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思政对林业机械类研究生知农爱农意识的培养

2021-07-20廖凯李立君闵淑辉张立强柳建安

高教学刊 2021年15期

廖凯 李立君 闵淑辉 张立强 柳建安

摘  要: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着关键作用,而科研团队集中着优质的导师队伍和规模化的研究生数量,因此,以科研团队为核心,结合农林产学研科技项目,引导学生深入农林地头,深入农林企业,以国家需求为己任,认识到强农兴农责任,借助科研思政着力推进研究生知农爱农意识培养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将来立志服务农林机械装备研发坚定信心。

关键词:科研思政;知农爱农;林业机械;强农兴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5-0019-04

Abstract: Tutors play a key role in postgraduate training. The research team is composed of high-quality tutors and a large number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refore, we should tak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as the core, combined with th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and guide students to go deep into th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fields and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nterprises. We should let the students take the national needs as their own duty, realize the responsibility of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e, and finally enable them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awareness of understanding agriculture and loving agricult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with the help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olitics. The aim of it is to let them have firm confidence to serv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in the future.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ideology and politics; understanding and love agriculture; forestry machinery;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e and developing agriculture

高等學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3]。作为一所农林院校,关注农业现代化和林业现代化责无旁贷,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尤其要将“新工科”技术与新农科发展要求相结合,将工科人才培养与农科人才需求相结合,将工科知识应用与农科技术发展相结合[4-5]。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提到“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并对青年提出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要求,可见,总书记要求我们涉农涉林院校培养的人才要是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

国外研究生培养非常注重导师和环境对学生的引导,这种环境包含了硬件、软件和情感。例如Xu等[6]认为能够激发研究生对科研热情的方法是导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研究生,这样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对学术研究方面的自我效能感。Pancheshnikov指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应该为研究生提供最为优质的资源[7]。Colyar则认为写作过程就是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其不但能表达自我,而且也是了解自我的方法[8]。Devenish认为可以将虚拟网络项目纳入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训练中,给学生以情感安慰同时获得工作反馈后的鼓励[9]。这些研究显示,对待农林类研究生培养,应该由导师多从科研引导、成就获得、责任鼓励等方面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爱,对农林事业的热爱[10-12]。

当前,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又恰逢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机遇,这为高等农业教育提供了最大的发展优势。运用“新工科”,建好“新农科”,以“新工科”和“新农科”为背景培养新型农林科技人才[13-15],推进农林学科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社会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融合,拓展传统农林学科的内涵,构建高等农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同时,在产业链和综合性基础上,打破专业口径过小、培养模式单一的现状,促进相关专业的有效链接与联动,这为研究生培养与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的前进方向。

一、林业机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以国内农林院校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为例,人才培养模式和其他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没有不同,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都是围绕普通工科要求展开,学科特色在人才培养中没有明显体现,因此很多培养出来的研究生都去了工业企业,真正服务农林机械化建设行业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是高校人才培养脱离了农林阵地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导致服务于农林现代化的高水平新工科人才严重不足。现实状况是为了招生和就业,尽量淡化农林,以突出通用工程机械,使得农林机械的专业研究队伍在逐渐减少,研究生则更倾向于选择热门方向,而放弃选择农林机械的研究;二是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与现代农林新业态、新技术发展存在脱节,导致学生对农林相关知识接触不多,了解的就更少。目前,农林高校系统性的涉林课程很少,有的只是轻描淡写,实际上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很多学生很少选择这类课程,更有甚者几乎完全回避这些课程,这就导致了很多的研究生根本不了解国家对农林机械的现实需要和真实现状;三是林业机械与工程机械相比范围确实要小,毕业以后工作适应的面也要窄,总让学生误解学习林业机械前途和前景都不好,导致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加之导师在思想上没有重视这一方面的引导,使得林业机械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针对这些现象,对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然而,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思想问题;四是政府和社会对林机发展还不够重视,投入也严重不足,就目前来看,农业机械化程度要远远高于林业机械化,因此导致林机企业多而小,杂而不精,更不要说大而强的企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林机发展的关注。引导学生如何看待林业机械的现状与发展,帮助学生如何认识自身的责任与担当,这是我们培养合格林业新型人才的根本抓手。

二、科研思政

科研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在科研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而是要与研究生科研水平培养一起,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中完成,思政与科研并进,思想与能力并行。结合这几年人才培养的心得,有以下三种方式可供借鉴:

(一)课程引领,营造好发展农林机械化突出地位的氛围

在现有课程设置基础上,强化农林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在必修课程机械工程导论中,增加农林机械发展的概况和发展趋势,向学生阐明中国农机发展的历程与局限、国外农机发展的思路,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哪里,如何缩小差距;第二,在专业选修课当中要有灵活的选修课设置,紧密扣紧农林机械热点,例如增加林果采摘机器人技术、林地作业底盘及动力系统设计、林果产后分级处理技术课程,在研究生理论教学中凸显当前科研需要,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第三,通过特定的命题形式,以学术研讨方式,引导研究生对农林机械开展创新设计,例如课题组通过任课教师,布置了一项关于林地除草机作业头避障设计的专题讨论,在课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调研和专题讨论会,学生组队自己做PPT做方案设计,谈设计想法,并最终将这些方案应用到了实际工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图1所示。通过这些方式,让研究生教育贴近学科特色,也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学习对国家农林机械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感受林业机械研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结合产学研项目,带领研究生深入林间地头,与种植户交流,与供销社座谈,了解当前林机研发的短板和空白,深刻体会机械化对我国林业发展的制约和意义。例如,我们带领学生深入长沙望城、浏阳、衡阳等地的油茶林,学生实地感受到了山上农户经营的艰难。满山遍野的林果全靠人工采摘,果實采摘完了又要靠人工背负下山,如图2所示。尤其像是湖南这类丘陵山区面积较大的省份,农民的经营更加困难,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工,成本高效率低,关键是现在人工在有些地区根本就没法雇请,望城雪峰山油茶园的总经理就是从自己家乡请来30名农民采摘油茶果,因为长沙望城请不到愿意干这个活的农民。这些实地的考察和学习,无形中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林业机械化的重要性,而国家提出脱贫攻坚战略以及建设美丽乡村的宏伟目标,如果实现机械化,以及智慧林业管理,则这一伟大目标实施起来就轻松许多。

