产业化,形成知识链到价值链的应用转化。高校与政府和企业等外部组织互动构建内外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实现教育链与政策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一方面,高校以企业之需进行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例如,S大学实施“一流企业引领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构建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深圳一流高新技术企业和一流创新生态,主动“引企入教”,深化与腾讯、华为、中兴、大疆、迈瑞等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企业的战略合作,把学科布局、学科方向、学科团队、学科人才培养等全面参与到深圳一流企业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中。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使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相互匹配,积极探索一流企业与一流学科相互依托、融合支撑的共生共荣关系。S大学与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的企业共建“专业型创客部落”,与阿里云合作建立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等。

另外一方面,高校与政府协同,加速产学研合作。S大学和各级政府合作,办了很多创新研究院,成立S大学龙岗创新研究院,与龙岗区政府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会,融通资本,如成立大学科技创新创业发展基金等。此外,还和各级政府联合创建南山工业技术研究院、坪山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龙华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等,通过这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把更多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也为S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四、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模式特点与挑战

深圳高校在创新创业中协调“大学-企业-政府”三者关系,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优良创新创业政策环境,深化“双创”教育模式,探索与知名大企业合作,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教育链-政策链-产业链有机协同,通过三链协同,整合资源,构建“双创”教育生态链,实施创新教育基础上的高层次创业教育。努力以创新驱动为要旨,先行先试,走高等教育创新驱动之路,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动态开放的创新创业机制,使“政产学”良性互动,深度协同,力争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先行示范,提供“深圳方案”,形成政产学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概而言之,此模式有如下特点。

(一)融入区域创新系统,依托产业集群,三链协同育人

深圳市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是培育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土壤。深圳市政府通过制度创新营造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环境,对高科技企业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弹性人才政策等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并由政府出资办了很多孵化器、软件园,促进高校与企业合作。例如,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深圳市政府与一流高校建立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等,接着建立深圳虚拟大学园,深港产学研基地等,探索高校-政府-企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机制[33],并建立以“创知、创新、创业”为办学特色的南方科技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培养双创人才[34]。另外,深圳高校有显著的地理区位优势,产学联盟特色突出,以华为和腾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和科研产出较高,带动高校与产业协同发展。例如S大学周边云集160余家上市公司,形成高科技创新企业集群,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产业合作的基础,孵化了大量创新项目。南方科技大学也与30多家公司建立了实践教育基地。因此,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三链”协同特点,即教育链-政策链-产业链相互协同,共同育人。

(二)强化大学服务社会功能

现代大学有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深圳高校有其特殊性,先成立经济特区,后有了大学。以S大学为代表的许多高校建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经济特区发展,S大学毕业生百分之八十留在深圳工作,百分之九十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深圳许多高校的办学目标,当今国家的创新驱动战略促使大学进行了范式转化,创业型大学成为未来大学发展方向。深圳高校相比全国其他高校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很多高校地处高新区,产学研深度融合,特色鲜明。例如S大学学科建设结合深圳建设高科技城市的战略需求,建立产业牵引,需求导向,服务地方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随着深港创新圈的启动,有6所香港大学在深圳建立了产学研基地,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发挥大学对产业和区域创新支撑能力。《意见》强化创新驱动战略,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圳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先行示范区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自下而上的内生自发性特点

中国大多数高校走的是一条“政府推动型创业教育”模式,目的是解决就业,而以S大学为代表的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之处是自下而上的创业模式。S大学于建校之初,受特区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影响,学生就自己创业办食堂、银行,具有内生自发性创业特点。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发布的S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S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最主要原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91%的属于“机会型创业”,只有5%属于“生存型创业”,具有内生自发性创业特点。正如著名校友马化腾所说“腾讯由大学生创业而来”,他正是当年的校园创客,如今的商业精英。S大学地处南山高科技企业集群,南山区正在建设全球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核心区,这为S大学的跃升发展提供战略机遇,并为学生提供了创业机会。因为深圳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较紧密,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带动高校的创业型反应增强,使学校的知识生产功能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有效连接,突出对产业和区域的创新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深圳许多高校正在向创业型大学转型,致力于成为中国硅谷的创新引擎。

(四)创新文化共同体,孕育“校城”共生模式

城市造就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深圳城市文化崇尚创新,开放多元,包容失败,鼓励企业家精神。深圳每年都举办国际创客周、全国双创周,是全球創客中心。“深港创新及科技园”“前海深港青年创业梦工厂”吸引各地青年来深圳创业,科技创新驱动显著。2019年深圳市PCT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一,正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许多深圳高校建校之始就与深圳这所城市的创新精神融为一体。创新文化犹如空气一样滋养着创新精神,深圳尤为注重教育在文化创新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制定优先发展教育规划,颁布实施《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创新创业教育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深圳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放协同发展战略达成“校城融合”。大学代表着时代的文明和理想,是文化、科学和精神的象征,是知识创新高地,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合作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例如,S大学《文化创新纲要》提出创建有灵魂的大学。而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创新创业教育能提升大学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形成高校经济圈。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人才驱动,正是由于高校培养优质的创新创业人才的不断注入和更新才能持续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意见》提出将深圳发展成为创新创业创意“三创”之都的发展目标,为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深圳高校建设目标是通过融入城市使命、融入城市创新、融入城市示范成为深圳城市文化的名片。[35]

