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锥形束CT影像学特征研究

2021-07-28张淬锋李铭铭冷迪雅周广超吴大明

关键词:上颌牙根牙周病

张淬锋,李铭铭,冷迪雅,,王 莹,荣 迪,周广超,孙 超,吴大明,*

1南京医科大学口腔疾病研究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2颌面医学影像科,江苏 南京 210029

上颌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maxillary sinus floor,MSF)关系密切,超过20%的上颌第二磨牙(maxillary second molar,MSM)的近颊根和上颌第一磨牙(maxillary first molar,MFM)的腭根延伸到MSF的上方或内部[1]。上颌后牙根尖周的感染或炎症可直接或通过骨髓、血管和淋巴管扩散到上颌窦[2],导致牙源性上颌窦炎(odontogenic maxillary sinusitis,OMS)。此外,拔牙或根尖周手术时上颌窦穿孔,根管冲洗液和充填物、牙胶尖或其他异物在治疗过程中进入上颌窦也可能引起OMS[3-4]。OMS 占上颌窦炎病例的10%~24%[5-6],常引起口腔颌面部的持续胀痛,甚至头痛和喉咙痛[7]。

OMS 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诊断困难。X 线检查是诊断OMS 的重要手段。正常上颌窦的X线影像特征是窦壁光整,窦腔清晰,内衬1层紧贴骨膜的呼吸黏膜,即Schneiderian 膜,厚度为0.8~1.0 mm[8]。当病原牙导致窦内黏膜厚度大于2 mm时即发生OMS[9]。二维成像技术曲面体层片和根尖片很难准确显示上颌后牙与MSF 之间的解剖关系[10-11],也不能准确观察Schneiderian膜的变化。口腔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可以提供细节丰富的高分辨率图像,实现目标区域的三维可视化,因此广泛应用于复杂口腔临床问题的诊疗中[12-14]。

许多学者利用CBCT图像研究了上颌后牙根尖与MSF之间的关系,通常上颌后牙根尖与MSF的距离由前向后逐渐变小[1,15-16],因此第二前磨牙的根尖与MSF的关系比第一前磨牙更密切[17],磨牙与MSF的关系比前磨牙更密切[1]。有研究证实,MSM 的近颊根与MSF 最接近[1,13,18-19],其次是MFM 的腭根[17];也有研究认为MSM 的远颊根最接近MSF[15,20]。然而关于上颌后牙牙根与OMS的关系,尤其是根管治疗(root canal treatment,RCT)后的牙根与OMS 的关系研究较少。因此,本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利用CBCT 图像分析OMS 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OMS 的诊疗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医学影像科2018年1月—2020年6月的196例(男97例,女99例)CBCT影像数据,包括187例单侧OMS和9例双侧OMS,共211颗病原牙,患者年龄(46.24±15.99)岁(15~8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CBCT 机(NewTom 5G或VGi;QR srl,Verona,意大利)扫描,参数:110 kV,3~9 mA,扫描视野(field of view,FOV)8 cm×12 cm~16 cm×18 cm,体素0.30 mm。纳入标准:影像学报告诊断为上颌窦炎。排除标准:①非牙源性或不明原因的上颌窦炎[21];②有限FOV不能完全显示增厚的黏膜;③无牙颌;④上颌后牙根尖区存在伪影影响观察。本研究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PJ2017-080-001)。

1.2 方法

所有CBCT 数据均由1 名牙髓病医师与1 名放射科医师同时重建与分析,两者经研究前的CBCT图像进行校准,Cohen’s kappa统计分析显示两者之间高度一致性。所有CBCT数据均采用NNT 10.0软件(QR srl.,Verona,意大利)进行分析,采用矢状位、冠状位和轴位图放大4 倍,设置层间隔为0.3 mm。如果两者的诊断出现分歧,再与1 位高年资口腔放射学专家讨论后达成共识。

