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2021-07-20朱联东张凌博胡超珍

高教学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亲和力针对性高校

朱联东 张凌博 胡超珍

摘  要:课程亲和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形成的亲近感、吸引力和融合性,而针对性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的突出问题,其原因有四:教材体系转化不到位、教学方式方法不灵活、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和外部环境不优化。为提升我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文章从顶层设计、方式方法、教师环节、外部环境等层面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亲和力;针对性;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5-0015-05

Abstract: The affinity of the college theoretical cours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 is the closeness, attraction and integration formed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during the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disciplines, while the pertinence refers to the efforts that teachers should make the entir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cess closer to students, society and reality on the basis of students' actual needs. However, to some degree, there exist some evident issues related to affinity in sufficiency and pertinence weakness, and there are four reasons: in su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xtbook systems, inflexible teaching modes and methods, low overall qualities of teachers and un-optimized external environments. To improve the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of the college theoretical cours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erms of the top-level design, methods, teacher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icrobiology; affinity; pertinence; college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也不例外,尤其是在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今天,高校的环境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基石[2]。高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承担着对环境领域的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重任,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锻炼实践能力的首要阵地。如何对高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学界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基于“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史春薇等[3]从基础实验、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等4个方面,阐述了构建基于“新工科”要求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践教学模式。王世梅[4]以农科院校为例,提出高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主要改革举措包括教学内容的充实、课程重点难点的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及实验内容的创新等。基于高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知识点繁多、内容分散、知识更新快等特点,宋志文教学团队[5]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研究对于高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建设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但目前还未见该课程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方面的研究,不利于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期待,不利于环境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那么何谓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当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在实践中亲和力和针对性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提升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其出路又在何方?这些问题的有益探讨,关系到能否真正发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关系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能否切实关注大学生主体诉求,并使其建设成为他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和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的美好愿景。

一、深刻把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丰富内涵及其关系

“亲和力”一词源于化学和生物学术语,特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而后该词被引入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并广泛使用,特指“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具体到某一具体课程,例如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这种亲和力则是指教育者在实施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育对象形成亲近感、吸引力和融合性的潜在能力,以及教育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对该课程本身所产生的和谐感、亲近感和趋同感。可见,课程教学的亲和力不是教育者或教学对象某一方“唱独角戏”,而是二者在特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双向辩证互动所显示出来的悦纳力、认可力、认同力乃至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综合体现。亲和力是影响课程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是教学的生命和灵魂之所在。“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践其行”,这是高校课程亲和力的生动体现与基本要求。依据其构成要素,我们认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亲和力应包括教材内容的亲和力、教师人格的亲和力、话语的亲和力、教学形式的亲和力、课程目标的亲和力、课程考核的亲和力等方面。

“针对性”是指事物的指向性,强调指向事物的核心和关键。世间万事万物皆有指向,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作为环境领域的基础教育实践活动,无一例外地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即针对性。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针对性,即是指教育者在全面把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目标、学科发展前沿和课程应用情况的基础之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整个教育过程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具体而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抓住现实,从学生的现实关注和成长发展需要出发,想学生之所想,答学生之所惑,解学生之所困,将环境工程微生物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切实增强理论课的针对性。倘若没有针对性,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势必会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乃至实践发展的需要。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亲和力,主要源于其针对性。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针对性,是提升其亲和力的必然要求。倘若没有针对性,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亲和力就无从谈起。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唯有具有针对性,始终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规律和成才成长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育人规律,才有可能抵达学习主体的内心世界,并产生强烈的心理和价值认同,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积极效果;另一方面,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针对性也离不开教师亲和力的发挥。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能够抓住学生,着眼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使学生能够体验归属感和获得感,又要结合重大现实问题进行解疑释惑,解答学生心中的疑虑,既立足现实,又着眼未来,增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

二、当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中理论课的实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改观,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的突出问题,与打造使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和毕生难忘的课程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概括起来,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理论的说服力不够,教材体系转化不到位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内容主要聚焦于生活中难以直接感知的微生物,学生往往无法用直观印象对其进行学习,尤其是辨认菌种的形态结构、理解菌种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时,只能靠死记硬背。这种特殊性客观上要求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用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去赢得学生和抓住学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提高教學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然而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获得学生的积极评课,一味地迎合学生的需求,过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戏剧性和轰动性,有意或无意轻描淡写讲授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等。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使理论课教学对微生物的相关理论的讲授不深刻、不透彻,势必会削弱理论教学的说服力。

