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变革的生态问题

2021-07-27毕诚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协同育人家庭教育

毕诚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教育回家”暴露了我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迈向现代化,需要补齐家庭教育短板,通过家庭教育变革推动教育生态系统改造,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系统的投入与管理,应进一步明确我国家庭教育变革的文化基础,形成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文化生态。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生态;协同育人;价值观;文化基础

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家庭教育呈现新气象。举国上下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家庭教育重要论述的热潮,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项配套政策相继出台,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从家庭教育变革寻找突破口,将长期游离于体制之外的家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与行动。本文将探讨的问题是家庭教育变革对治理教育生态系统的意义,以及健全协同育人机制需要何种文化生态。

一、“教育回家”引发的教育生态问题思考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党中央号召全国各级政府紧急动员,封城关村,停产停课,正常的社会发展节奏按下了暂停键,但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两大优势。一是依靠制度优势的强大动员能力,以防为主,成功地将疫情阻止在有效防护范围之外;二是学校关门但不停课,依靠网络信息技术,通过“空中课堂”将教育送回到千家万户。家校紧密合作,成就了前所未有的中国家庭教育年。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大规模、长时间的教育回家。“抗疫”事件的偶发性与家庭教育变革的必然性,机缘巧合地交汇于迈向教育强国的转折点上,并由此引发了家庭教育的革命。这场变革,其本质是教育生态系统的改造。

家庭成为学校网络课程的辐射课堂,准备充分的学科课程通过强大的信息技术输送能力,传播到千家万户。学校教育因家庭的有力配合,不仅完成了知识教学任务,而且保障了每年一次的高考顺利进行。“抗疫”过程中我国学校教育表现出的应激能力是可圈可点的。但教育回家之后,却产生了家庭教育普遍的烦恼。

1.来自家教乏力的烦恼

非但80后、90后的家长难堪对孩子线上的课业辅导,更致命的是,因为家长教育乏力,苍白无力的家文化不能涵育孩子在家学习的耐性,有的父母因对孩子的心理问题疏导无方,情绪管理失控,甚至引发了一些本不该发生的家庭悲剧。家庭教育问题大暴露,催生了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注重家庭家风家教,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刚需”。

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刚需”,历来是我国政府注重国计民生的重点,但此时的“刚需”问题倒逼家长,即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难点。

2.来自家庭教育模式滞后的烦恼

家庭教育乏力问题由来已久,为解决家庭教育模式滞后问题,党的十六大以后就开始由全国妇联牵头,先后研制并出台了三个家庭教育事业五年发展规划。全国中小学普遍增设“家长学校”,希望学校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服务。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有关家庭教育的重要讲话,提出“三个注重”和“四个第一”,要求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都要重视家庭教育事业。党中央在十九大四中全会上对发展家庭教育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构建覆盖全国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2020年11月,中央首次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党和政府如此重视家庭教育,但因对长期被冷落在教育体制之外的无课程、无师资、无标准、无规范、无法治的自由放任的家庭教育旧模式的改革缺乏足够的认知,以至于越来越火的家庭教育反被市场化的线上线下校外培训和补课机构滥用,家庭教育本义被扭曲,教育生态受到污染。

3.来自家校教育属性不明的烦恼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特征和我国家庭教育发展需要提出的育人模式变革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央提出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解决家庭教育模式严重滞后问题的重大举措,而解决問题的关键是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并在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引领下将价值分裂、重智轻德、家校分离、无序发展、恶性竞争的状态转变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发展、家校合作、和谐发展和依法治教的状态上来。

家庭教育是人生发展的起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这种社会共识已经形成,但服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家庭教育,其属性怎样界定?家校教育合作关系与责任如何确立?怎样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才能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如何让长期困扰在单一价值体系中的家庭教育模式,在突破功利化、市场化影响中破茧化蝶,走进现代教育体系?这些问题的思考,归结到一点就是教育生态建设问题。

二、家庭教育变革是教育生态系统的重建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有目的的育人系统,系统内的生态功能主要是育才,系统外在功能则主要是传递文化、协助个体社会化、使人们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等。一般说来,现代教育大系统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子系统构成,要让它们都对社会发挥促进作用,就一定要都给予能量输入。子系统共存,既有竞争,也有排斥,彼此间应有恰当的能量分配比例。

1.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

新兴的教育生态学研究揭示,教育生态系统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均有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基本规律可循,其中包括迁移与潜移律、富集与降衰律、生态平衡与失调律、竞争机制与协同进化律、良性循环律等。遵循这些规律,对于推进教育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一个国家的教育生态系统,如果唯有学校教育子系统,而无家庭、社会教育子系统,则教育生态圈发育不成熟,是缺乏竞争活力的。中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将家庭教育纳入现代教育制度,应该说是对教育宏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