记录OMS的病因及病原牙或牙根的情况,包括根尖周病或牙周病与MSF的关系、病原牙或牙根的RCT质量、MSF完整性、黏膜增厚等。融合根记为单根。黏膜增厚的测量参照Maillet 等的方法[21],使用NNT 10.0 软件在CBCT 矢状位和冠状位图像上,测量OMS 黏膜增厚区域的窦底黏膜厚度并记录最大值。如MSF未破坏,测量其最小厚度。所有测量均进行3次,记录平均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以均数±标准差()计算最大黏膜厚度和最小MSF 厚度。用Wilcoxon 和Kruskal-Wallis 检验评估MSF 破坏与否的窦内黏膜厚度的差异。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OMS 相关的211 颗病原牙中,MFM 109 颗占51.66%,其次分别是MSM 65颗(30.81%)、上颌第二前 磨 牙(maxillary second premolar,MSP)29 颗(13.74%)、上颌第一前磨牙(maxillary first premolar,MFP)5 颗(2.37%)和上颌第三磨牙(maxillary third molar,MTM)3 颗(1.42%)。导致OMS 的病原牙中,磨牙177颗,前磨牙34颗,磨牙是前磨牙的5.21倍,且MFM 数量明显高于MSM。164 颗(77.73%)病原牙有根尖周病(图1),28 颗(13.27%)有重度牙周病(图2),19颗(9.00%)有根尖周病和重度牙周病。上颌后牙导致的OMS中,发生根尖周病的病原牙数量是发生牙周病的5.86(164/28)倍。116 颗(54.98%)病原牙接受了RCT(表1)。

表1 OMS相关病原牙的根尖或牙周病损情况Table 1 The periapical lesion or periodontal disease of the etiologic teeth associated with OMS(n)

图1 左上颌第一磨牙根尖周病及左牙源性上颌窦炎CBCT图Figure 1 CBCT images of a left maxillary first molar with periapical lesion associated with OMS

图2 右上颌第二磨牙伴重度牙周病及右牙源性上颌窦炎CBCT图Figure 2 CBCT images of a right maxillary second molar with severe periodontitis associated with OMS

与OMS相关的牙根261个,最常见的是MFM的近颊根和腭根,其次是MSM 的近颊根、MSP 的牙根和MFM 的远颊根,所占比例分别为23.37%、20.31%、15.71%、11.49%和9.58%(表2)。141 例被破坏的MSF 平均最大黏膜厚度为(10.78±7.63)mm,64 个未破坏MSF 的平均最大黏膜厚度为(6.62±4.4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MSF未破坏,其平均厚度为(0.86±0.33)mm。

表2 OMS相关病原牙的牙根Table 2 The roots of the etiologic teeth associated with OMS(n)

RCT 不完善(包括根管清理和密闭性差、根管遗漏和根管超充)是导致OMS 发生的最相关因素(图3),尤其是根管清理不到位(35.25%)和根管遗漏(31.15%)。遗漏根管中,44.74%为MFM 的近颊第二根管(表3、图4)。此外,有14.75%的RCT 牙存在病因不明的根尖周炎症。

图4 右上颌第一磨牙近颊第二根管遗漏及右牙源性上颌窦炎CBCT图Figure 4 CBCT images of the inadequate endodontic treatment of a right maxillary first molar with missed second mesiobuccal root canal associated with OMS

表3 OMS相关病原牙的遗漏根管情况Table 3 The omitted root canals of the etiologic teeth associated with OMS

图3 与牙源性上颌窦炎相关的根管治疗失败牙的比例Figure 3 The proportion of the failed endodontically treated teeth associated with OMS

3 讨论

OMS是病原牙导致MSF变薄或破坏、上颌窦内黏膜局部增厚的疾病[21]。MFM 导致的OMS 占比最高,其次分别是MSM 和第二前磨牙。磨牙导致的OMS 病例是前磨牙的5.21 倍,而MFM 导致的OMS病例数明显高于MSM。这可能是由于MFM 的萌出早于MSM和MSP,使得它们发生根尖周炎和牙周病的可能性更高,接受RCT 的频率也更高[22]。此外,MSP 根尖与MSF 之间的距离大于MSM 和MFM,因此由MSP引起OMS的概率小于MSM和MFM。这与Maillet 等[21]的研究结果一致,即MSM 和MFM 导致OMS 发生的可能性高于前磨牙。该研究还认为MSM和MFM导致OMS 的可能性是相同的[20],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不同,可能是因为病例选择的人群不同。