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相关教材体系尚未真正转化为教学体系。教材广度有余但深度不足[6],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乏味,对实践的解释和指导乏力,与活生生的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不少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总体上缺乏深入、彻底的研读,难以将灰色的理论与多彩的社会生活进行有效对接,教学体系存在碎片化和娱乐化现象。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本质上就枯燥和抽象,如果不能与实践结合,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吃力。

此外,高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与中学阶段的生物课程之间还未实现“无缝对接”,在基本内容和逻辑体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与交叉,这难免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反感和抵触情绪,无法满足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期待。

(二)教学方式方法不灵活,教学效果欠佳

在不少高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单一、陈旧,课堂仍显浮躁乏味。一面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在三尺讲台使出浑身解数,自编自导自演,而另一面是学生置若罔闻,无声抵抗,自娱自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堂俨然成了学生“有声的自习课”,正面临着出勤率低、抬头率低和发言率低的“三低”窘境。教师缺乏对现实热点、焦点问题的广泛关注,没有对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忽视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关心学生所思所想所惑,不关心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过于强化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关心学生的主体诉求,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彰显。还有一些教师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但是课堂教学语言不接地气,过多地运用教材话语和学术话语,没有将这些书面语言进行符合学生口味的转换,缺乏将高大上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致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晦涩难懂,沉闷无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共鸣,这成为影响教学实效性、制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因素。

除了作为主渠道和主阵地的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外,一些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对于作为新渠道的新媒体教学也怠于积极学习尝试,不与时俱进,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的教学手段、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SPOC教学等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在课堂之外,也较少通过博客、微博、QQ、微信等渠道与大学生进行适时交流和沟通。这就难以与身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相对接,导致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难以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以上现象得到了很好的克服,线上教学技能、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提升。

(三)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高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素质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衡量:一是职业信仰,二是理论素养,三是教育理念,四是教学水平,五是职业道德。但凡一位深受学生喜爱和尊重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无一不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过硬的教学水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并非在这些方面都一一具备,存在较多的个性差异,这也是导致目前高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热情存在一些问题。倘若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不能做到对教学保持激情和尊重,那么他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又怎能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呢?

同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队伍中不仅有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背景的教师,还有来自化学、生态学、地学等不同学科和不同理论背景的教师,学科背景多样化导致教师的理论修养参差不齐。理论本身博大精深,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能否做到真学真懂,是否愿下功夫花气力去学习和钻研,关系到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部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对最新的研究成果缺乏有效的泛读、精读和研读,却在课堂上大肆发表言论,极端不负责任,也有悖于科学精神。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原有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和解决,而新的问题和困惑又在不断产生,由此产生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逆反心理就在情理之中了。此外,部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欠缺,只教书不育人,只做经师不做人师,在教学中缺乏真情投入,只是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丝毫不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使命感和责任感淡薄。

(四)外部环境不优化,相关要素配给不到位

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更好地激发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组织更加有质量的课堂教学,也有利于调动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实现对既有知识的主动建构。但是在目前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较远。一些教师仅仅为了上课而上课,认为自己在理论储备、人生阅历和社会知识方面优于学生,课堂内外与学生主动沟通较少,不能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难以获取学生的信任和支持,做他们人生成长的陪伴者和支持者。二是教师放任不管课堂基本成常态。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课堂偶尔成了一些学生玩手机、看电影、复习英语甚至睡觉的地方,课堂缺乏约束性,更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两种现象值得深刻反思,一种是放任自流,既不点名,也不管纪律。另一种是把点名作为课堂管理的全部内容。三是相关制度管理不健全。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职称晋升和业绩考核的主要标准是科研的数量和质量,教学的参数则退居其次,这使得大多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几乎把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发表科研论文、申报各级课题项目上,而原本作为教师最本职工作的教学,则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甚至被忽视。

三、提升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路径探讨

提升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应运用系统分析法,坚持问题导向,从顶层设计、方式方法、教师环节、外部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筑反映主体诉求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内容体系

当前大学生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提不起兴趣,获得感不强,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课程内容吸引力和亲和力不够密不可分。破解这一难题,其出路就在于要不断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加强顶层设计,进行整体规划,长远设计,构筑更能反映学生主体诉求的内容体系。这就要实事求是对现有教材进行实地调研,客观全面收集广大师生对其目前使用教材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侧重完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现有教材的呈现方式,包括理论表达、实践契合、话语表述等,加强教材的科学性,尤其要强化其时代性、可读性和生动性,不断增强统编教材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使其不断臻于完善。同时还要以统编教材为突破口,加强面向师生的学习指导和理论普及等辅助教材的跟进建设,诸如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资料参考、学生通俗理论读本等。

