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法治教育,助力道德与法治教学

2021-07-11王丽婷

文理导航 2021年13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融合策略道德与法治

王丽婷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重要组成,在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行为品质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作用。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因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法治教育,能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法治意识,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融合策略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思想意识和行为关系到未来发展。当前蓬勃发展的网络和经济社会虽然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极大便利,但对青少年而言也滋生犯罪频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法治教育能改变学生错误认知,实现真正意义健康成长。

一、创新课程教育理念,助力道德与法治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构建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课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理念,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融合法治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

比如,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这课,我们了解到四年级的学生常借助手机等媒体终端便捷地登录互联网,由于自制力较差,虚拟的网络环境淡化了道德意识,降低了防患意识。教师可结合小学生实际生活和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从学生家长泄露隐私这一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探究情境中反映的网络安全隐患,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实践与合作探究中找出网络防护小技巧,促使学生具备适应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能力。然后在辩证思考中不断反思体悟上网不讲文明,不仅是道德问题,还可能违法犯罪,在交流中了解与上网有关的法律条例,将法治教育要点整合到教学中,提升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同时为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和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因为《道德与法治》教材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生活作为整体内容的核心,将系统化的知识糅合于儿童生活中,所以我们要更新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即形成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需积极渗透生活化理念,使学生生活紧贴教学内容。以《我们的社区》教学为例,教师在周末带领学生走入社区为居民科普法律知识,也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社区文化。再以《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为例,教师可为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常见案例,如家长带领孩子前往医院看病或学生乘坐大巴外出游玩等,上述活动均受法律保护。借助上述方式为学生传授知识能更好地促使其理解和记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学校可定期邀请专业法律人士或法学教授来校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传授法律知识和开展专业知识,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助力道德与法治教学

教师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与实施者,教师可结合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选取相应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知识兴趣,实现预期教育目标。

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借助问题驱动学生学习,使学生思维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达到高效教学目的。问题驱动教学作为生动性极强的教学模式,极力倡导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探寻知识本质,提高学习效率,推动思维能力多元发展,实现真正意义层面高效教学。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未符合教育大纲要求,更在学生学习时无辅助作用;或未从学生思维能力、兴趣爱好、接受程度等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或问题过于抽象,逻辑性过强,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因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应用问题驱动时应凸显学科特征与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发挥问题驱动优势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六年级上册《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教学为例,教师以专题形式探究该单元的未成年人重要民事权利问题,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我国保护未成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专门法律:《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然后将学生设置三个讨论小组分别收集这三部法律相关条例,让学生阅读并对照相关法律规定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违反现象。课堂中围绕生活中违反现象展开讨论分析,寻找正确答案。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发挥控场和引导作用,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维持课堂秩序,促使学生在生动、愉悦氛围中掌握知识。

除了问题驱动法,还可采取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分析典型案例,将学生引入到具体案例中展开质疑和分析,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学生积极接受法治知识并在无形中增强法治意识。以三年级上册“心中的110”教学为例,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假如一个人在家,该如何解决可疑现象?”有学生指出开门制止,有学生说当无事发生,也有学生指出立即拨打110以及爸爸妈妈电话。通过典型案例贯彻法治知识,促使学生在思考中了解110就在身边且发挥“保护神”作用。

三、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助力道德与法治教学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和学校实际情况等科学、合理选取教学资源,调动学生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可以从互联网、社会、课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注重整合互联网资源。我国相关部门针对青少年法治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即科学合理挖掘与整合互联网上与法治教育有关的高质量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可借助互联网资源将教材收录的知识内容与图频相结合,例如经典电视节目《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上述节目涉及大量法治教育知识,说服力强且精彩十足。比如,学习《人大代表为人民》时,教师可借助互联网资源提前收集人大代表选举的相关文字介绍、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再基于此整合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程序、资格、构成、职责等知识点,促使学生形成系统化学习體系,提高教学效率。再例如学习知法守法和依法维权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典型的侵害公民权益视频并以问题形式导入新知。一般网络法治视频呈现的教育故事涵盖的教育意义十分深刻且经常出现在学生周围,因而可巧用并高效整合互联网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其次,发挥校外社会资源优势。其一,学校积极邀请从事法律事业家长或聘请专业法律人士担任学校法治教育辅导员,促使学生能接受多层面法治教育,激发潜在的探究法律知识欲望。其二,学校应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团体打造青少年法治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应用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增强法治意识。或组织学生观摩法治活动现场或前往部分机关场所近距离体验和感悟法律威严。教师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并与教学资源相融,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统一。必要时还可组织学生走入社区或其他场所派发法治教育宣传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化身解说员为大众科普法治知识,借此增强法律意识。

最后,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学校和教师应积挖掘教材章节中与法治知识有关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设极具校风和地方特色的法治教育校本课程。例如教材中有很多与规则意识有关知识,学校与教师可结合法治知识开设校本课程,必要时还可邀请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建设校本课程,全面提升校本课程有效性。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入法治教育能促使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与道德观念,对建设法治社会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学校、教师与家长应充分认识渗透法治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由多个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学生法治意识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红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教育分析[J].小品文选刊:下,2020,000(002):P.1-1.

[2]潘来强.儿童立场:道德与法制加强法治教育的紧要关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8):20-22.

[3]龚万琴.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视界观,2020,000(005):P.1-1.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融入法治教育的生活化德育教学策略研究FJJKXB20-831”)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融合策略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