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守纪习惯的三种途径

2021-07-06李海庆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摘要】本文论述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的三条途径,认为教师应把握新生入学时、学生第一次出现纪律问题等关键时间点,尽早让学生树立纪律意识;要利用好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在自我反省、榜样激励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做好家校联系工作,通过传统的家访、开家长会等方式,以及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形成家校合力,让学生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在学校和家庭都得到培养、强化与巩固。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 纪律意识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64-02

一种行为方式如经过有意练习或在无意中多次重复而被巩固下来,形成具有稳定性的固定行为就被称为行为习惯。人在小学阶段心智迅速发展、积累知识,逐渐养成一些行为习惯,而这些习惯有可能跟随并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小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仅能让学生自律,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而且有助于形成班级良好的学风和学习环境,有利于班主任开展工作。而从长远看,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有助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创建和谐社会。笔者结合多年基础教育工作经验,谈一谈如何让小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一、尽早树立纪律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班级,学生数量少则三四十、多则六七十,小学生又具活泼好玩、好奇心强、不易受纪律约束的特点。在这样的集体生活中,纪律是保障集体秩序的必要条件,缺乏良好的纪律保障,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教学也将无序。教师应把握好时间节点,尽早树立纪律的权威,引导学生产生纪律意识,否则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不遵守纪律的习惯一旦养成,纪律的权威性便会消解,学生不再担心违反纪律造成的后果,甚至不尊重课堂、老师、同学。散漫的情绪一旦在班集体中传播,不仅影响个人,而且将导致班集体的学习效果不良、学业成绩滑坡、班风变差,甚至影响整个学校的风气。

新生入学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点。班主任可进行“开课仪式”的演练,即上课前教师与学生互致问候。要求班长清晰响亮地喊出“上课”的口令,学生整齐划一回复。如达不到要求,可安排反复演练几次,直到学生达到要求为止,并在完成后告诉学生,这就是老师与同学们之间达成的“约定”,是课堂纪律的一部分,老师现在开始上课,同学们现在开始学习;老师尽心讲课,同学们认真学习,彼此遵守这个约定,不能讲悄悄话、搞小动作,不能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否则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此举让“上课”产生了仪式感,使新生认识到上课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让他们对教学行为、纪律产生敬畏之心,从而知道在课堂上要遵守纪律,不能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教师应该在学生第一次出现纪律问题时就进行干预、纠正,让学生明白这样的做法是不被允许的,它还会影响到同学、老师,会让自己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在学校里,常见的学生纪律问题有和同学打闹,上课时与身边的同学讲悄悄话、传纸条、和老师抢话、乱接老师的话茬、补别的学科未完成的作业等。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管理之中“对症下药”,及时制止、纠正这些刚冒出头的纪律问题。而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更应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应简单粗暴地对这些纪律问题进行喝止,或者专门揪出一个“典型学生”,对其大加奚落与嘲讽。教师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基础上,以保证课堂教学秩序不被影响为前提,及时、果断地采取有效且恰当的干预策略。例如发现学生上课明显走神,或者开始与身边的同学讲悄悄话,教师可走下讲台,来到学生身边以眼神暗示,或者有意无意地轻拍学生后背以示提醒;又或者采取不点名提醒的方式,如“老师知道大多数同学都在认真听讲,但是还有两位同学走神了,请努力”。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及时纠正了学生的纪律问题,那么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将慢慢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这样的纠正开始得越早,学生也就能越早树立纪律意识,从而尊重课堂纪律,形成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利用好集体的力量

除了尽早树立纪律意识,教师也应利用好集体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周的班会课上利用《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展开教育,引导学生自行对照、互相监督,加深学生对这些“守则”的记忆与理解。

考虑到学生年纪尚幼,光讲大道理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可以换一种形式进行教育,如记录并整理好本周发生在班级中的“好人好事”和违反纪律的行为,并编成一则小故事。在班会课上,教师先说一个小故事并提问:“这样的做法对吗?如果你看见身边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又会如何处理呢?”又或者安排几名性格大方外向的学生,在班会课上排演一出情景剧,表演完之后,请其他学生发言,评价这样的做法是否妥当,班级中是否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你会制止吗?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情景互动的方式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怎样做是正确的、何种行为是应该避免的,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纪律意识,让纪律意识内化为行动指南,从而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另外,学校可以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进行激励。例如,可以实行“流动升旗手”制度,每一周评选不同班级遵守纪律的学生,或者学习成绩取得较大进步的学生,或者日常行为比较规范的学生作为升旗手,让每一名学生通过努力,都有可能成为升旗手,受到全校师生的注视和赞许。此举对学生个人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激励,也能督促学生珍惜这样的荣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持下去;同时也为其他的学生树立了一个榜样。借助学生表现欲望强烈、渴望得到表扬与关注的心理,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树立纪律意识,让他们时刻自我提醒遵守纪律,进而形成自我监督意识和自律意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乃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心理品质。

三、家校联合巩固好习惯

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较为单纯,学生主要往返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因此学生养成行为习惯最主要的两处是学校和家庭。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占据了孩子生活和学习最多时间的场所,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深远。因此,当教师在学校中培养了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之后还需将教学延伸到校外,要使這些习惯不仅在校内得到树立、巩固,还要在家庭环境之中得到巩固与强化。

首先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要保持一致,形成一个连续而稳定的教育环境,能让学生将遵守纪律内化为不需要教师与家长督促的自主行为。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多沟通教育方法,向家长明确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让家校教育不论在过程还是手段上,都尽量保持一致、遵从同样的原则、朝着一个信念,避免产生分歧。

例如,教师在学校常通过奖励机制刺激学生,让他们去完成一些不太情愿但对形成良好意识、行为习惯有益的任务,教师可以将这一策略的应用延伸至校外,与学生家长达成一致:当孩子有所进步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针对某生喜欢玩手机的特点,教师可以提出“今天纪律评比如果成绩优秀,那么告诉家长当天可以玩30分钟手机”的要求,并及时与家长沟通,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避免家长误会“教师鼓励学生玩手机”,或者学生为了能够无时间限制地玩手机而刻意隐瞒教师提出的“30分钟”的限定条件,导致不良的后果。

其次,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应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不可偏于一隅。现代通讯技術日新月异,家校之间的联系亦可跟进时代潮流趁势而上,但传统的联系尤其是教师的家访工作,还是要做细、做足,不可落下。通过实地走访,教师能直观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对家长的身份、教育水平、为人处世等方面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为因材施教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因此,教师应主动地定期安排家访,按照一定顺序安排妥当,有计划、有目的、见成效地开展家访。另外,教师还应多利用家长会时间与家长沟通教学理念,阐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并传播这一理念,使教育保持一致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现微课在线讲授,不仅针对学生开展知识方面的教学,也向家长普及新颖、科学的教育理念,阐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相关知识,让家长明白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其培养方法,并利用信息技术等积极开展教学反馈及评价,如利用钉钉的打卡功能,提供可供量化的考评标准,共同监督和评价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效果。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还陪伴着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必须尽快在学生心中树立纪律意识,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还要借助集体的力量监督与激励,促使学生遵守纪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校合力,教师应做好家长的工作,促使家校形成合力,为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构建一个连续而稳定的环境,让学生收获良好行为习惯带来的益处,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兰.乡镇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2]伊秀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浅谈[J].文教资料,2014(35).

[3]李治山.为了孩子的一生——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2(3).

【作者简介】李海庆(1977— ),广西陆川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及小学数学教育。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刍议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几个转变
浅议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意义
游戏角色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