根尖周病是窦黏膜增厚的重要危险因素[23]。根尖周病的存在将窦内黏膜增厚和OMS 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2.4 倍和1.7 倍[24]。牙周炎被认为是OMS 和Schneiderian 膜增厚的另一个危险因素[9,25]。在本研究中,77.73%的病原牙有根尖周病,13.27%的病原牙有重度牙周病,上颌后牙根尖周病导致的OMS是牙周病的5.86倍,提示控制根尖感染或促进根尖感染的愈合对预防OMS的重要性。此外,牙周感染与牙髓感染同时存在是有症状OMS 黏膜增厚的主要原因。因此,口腔医生不仅要控制根尖感染,也要预防牙周疾病。

本研究中,MFM 的近颊根与OMS 的发生最密切,其次是MSM 的近颊根、上颌第二前磨牙牙根和MFM 的远颊根。可能是由于这些牙根靠近上颌窦底,根尖周的感染或炎症以及牙周病更有可能引起OMS。此外,尽管MFM近颊根尖距离上颌窦底并非最近,但高频率的RCT和高的治疗失败率也可能导致了这种现象。这与Maillet等[21]的发现并不完全一致,该研究认为与OMS最相关是MFM的腭根,其次是MSM的近颊根,这也可能是所选标本的差异导致的。

充分的牙髓治疗和冠修复对初次RCT 结果有显著影响[26],根尖不完全封闭导致RCT失败率高达58%。在本研究中,116颗RCT牙齿与OMS相关,其中104颗牙齿存在根尖周病。RCT不完善与OMS的发生最相关,尤其是根管清理和封闭不良以及遗漏根管。这些因素也是RCT失败的常见原因,说明上颌后牙充分的RCT可有效控制根尖感染,并显著减少OMS 的发生。在本研究中,当MSF 被破坏时,平均最大黏膜厚度显著大于MSF 未被破坏的OMS(P<0.05)。此外,当发生OMS且MSF未被破坏时,MSF 的平均厚度不超过1 mm。这表明上颌后牙根尖与MSF的平均距离、MSF的完整性与OMS的发生有重要关系。根尖离MSF 越近,窦底越薄,根尖炎症越容易进入上颌窦导致OMS[27]。另外,即使仅有较薄的窦底也能阻止或延缓炎症向上颌窦的扩散,这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应重点保护MSF的完整性。

本研究发现14.75%的RCT 牙得到了充分的根管充填,但仍存在不明原因的根尖周病并导致OMS。这可能是因为:①术前存在的根尖周病已导致OMS,患牙接受RCT 后仍未能治愈根尖周病;②存在与OMS 相关但影像学检查无法发现的错误操作,如挤出根尖孔的坏死牙髓、感染的牙本质碎片或冲洗剂。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发生呈增加趋势[28],可能因为年龄增长与根尖周病和牙周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29],然而不同年龄组根尖周病或牙周病与上颌窦底黏膜增厚的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

根尖周病是导致OMS的主要原因,MFM及其近颊根与OMS 的发生最密切。完善的根管治疗并有效地控制根尖感染、保护MSF的完整性是减少OMS发生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上颌牙根牙周病
CBCT分析上颌磨牙牙根及其牙槽嵴顶与上颌窦底壁的位置关系
正畸力对临时支抗装置接触牙根引起牙根表面损伤的影响及其修复过程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探讨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口腔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研究进展
上颌窦口大小与上颌窦副口对上颌窦气化影响的CBCT分析
锥形束CT诊断上颌窦内病变的发生率
牙齿移动对静止期牙周病动物模型牙槽骨的影响
喝生姜水预防牙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