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几个转变

2017-01-17罗梅

东方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幼儿

罗梅

摘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成长要素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而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促使了笔者的对工作观念、内容和方式的思考和转变。本文,就是对该问题思考的成果。笔者努力呈现出来,就教与各位同仁和朋友。

关键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几个转变

成功教育起步于习惯养成。教育的核心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习惯是什么?习惯是存放在一个人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养成了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孩子的幼儿时期正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是: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这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其中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的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的观察事物。”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然,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受益终身受益,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提到良好行为习惯,有些老师便会将“严格遵守规矩或纪律”“如何管理好幼儿挂上钩”。于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便成了对幼儿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我们意识到:尊重幼儿需要,培养幼儿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下面,笔者就幼儿园中班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问题,做如下阐述:

良好习惯的规格建立或评价转变:由教师主体转变为教师和幼儿共同主体。以往,笔者对于我们班提出统一的要求比较多,个体服从集体的规则也多。现在,笔者发现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建立规则,幼儿会积极的遵守。笔者那个班,每天上完厕所都是由老师负责检查和督促要求幼儿洗手,但有些幼儿总是会趁着教师不备就忽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所以经常会有幼儿过来解法说某某没有洗手,通过观察和思考,笔者发现有个别幼儿确实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而且在教师提醒之后依然跟以前一样,没有任何的改变。刚开始时,我让看厕所的教师加强对幼儿的看管,但收到的效果不明显,由于教师要帮个别年龄较小的幼儿整理衣物,所以还是有孩子经常不自觉。而孩子们还是会忽略洗手这个环节。在经过老师以及幼儿们的多次提醒之后仍然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显然,被动的服,就没有从根本解决幼儿不洗手的问题,于是,笔者多次去咨询一些资历比较深的教师以及去网上查相关资料。和幼儿一起进行了一次试验——笔者特意把自己的手弄得脏兮兮的,然后端来了一盆干净的水以及洗手液,让幼儿们观察老师洗手之后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随后,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刚才还干干净净的水,在洗手之后就变得脏兮兮、黑乎乎……笔者就趁势做些引导——幼儿如果不洗手,那么那些脏兮兮、黑乎乎的细菌进入了我们的身体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呢?为此,我还特意向几个平时不喜欢洗手的小朋友提问:如果没有洗手,又把脏兮兮的手放进了嘴里,会怎么样呢?因此,他们就比较自然地知道自己以前没洗手是多么的不爱卫生。经过这次小试验,笔者惊奇地发现:幼儿们都会很认真洗手。可见幼儿对于日常规的培养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并不了解常规培养的原因,也并不理解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身的关系,同时也使笔者意识到对于幼儿常规培养应先从幼儿理解着手——把教师主体变化教师和幼儿共同主体,让幼儿自觉履行和改正取代教师的硬性规定。在和幼儿交流中发现,教师建设性的建议往往会让幼儿有被批评的感觉,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而同样的评价主体由同伴来说,幼儿确认为有同感。这说明评价主题会影响评价效果。

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容的转变:由体现教师的主观性转变为师生共有的人文化。

研究表明: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障碍——要老师要他怎么样,而不是他自己要怎么样,缺乏人文性色彩,难以让幼儿从心底理解和接受。以前,笔者班上的个别幼儿,总喜欢乱扔垃圾,不管笔者怎么强调,可那个别幼儿还是我行我素,不是把垃圾扔在位置下,就是把垃圾不扔进垃圾桶。因此,桌子下和垃圾桶旁都是垃圾,看起来脏得可怕。于是,我就想了个办法:让每组选出一个清洁管理员,让幼儿管幼儿。可是,效果依然是不尽如人意。于是,笔者就经常叫孩子们和我一起捡,但问题在于有些幼儿怎么喊也喊不动。怎么办呢?笔者左思右想,突然想到幼儿都喜欢听故事。于是,笔者给他们编了一个《垃圾回家》的故事,在极丰富表情配合着夸张动作的表演讲述下,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听完后,部分幼儿低下头陷入思考;最终,幼儿们全都低下头看自己的位置,随后是教室的每个角落一瞬间就变得干干净净。看到这么干净整洁的教室,我和孩子们都笑了。事实证明,由体现教师的主观性转变为师生共有的人文化内容,促进了幼儿行为习惯的转变。

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方式的转变:由教师语言指令转化为师生共同讨论。

指令性或者教化式教育,效果总不令人满意;而和风细雨的讨论,总会触及心灵,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期之初,笔者发现,班里有许多孩子有拖着椅子走的习惯,两个小椅子腿着地,受拽着椅子背,椅子腿沿着地面发出很难听的声音。老师也总是在一旁提醒,但效果不明显,后来,我直接把他提出来,当成一次讨论活动,让孩子来讨论“说说怎样爱护小椅子”。结果孩子们讨论很激烈,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不能使劲摇椅子,有的说不能托着椅子走等等。根据孩子们所说的用夸张的动作表现了出来,惹得孩子们哈哈大笑。趁机引导:刚才老师这样做,对不对?还特意问那些喜欢拖椅子的幼儿的感受,引导他们认知并改正到自己的错误。

另外,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有赖于强化家园共育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比如,对幼儿不能按时作息问题,就可请家长也配合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家长也反应幼儿在家的行为习惯问题,教师及时跟进教育,家园目标一致,相互理解,自然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们成长的一生都是很有帮助的,相信以上几点对于我以后的工作会更加的有帮助。

参考文献:

[1]范海霞.社会学习理论下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2]朱玉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探究.新课程.2014.8。

猜你喜欢

良好行为习惯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浅议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意义
游戏角色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