(三)工学农用,在研发过程中引导学生努力攻关树立信心

研究生之前接触的都是通用机械工程的知识,第一次接触林业机械都感到有些陌生和紧张,经常有学生告诉我们,说不懂这些机械,没有见过。团队指导教师通常就会带领学生触类旁通地从通用机械引导到林业机械,让学生了解。其实林业机械虽然属于专业性很强的机械,但是很多机构和结构都是从通用机械中借鉴和创新的,并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例如在设计林地除草机时,底盘和动力系统都属于通用机械,所不同的是林地要求整体要小巧、动力强劲,符合林地高通过性要求,因此学生要解决的是紧凑化、小型化、模块化设计的问题,学生明白了自己的研发任务,信心倍增。在林地多用途动力平台设计、油茶果采收一体及研发这些项目上,学生逐渐有了感觉,懂得了设计思路,自觉地将工科知识融入到林机研发中来,解决了林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实现了技术创新,提升了自身科研能力。图3是林地共享动力底盘研发成功验收后,师生和专家的合影。

(四)价值体现,将学生的职业规划与林机发展联系在一起

研究生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并有好的发展前景,这是他们读研首要考虑的事情。为此,在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将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所从事的科研发展结合起来,在科研过程中,带领学生深入农机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的特点和潜力,鼓励学生投身到农林机械行业中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目前林机技术发展的瓶颈,以体现攻读研究生的社会价值。例如团队培养的优秀学生曾杰,毕业后考取湖南省农机局农机鉴定站,工作以来,扎根田间地头,调研农机发展的需要和瓶颈,组织相关机构进行科研攻关,向上级提出合理化解决方案,解决农民实际问题,逐渐成长为湖南省农机实物中心鉴定部部长。怀着对国家农机事业的满腔热情,2019年他申请派往新疆成为农机技术服务援疆人员,如图4所示。

三、效果与总结

课题组在贯彻科研思政的教学实践中,其研究生培养有以下三个动向值得关注:一是在学习态度上有了明显变化,当研究生对当前国家林地机械装备的研发短板比较清楚时,就非常重视每一次下乡机会,乐意与农户交流,非常关注实践试验中农户的意见和感受,他们愿意蹲林地,下田间,不再满足于只是天天待在实验室做仿真;二是创新设计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同学们在一起头脑风暴,总是可以提出一些奇思妙想,解决林机应用中急需的巧妙结构,例如林地除草机上的机械式避障就是学生在现场研究出来并制造安装后解决的案例。研发的成功激发了研究生们自觉将社会需要和自身能力培养融合到了一起;三是在思想上不再轻视农林机械研究,相反,研究生们认识到农林机械研发是一件非常不容易、需要刻苦攻关的事。以前工科面对的是无生命体,现在面对的是生命体,因此,以往学习中的很多知识都需要作出调整和丰富,这个挑战让研究生们认识到农林机械领域其实有很多的空白地还没有开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习总书记寄语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建设的大地上”。作为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服务农林事业的优秀工科人才。以科研思政引领研究生教育,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意识,树立服务农林的志向,学会服务农林的本领,坚定献身农林的情怀,这些才是国家农业机械化、林业机械化得以全面实现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松,刘志民.建国70年以来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与未来展望[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2):14-22.

[2]冯励,谭超,龚加顺,等.西部农科院校研究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46):207-208.

[3]张志刚,吕占军,姜惠洁,等.农业类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畜牧,2019(6):39-40.

[4]宋志彬,张秀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4):171-173+179.

[5]罗娇.研究生导师在课程思政工作体系中的作用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11):152-154.

[6]Xu J. J, Dioodie J, Chang C. H. Seeing is believing: Developing researcch skill in international maritime students through authentic learning[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12,10(1):50-60.

[7]Pancheshnikov Y. Developing library school student's research skills through assignments in a collection management course[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116:678-682.

[8]Colyar J. Becoming writing, Becoming writers[J]. Qualitative Inquiry, 2009,15(15):421-436.

[9]Devenish R, Dyer s, Jefferson T. Peer to peer support: the disappearing work in the doctoral experience[J]. Higher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09,28(1):59-70.

[10]李震,张巍,李丽,等.创新团队模式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S1):56-59.

[11]黄勇荣,蒋婷婷,刘楚珂,等.论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跨学科的观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82-84.

[12]杨柳.我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6):13-17.

[13]赵振利.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3):236-237.

[14]蔡卫权,李旭东,曾庆祝,等.新工科理念下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J].化工高等教育,2020,37(2):69-72.

[15]魏萱,介鄧飞,叶大鹏.“双一流”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地方农林高校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20(1):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