2.教育生态环境的层次

教育的生态环境,是对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其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教育为中心,综合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的单个或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二是以单个学校、某一教育层次为中心构成的生态,反映教育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三是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主线,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因素组成的系统。

3.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既有迭代交叉联系,又有本质属性区别。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外的子系统,又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外在环境。教育现代化首先是制度的现代化。在世界教育现代化程度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家庭教育均在现代教育制度中得到体现,并且具有法治化保障。例如,在大学开设有家庭(生活)教育专业学位课程,中小学设置有专职的家庭教育指导师,社区也按照家庭教育法规配置有专职的家庭教育咨询师;家庭教育子系统不仅体系完备,而且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看护和教养孩子的行为受国家政策和法律干预,对其行为规范、质量评估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以保障教育生态系统的完备和成熟。

4.家庭教育在教育生态平衡中的重要角色

当今,我国教育正处于综合性改革的新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教育生态结构大调整。在不断推进学校育人模式变革的同时,不断发展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不断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旨在建立以共同价值观为支撑的生态平衡的大教育系统。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可以从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两个不同角度考察。我国政府确定要在203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今后10年的教育变革必然要按照教育生态平衡的周期律,不断完善教育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以此促进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教育结构与功能、教育资源品质和配置系统、教育装备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家校教育供需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教育供需侧也必须改革。办好学校,激发学校创新活力,家庭教育要提供高品质的教育资源。在经济社会巨变促进了城乡人口结构调整、普遍脱贫和高科技日益主导了生产发展方式、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教育需求更加强烈的背景下,为变革育人模式,中央提出去“五唯”,着力改变学校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单一价值体系中的不正常竞争局面。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变革育人方式、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回归教育规律、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扩大教育开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各项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均取得了新的突破性进展。

为了从薄弱处着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的育人方式推进德育朝着体系化努力,家庭教育受到高度重视。长期以来,由于家庭教育乏力,“学校难办,教师难为,校长难当”成为基础教育不堪重负的普遍问题。人们习惯将孩子身心成长和素质发展的一切问题归责于学校,很少反思家庭教育做了什么,很少检讨父母在助力孩子成长时应该做好什么。同样,政府在扩张和整合教育資源时,主要考虑政策资源、教育经费、办学设施问题,很少思考教育生态系统中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5.家庭教育系统的投入和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多渠道、多种方式解决学校资金的富集作用,给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带来活力和动力。一般说来,富集度愈高,学校愈向高水平发展。但是,富集度必须与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层次相适应,能量富集过多也会造成浪费。自从本世纪初结束集资办学历史后,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的主要对象是学校,而家庭教育的经费投入主要是家庭。经济社会越发展,家庭对教育投入比例就越大。客观上,我国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是舍得花费的,但由于我国家庭教育模式落后,学校化特征明显,家庭更多地扮演着校外课业辅导的补充角色,或是为了适应学校之间生源竞争附加值的升级而成为校外培训机构的消费者,所以家庭对教育投入是错位的,依然投到了学校系统。

教育价值单一化,既是我国大教育生态系统发育不全的障碍,也是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属性不分的原因。我国不仅严重缺失家庭教育系统,而且社会教育系统也很不完善。在美国,以社区纳税人为主要教育对象的社区学院比比皆是,而我国的大城市几乎没有像样的社区教育。我国社会教育被泛滥于市场的校外培训机构替代,学生补课或是所谓的兴趣特长培养成为主流。

6.推进教育生态平衡的主要途径

我国教育生态系统多元功能缺失,造成诸多问题或痼疾不得解决。如教育观念陈旧,知识本位,重智轻德,重学历轻能力;学校教育同质化严重,学校创新活力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教师教书育人方法落后于新技术应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价值处于分裂状态,缺乏共同的价值观;政府不能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服务,中小学的“家长学校”空心化;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日益拉大,家庭的阶层固化导致学校陷入非正常竞争,等等。归根到底,教育生态系统不完善是造成学校教育模式老化、缺乏创新活力的重要原因。