但是,处在先行示范区的深圳高校如何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先行示范?如何带动大湾区高校形成创新创业联盟,发挥区域集群优势,打造与美国硅谷相媲美的产学研结合典范?至少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深化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链,使政府、企业和大学等创新创业组织建立深度协同合作的联动机制,加大资源链接,有效提升创新创业资源流动和整合,形成协同创新组织生态网,在知识领域、行政领域和产业领域形成合力,优化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高区域创新创业环境和经济水平。企业是深圳创新创业的主体,如何和企业更加高效地对接,资源互补,建立深度合作机制是今后要着力发展的重点领域。

第二,相比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创业型大学,深圳高校在区域创新创业引领带头方面还需要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完善学术成果市场转化的服务支持,加快学校科技园建设,增强学校衍生企業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通过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的高校进行合作,邀请优秀创新创业师资对学生进行更系统和挑战性的实践教学训练,拓展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第三,创新创业筹资渠道单一,目前主要是学校和部分企业的创业资金支持。应拓展创新创业资金的多元化渠道,进行社会融资,吸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创业项目。与全球创新创业基金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多渠道的创新创业资金来源。

第四,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的跨学科性不足,还未形成实质意义上的全校性创业模式。目前只是少数几个学院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如管理学院、计算机与工程学院等。可以通过学习麻省理工学院等学校创业课程模块建设,以创新创业项目驱动的方式,打破学院壁垒和学科界限,激发全校学生创业积极性,增强创新创业活力,深度打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

致谢:感谢深圳大学陈晔、黄凯珊老师对论文资料收集方面提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SOLOMON G T.An Examin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7,14(2):168-182.

[2]KATZ J A.The Chronology and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2):283-300.

[3]STREETER D H,Jaquette J P.University-wid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lternative Models and Current Trends[J].Southern Rural Sociology,2004,20(2):44-71.

[4]MORRIS N M,KUROTKO D F,PYYOR C G.Building Block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wide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ournal,2014,(4):45-68.

[5]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5):52-56.

[6]MATLAY H and CAREY C.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K: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7,14(2):252-263.

[7]韩萌.剑桥大学学术创业集群的构建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20(1):99-106.

[8]徐小洲,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的战略选择:美国模式与欧盟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0(6):98-103.

[9]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10]黄兆信,赵国靖,唐闻捷.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5(7):34-39.

[11]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24.

[12]马永斌,柏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37-150.

[13]黄兆信,王志强,刘婵娟.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之维[J].教育研究,2015(2):59-66.

[14]郑晋鸣,张莉丽.南京大学:创新培养模式服务学子创业[N].光明日报,2016-05-30(3).

[15]尹国俊,都红雯,朱玉红.基于师生共创的创新创业教育双螺旋模式构建:以浙江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9(8):77-87.

[16]徐小洲,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战略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86-119.

[17]卓泽林,罗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组织运作困境及其对策:基于美国12所创业中心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9):78-84.

[18]梅伟惠.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模式:趋同成因与现实消解[J].教育发展研究,2016,13(14):29-34.

[19]陈桂香.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1):42-47.

[20]卿春,邹贵波,夏换.“三螺旋理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J].贵州社会科学,2018(6):163-168.

[21]王涛.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产学研政策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8(5):46-53.

[22]余潇潇 刘源浩.基于三螺旋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5):111-115.

[23]DUNN K.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J].MIT Technology Review,2005(19):232-235.

[24]ETZKOWITZ H,LEYDESDORFF L.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 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Research Policy,2000(29):109-123.

[25]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23-238.

[26]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8.

[27]陆春萍.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内生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9-26(1).

[28]刘刚,王宁.突破创新的“达尔文海”:基于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22-133.

[29]陆春萍,赵明仁.世界一流大学创业教育实践项目的特点分析:以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74-179.

[30]王占仁.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56.

[31]包月阳,张诗雨,孙超,等.深圳大学:从跑出“深圳速度”到求索内涵式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18(24):10-16.

[32]深圳特区报:与众不同的特区大学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N].2017-05-19(A11).

[33]邱宣.构建产学研结合 自主创新体系:深圳虚拟大学园发展模式与路径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8):34-37.

[34]梁北汉.探索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路径:关于深圳筹建南方科技大学的若干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1):1-6.

[35]李清泉.先行示范区建设背景下的深圳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城市大学标杆[N].中国科学报,2019-10-23(5).

(責任编辑 赖佳)

猜你喜欢

运作模式创新创业教育
基于CP2C模式版画艺术市场运作的探索
我国P2P网贷发展现状研究
美国、日本资产证券化的比较与借鉴
论中国图书出版业品牌化运作的理想模式
工业企业合同能源项目运作模式及效益评估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运作模式的分析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