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的策略

2021-07-11徐素梅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有效问题小学数学设计

徐素梅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问题导学模式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高效化。通过问诊性问题、激趣性问题、引领性问题、启发性问题,能够有效地推进学生数学学习的高效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84-02

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中,教学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因此对于学生而言,针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自主习得数学知识,了解潜藏在事物表象之下的规律。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课堂教学应当以问题为突破口,这样才能体现问题的指向性以及延续性,真正有助于优化数学知识的学习。

一、借助问诊性问题,把握认知起点

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以学为中心,教学的基础是学情,也就是说,深入而准确地把握和了解学生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一个关键前提。教师有必要借助问诊性问题来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这样才能够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

【例】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平均分蛋糕”的情境。我首先要求学生将一个完整的圆形蛋糕平均分成两份,然后使用了问诊性问题,进一步准确把握学情。

师:将一个圆形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如何使用一个数准确表示其中的一份?这是一个怎样的数?

生1:使用1/2可以准确表示。

师:1/2是什么数?

生2:这是一个分数。

师:如何写?

(学生走上讲台写下了这个分数,但是书写并不够规范)

师:大家对分数有哪些了解?

生3:中间有一条横线,横线上面的是分子,下面的是分母。

生4:如果再平均分一次,就可以用1/4表示其中一份。

师:看来大家对分数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就要对分数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了解与其相关的知识。

上述教学案例中,我通过问诊性问题发现,很多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准确分辨,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了解分数所指代的对象,但是对于如何规范书写和使用分数、如何判断分数大小等,学生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了解了学生对分数知识的掌握情况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便具备了明确的指向性。于是我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组内进行沟通和交流,说出自己对分数的认识,然后我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结合具体的认知难点,给予他们启发或者引导,帮助他们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分数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还深入探究分数的产生以及分数所指代的意义等问题,很显然,这种学习比教师的口头传授更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借助激趣性问题,引发探究热情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关键,然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前,首先需要使其怀有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就需要教师设计含金量高的问题,快速且高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感点,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数学知识的热情,使其在面对问题时渴望探寻问题原因、揭示问题本质,进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先带领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物体,然后提问:“大家举例的圆形物体中,有哪些必须是圆形?”很多学生都回答车轮,于是我继续追问原因,学生认为,车轮只有是圆形的,才能够使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保持平稳。我继续提出一连串问题:“为什么车轮只有是圆形的,才能够使车辆平稳行驶?为何其他形状的车轮不可以?如果将车轮换成其他形状,你认为还能换成什么形状?替换之后又会出现哪些状况?”提问之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自主思考,然后组内交流,最后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不少学生选择了动手操作,从一张硬卡纸上剪出圆形以及其他形状的卡片,找到不同图形的中心点,并在中心点按下一枚图钉,然后模拟车轮滚动的状况。通过这种操作方式,学生发现只有圆形卡片滚动时中心点高度不变,其他形状卡片滚动时中心点都会忽上忽下。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剖析问题,然后自主发现问题的答案:圆形的中心点到边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完全相同。这样的探究,学生不仅可以自主了解圆心和半径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能够深化对圆的典型特征的感知。

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是自主发现、自主了解知识点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起到了关键的驱动作用。在生活中,圆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形状,用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圆的认识从浅显转化为深入,从自主猜想到动手操作,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我们选择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给学生讲解圆的相关概念,然后再指导学生测量圆的半径和直径,虽然同样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圆的特征,但是其效果远不如上述教学案例中的方式的效果。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生活中的事物,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其主动完成探究过程,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所了解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是可以应用于日后的数学学习中的学习方法。由此可见,想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教师应当善于巧妙引入问题,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探究更深入。

三、借助引领性问题,激活数学思维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阻碍,如果教师忽视这种情况,极有可能让学生陷入学习困境或者思维误区,还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基于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借助引领性问题,点拨学生思维或者启迪学生智慧,使学生能够以此为载体了解前行的方向,准确把握解決问题的突破口,完成对思维的梳理。

例如,在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我首先开门见山地指明课题,但是接下来并没有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猜一猜本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有学生猜测本节课应该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我肯定该学生的回答。在学习钉子板上的多边形面积与钉子数的关系时,很多学生有不同的想法,针对这一情况我立刻抛出问题:“很显然,当前无法确定多边形的面积与哪里的钉子数相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怎么做?”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他们认为可以分步骤探究。一些学生认为,钉子板上的多边形面积与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有关;也有部分学生认为,钉子板上的多边形面积与多边形内部的钉子数有关;当然也有学生认为,既与边上的钉子数相关,也与内部的钉子数相关。猜测过后,学生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测。之后学生进行组内合作以及交流分析,我适时从旁引导,最后学生顺利得出了结论。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际探究的过程中,明显缺乏方向性,而我的提问为其指明了方向,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放矢,顺利完成探究过程,而且在集体交流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在其他小组的探究经历中找灵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问题的的指引下充分展现自主性。

四、借助启发性问题,拓展学习空间

优质的教学应该是有层次、能拓展的。当前的数学教学基础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延续性,这样学生才能够在问题的指引下不断前行。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善于创设启发性问题,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拓展其学习空间。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层次划分:①师生合作,以正方体为例呈现展开图;②让学生自主尝试画正方体的展开图;③让学生画一画不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④班级内讨论交流,将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一一对应。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画出的展开图不够全面,主要是因为学生针对表象的积累还较少。然后我提出问题:“通过课堂交流以及动手操作,大家可以發现正方体的展开图非常多样,那么,能否将这些展开图进行分类并从中找到规律呢?”听到这一问题,大家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借此鼓励学生在课后选择相应的教具自主操作。通过课后操作,他们不仅成功地解决了我所提出的问题,还自编口诀,提高了对展开图的了解,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且高效地判断某图形展开图正确与否。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所创设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促使其展开更高阶的数学思考以及数学探究,在这一过程中,不管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是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锻炼。

总之,对于学生而言,让其展开数学探究的关键动力是问题,而这也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问题,一方面要准确把握问题提出的契机;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受到这些问题的积极影响,从而优化数学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路华.借助数学问题,引导数学探究[J].吉林教育,2016(11).

[2] 王明光.小学数学教学核心问题的设计[J].内蒙古教育,2016(09).

(责编 杨偲培)

猜你喜欢

有效问题小学数学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