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段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研究

2021-07-06杜潇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科学课堂提问策略小学低段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低段科学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提出四个提问的原则和四种提问的策略,以期教师能够在课堂进行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低段 科学课堂 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27-03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同时响应国家关于立德树人工作的总体部署,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课程的起始年级由三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小学一、二年级要按照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标准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学习,普遍缺乏学科基础,且低年段的课堂学习呈现出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自我化等特点,需要教师做出有效的引导,才能使学生顺利进入该学科的正常学习状态。在小学低段的科学课堂中,“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它能有效引导学生聚焦注意力,有序地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并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提问方式的理解与运用存在一些误区,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以下,笔者针对小学低段科学课堂中出现的提问误区,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低段科学课堂提问误区

(一)随意性。在小学低段的科学课堂,教师随意地提问是较为常见的现象。所谓“随意”,就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对所提问题缺乏设计和规划。例如,教师在开展实验前没有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包括没有根据实验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导致课中只能临时提出一些比较表面、关联度不高或者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教师提问工作准备不充分,所提的问题可能高于学生的认知,给他们接下来的探究造成障碍;也可能过于简单,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模糊性。“问题”模棱两可、目的不明,大部分原因是教师课前备课粗糙,没有充分了解学情,也没有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提问,直接导致课中学生无法准确回答问题,甚至不能理解问题本身的意思。例如,教师向二年级学生提出“你知道是什么引起我们地球的气候变化吗”,大部分二年级学生这时还没有建立“气候”的概念,他们很难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三)封闭性。由于小学低段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学习,教师认为他们对科学知识认知程度低,在设计问题时,都是不由自主地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部分是封闭式的问题,学生只需回答“是”“不是”“好”“不好”即可。封闭式的问题不是基于有效互动的作用而提出的,它不能给学生带来有效的互动体验,也无法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四)跳跃性。受课堂节奏以及教学意外事件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节奏和安排也容易被打乱。很多教师为了稳住课堂,常采用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方式拉回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没有经过科学设计的问题,可能存在跳跃较大的情况,很容易引起冷场或教师自己询问自己回答的现象,学生即使回答,也可能回答不到点子上。

二、小学低段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

提问是打开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一种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和老师交流的一种途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提问要发挥其应有作用,不能随意无序、流于表面,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经过科学的设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及已有的文献资料,提出以下有效提问的原则。

(一)核心性。开展教学前,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提出核心概念,勾勒出核心问题,进行主题活动设计,并以此作为任务主线,让学生在完成核心任务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核心概念。

(二)层次性。小学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认识问题是由简单到复杂、由表面到深入。因此,教师设计课堂问题时,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的思维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呈现螺旋上升的发展。

(三)探究性。探究活动是小学低段科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呈现探究性的特点,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探究性科学思维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及时性。新课程理念强调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教師只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但这不意味着教师只“提问”,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评价,不仅体现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而且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的进程,建立起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三、小学低段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的学习周期较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课程标准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低段(1~2年级)、中段(3~4年级)、高段(5~6年级)三个学段,每个学段都对应着一定的学习目标。对低段学生而言,他们要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初步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和分类。以下,笔者将以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6课《它们去哪里了》这一课为案例,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策略应用的分析。

《它们去哪里了》一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它们去哪里了》一课教学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由教学框架所知,《它们去哪里了》一课共分为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故事导入、进入新课、方糖的溶解观察、小石子不溶解观察。在各个环节中,教师都提出了相应的问题,目的是通过具体、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一)任务驱动策略:创设情境,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提问。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趣、生动、贴合教学主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学习动机,紧接着出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实现科学探究、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笔者在教学《它们去哪里了》一课时,有这样两处片段:

【片段一】

师:小马很能干,有一天妈妈让它背一袋盐、一袋小石子运回家。(展示PPT:小马背着一袋盐和一袋小石子)

师:小马能完成任务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片段二】

师:小马背着盐和小石子走在回家的路上,走着走着遇到一条河。看到这里大家有什么想法吗?(播放视频:小马背着盐和小石子过河,在过河的过程中水慢慢没过小马背上的盐和小石子)

生:我觉得小马不会游泳,会被淹死。(当学生说出这样的答案,说明这个情境创设不成功,问题为无效提问)

师:小马在过河的时候,背上的鹽和小石子都浸入了水中,大家觉得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时教师做进一步引导,将学生的无效问题转变成有效提问)