加强家庭教育系统建设,是推进教育生态平衡的主要途径。家庭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对教育影响有明显的个体生态特征。有利的小生态环境可以促成个体的超常发展,不利的小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相反的结果。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家庭的社会阶层固化趋势明显,不仅导致社会中下层家庭在不正常的教育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且被边缘化的问题也日益严重。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钱致榕按照教育生态边缘效应原理分析指出,在中国,京、津、沪的教育属第一阶层,省会与中心城市为第二阶层,其它属第三阶层。而第三阶层中约有2/3的中小学教师不合格,不合格的教师只能培养出不合格的学生,不合格的学生再当教师将导致恶性循环。家庭教育也是这样,具有良好家风、高素质家长和经济实力的家庭,其重视家庭教育的程度和可用的教育资源高于劣势家庭,所成长的家庭环境和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在学校竞争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纵观全国高中以上的名校,优势家庭的子女占绝对多数,而劣势家庭的孩子成为父母后形成恶性循环也几乎是必然的。新一轮的教育均衡,已经将工作重点指向了家庭教育。

综上所述,补齐家庭教育短板,将家庭教育变革重心转向教育生态系统改造,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调整教育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加强对家庭教育系统的投入与管理,是我国教育事业迈向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意义深远。

三、家庭教育变革的文化基础

党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并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列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

1.家庭教育的定义和优势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家庭、家风基础上的生活化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有意识的相互影响,具有“前喻”“互喻”和“后喻”的迭代性。狭义的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对其年幼子女进行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具有垂直性、单一性、主导性的特点。现代青少年的成长基础是由家庭教育奠定的,以亲子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双向沟通与相互影响,潜移默化于生活点滴中,对于形成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养成人生态度、家国情怀、兴趣爱好、处世原则和各种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是立德树人之根基所在,是教人“做人”的教育,重在培养人生智慧。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家庭的家教优劣,不决定于父母和长辈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学历高低,而决定于家文化的品質和教养能力。

规范环境是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主要是育人文化环境。学校教育的成败与学校的规范环境息息相关。现代学校以班级组织教学为主,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具有个性特征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影响深远。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德智体美劳或核心素养的发展都是在班级文化氛围中进行的。学校教育的有序性、竞争性、规范化,不同于家庭教育的生活化和富有温情,但班级文化也可以赋予情感元素。以知识为本,是现代学校制度普遍将升学考试作为质量评价的唯一有效手段的客观要求,要放弃学校教育对升学考试的价值追求是不客观的,但学校和教师的大爱,可以激励每一个学生遵循淘汰性法则,通过刻苦努力,最大限度地获得向上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学校教育有优势也有缺陷,家校合作在于优势互补。德育为首,是立德树人的本义。但在学校知识本位的规范环境中,脱离人性、人文、生活、情感和社会实践的知识说教式德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学生人格,以及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涵养人性和家国情怀的作用是有限的。家校合作,协同育人,重点是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绝非让家长成为辅导作业的帮手。中国的家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性涵养功能,家长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导师,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只有这样的家长才是合格的家长,才有资格代表人民发表“对学校是否满意”的评价。

2.传统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具有深厚的家庭教育传统,但必须清醒,今天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变化如此巨大,旧式家庭教育理念、模式、内容、方法和技术均落后于时代,固执于老一套做法显然不能适应新生代的教养特征。无论是孩子的生命发展、人生规划、身心安顿、情绪控制,还是家庭家风建设,家文化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守正创新,以满足新时代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家庭教育因时代而变革,但不论怎样变革,以家庭为本的文化特性永远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家文化,以儒家为代表的古典正统学说,其本质是基于家庭(家族)人伦道德关系展开的家文化哲学。中国家文化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文化特征,有利于家校合作育人以德。

长期以来,中国家庭幸福观赋有责任特质,它不止于夫妻恩爱,更要体现在家庭兴旺和子女出息上。为了家庭(家族)兴旺发达,尊师重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孩子是责任至上的根本。为人父母的角色责任是爱的奉献,“爱子而教”是父母的天职,而且对孩子的爱抚与教养不会因为孩子长大或独立而终止。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对于家庭教育而言,立足家文化是根本。自古以来,中国家文化体现了家国同质异构的品质,强调个体的社会性,即在家庭、社会、国家的利益关系中实现人生价值。

3.协同育人的共同价值观

中国的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利益观、价值观是完全吻合的,合格的家庭成员即是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础,延伸到社会,个人的价值也是在人际关系中实现的。所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上是一致的。培养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爱他人的家国情怀,既是人性发展逻辑关系的统一,也是家庭、国家和社会利益关系的统一。在今天的中国,家庭教育发展模式的守正创新应彰显家文化的责任品质,而过分强调爱情至上,放任离婚自由、责任不顾、生而不养、老而不敬,实际上是对家庭责任特别是对子女责任的亵渎。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家庭,是无法做好家庭教育的。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协同育人家庭教育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教育生态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应用大数据技术重塑职业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