教材要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应用实例,及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使其内容不仅具有鲜活的时代感,而且更能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求知欲望[7]。同时积极推进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呈现,既要关注国际国内的研究热点、难点和焦点,又要敏锐关注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事和趣事,善于用本地事、本校事和身边事把基本原理讲成基本道理,提升课程教学的释疑解惑能力,解答学生心灵深处的困惑与难题。例如在病菌、霉菌等章节,可以结合常见的流行病为学生介绍病毒的传播途径、危害特点等,切实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二)注重方法创新,形成更能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一是要优化课堂教学,关注课堂的生动性和可参与性。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法,多用接地气的通俗语言,鲜活生动的案例、活泼新颖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以往单纯灌输的教学方式。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平台的优势,合理有效利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与传统课堂教学实现优势互补,充分發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二是重视课堂管理,营造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氛围。要改变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堂的“三低”现状,强化课堂管理很有必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课堂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行为意识和学习意识,进而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要探索形成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课堂管理制度,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奖优罚劣,其目标在于打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优化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三是重视实践教学,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契合度。改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的现有做法,开展合理的实验课程。在理论课的教学进程中,穿插显微镜观察、视频播放等环节,将理论具体化,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理论课还配套开展相对应的实验课,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在完成规定实验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性设计。课余时间推荐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趣味活动,如自酿葡萄酒、自制豆浆等,在课堂汇报自己的成果,互相交流。

四是改进考核评价,形成既科学又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进一步创新考试考核方法,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际,评价方式单一的做法,探索建立考核方式多样化,加强过程管理,更加关注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表现,加大对大学生学习过程和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注重考核过程的全程化,形成科学合理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学生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四、提升教师素质,建设一支既有功力又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是基础和关键。调查显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以及人格魅力与大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甚至学习效果有很大关系。有鉴于此,高校致力于打造一支内功深厚,而又充满活力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队伍,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强化内功修炼,提升理论水准和业务素质,组织外出理论培训等举措,不断筑牢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根基。通过集体备课、专题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实践锻炼等形式,不断增强教师的政治意识、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使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温度。

五、完善外部环境,健全既高效又弹性的体制机制

提升高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必要对外部环境进行优化,建立健全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将经验好的做法常态化和制度化。

一是建立师生平等交流机制。教师不仅要在第一课堂,而且要在第二课堂、虚拟课堂以平等的姿态与大学生真心交朋友,落实走心的课堂。可以用大学生最常接触的新媒体平台与交流载体,如QQ、QQ群、微信、微博等,用大学生最能接受的现代话语方式,加强线下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打成一片,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及时解答他们在学习方法、为人处世、人生规划等方面的困惑与指导。

二是健全教师激励与淘汰机制。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以亲和力和针对性为参照,使集体备课、进修培训、集中学习等做法常态化,对紧跟时代学习、理想信念坚定、深受学生欢迎的魅力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建立淘汰机制,对跟不上时代潮流、理论功底不扎实、理想信念不坚定,以及师德师风存在问题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教师予以严厉批评、警告乃至解聘。

三是完善现有考评体系,使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实现某种平衡。有计划组织青年教师讲课大赛,评选“青年教师教学能手”;设立青年教师教改项目专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教学名师一对一培育计划”,发挥以老带新的传帮带优势。完善现有考评体系,坚持“综合评价、注重实绩”的原则,适当提高教学工作在综合评价中的比重,注重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考核,特别是加大学生评价的权重,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毕竟这是大学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能力。把教师对教改的投入力度如教改项目的申报立项,以及教改论文的撰写发表作为职称评定和职级晋升的重要参照,带动教师队伍切实把教书育人作为职业之本,在教学和科研上共促共进,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堅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5-20(1).

[3]史春薇,杨占旭,王吉林,等.“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202-1209.

[4]王世梅.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2019,46(4):940-943.

[5]宋志文,徐爱玲,李捷,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微生物学通报,2019,46(3):660-665.

[6]吴申姬.环境微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物技术世界,2015(3):161-161.

[7]蒋丽娟,王晓琳,肖琳,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8,45(7):1597-1602.

猜你喜欢

亲和力针对性高校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针对性护理对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影响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考英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针对性练习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情态动词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