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之思

2021-07-28戚春萍

新课程·上旬 2021年42期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小衔接问题

戚春萍

摘 要:课程游戏化模式有着较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但是从目前课程游戏化的开展情况来看,这种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对在幼小衔接阶段课程游戏化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小衔接;问题;策略

幼儿教育是针对学生启蒙期的一种教育模式,该阶段的教育是进入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从教学的特点来看,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性。而如何做好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课程游戏化是幼儿教育模式的一个基本内容。但是小学阶段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游戏课程在小学阶段的适用性已经不是很强。因此,认识到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教育的差异性,搞好课程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对幼儿进一步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特点

1.学习环境存在差异

首先,幼儿园的学习环境更加温馨,更加和谐,更加富有童趣。幼儿园存在很多的游戏化设备,这些设备能够让儿童在游戏中释放天性,感受到教育的快乐。然而在小学阶段,学生有了更加严格的作息时间限制,有了更多数量的学习内容和更加严苛的学习标准;其次,两个阶段的学习方式不同。在幼儿园阶段,课程游戏化已经成为教育的基本模式。但是在小学阶段,教育基本在课堂上进行,有老师进行讲解;最后,两个阶段的学习内容不同。幼儿阶段学习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而且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作出调整。在小学阶段,小学学习的内容都是教材固定的,是相对规范的,自主性和可调整性比较差。

2.教学目标不同

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幼儿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在学习中得到一些关于生活的基本知识,以及一些初级的学科内容。小学则是小学生真正进入课堂学习的阶段,学习的知识理论性更强。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一个基本阶段,其所学习的内容和考核标准都非常规范,其总体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增强小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和品质,培养他们对学科的热爱,形成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关键品质。

二、游戏课程化改革的策略

1.课程游戏化,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程游戏化的基本出发点是发挥游戏的作用,尤其是游戏的教育作用,让处在幼儿园阶段的学生能够在愉悦的心情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孩子产生学习兴趣。所以,相关部门应该更加科学地设计游戏化的课程,選择那些新颖程度高的游戏项目。此外,课程游戏化应该增加游戏的新颖性和丰富性,保持对游戏的创新意识。举例来说,幼儿园可以从当下热播的动漫电影中获得灵感,去创建电影模式的游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起到游戏课程化的积极作用。

2.课程游戏化,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处在幼儿阶段的学生仍然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依赖保育员和班主任。但是小学阶段对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幼儿教育应该关注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为将来进入小学做准备。所以,课程游戏化应该包含生活中的一些内容,增加一些情景式的设计,让孩子在真实的情景模拟中锻炼自己独立生活和风险防范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

3.课程游戏化,应该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游戏化,除了关注学生的兴趣之外,还应该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能一概而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动手能力的进一步延伸。因此,课程游戏化过程中应该布置一些问题让幼儿解决,如可以让幼儿思考自己做的纸飞机如何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自己做的纸质小汽车,如何能够跑得更快、更远。在游戏中增加这些内容,能够启发幼儿进行思考,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三、结语

在幼儿园阶段开展课程游戏化,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课程游戏的实施,应该秉持基本的教学目标,并且应该为未来作出提前规划。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型策略;首先,游戏化的课程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游戏化的课程应该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游戏化的课程应当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做到以上三个方面,课程游戏化才能真正地为处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带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菊平.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校外,2015(9):137.

[2]吴蕾.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5:39-182.

猜你喜欢

课程游戏化幼小衔接问题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