在教学片段一中,教师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导入课程,是考虑到了小学低段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一来能迅速吸引学生进入课程;二来通过PPT创设一个直观、生动的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对故事发展的想象,同时起到推动课堂进度的作用。随后教师提出“它能完成任务吗”这样的问题,目的是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故事中;紧接着教师建议大家一起来帮助小马完成任务,把任务转接到学生身上,意图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活动探究。这样设计,对学生来说,既没有直接接受任务的沉重感,还能够通过帮助别人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在教学片段二中,教师继续使用多媒体教学,以播放视频的形式展示小马背着食盐和小石子过河的整个过程,让学生进入更直观的情境,并在情境中思考问题“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呢”,通过思考带动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低段科学课堂中创设情境,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提问,有利于解决课堂上教师提问过于随意的问题。在任务驱动式的情境设计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让学生快速地在头脑中建立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最近发展策略:深入了解教材,在最近发展区进行提问。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中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而要向“最近发展区”靠近,这也是教师教学的最佳区域。每个学生都存在两种水平: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潜在水平,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然后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潜在水平,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转化,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以下是笔者教学《它们去哪里了》的一处片段:

【片段三】

师:盐是什么样子的?大家说一说。

生1:盐是白色的。

生2:盐是一粒一粒的。

生3:盐是咸的。

师:大家知道的都不少。这里有一盘盐和一盘糖,小马不知道哪盘是盐,哪盘是糖,大家来帮它区分一下,并说说你的理由。(发放实验材料)

生1:我认为红色盘子中的是盐,因为盐比较小。

师:盐的什么比较小?

生1:盐的粒粒比较小。

生2:那叫颗粒。

生1:哦,盐的颗粒比较小。

师:好的,请你将话说完整,谁的颗粒比谁的颗粒怎么样?

生:盐的颗粒比糖的颗粒小。

师:认为红色盘子是盐的同学举手。(对班级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大致了解)

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教师首先要反复研读教材,预估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在教学片段三中教师提出“盐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是为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接着教师让学生区分盐和糖,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个盘子中是盐?说说你的理由”,当学生说出“我认为红色盘子中的是盐,因为盐比较小”,随后教师追问“盐的什么比较小”。在另一名学生的提示下,学生回答“盐的颗粒比较小”,于是教师再次追问“谁的颗粒比谁的颗粒怎么样”,最后学生掌握了“颗粒”这一科学用词,并知道实验材料中盐的颗粒比糖的颗粒小,由此完成盐和糖的科学活动探究。

最近发展策略易于解决教师在课堂中出现的模糊性提问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深入了解教材后,结合食盐、白砂糖实物提出适宜的问题,大致了解了学生关于“颗粒”的前概念,然后根据教学设计的环节进行授课,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会更为清晰。

(三)适度开放策略:深入了解学生,以开放性问题进行设问。课堂提问类型有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之分。开放式问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作答范围较广泛;封闭性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比较绝对。两相比较,开放式问题更适合出现在课堂上,其能较好地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思维水平。进行小学低段的科学课教学,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多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以下是笔者教学《它们去哪里了》的一处片段:

【片段四】

师:前面我们看视频知道,小马回家需要经过一条河。过河时,小马背上的盐和小石子浸到水里,发生了什么事呢?(再次播放视频:小马背着盐和小石子过河,水慢慢没过它背上的盐和小石子)

生1:盐会化掉。

生2:盐会不见了。

生3:盐会消失。

师:你们认为盐会化掉、会不见、会消失,但盐真的会化掉?会不见?会消失吗?

(学生思考)

师:好,我们想验证自己的猜想,应该怎么做呢?

生:做实验。

在教学片段四中,教师没有提出类似“你觉得盐和小石子进入水中会不会溶解”等封闭式的问题,而是播放视频,让学生自己观察画面后思考。随后教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追问,再次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验证猜想的方法。通过开放式的设问,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从完成由观察到猜想到验证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干预。

(四)形式多样策略:控制课堂节奏,以多种形式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氛围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活跃的气氛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设计灵活风趣的问题,更受学生欢迎。通常,课堂提问方式有两种:单一式与持续式。单一式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向学生提问,问题比较简单,答案范围不大甚至是唯一的,适合学生齐声回答,这种提问方式能够烘托课堂气氛,使所有的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持续式课堂提问是指问题与问题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前面的问题与后面的问题环环相扣,这种提问方式思维过程较为复杂,但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下是笔者教学《它们去哪里了》的一处片段:

【片段五】

师:生活中还有类似盐这样放入水中会化掉而且颗粒变小的物质吗?

生1:咖啡。

生2:茶。

生3:你(生2)说的茶不对,茶叶不能在水中化掉。

生4:糖。

师:真巧,今天老师也带来了糖,但带的是方糖。大家先观察一下方糖是什么样子的。

生5:方糖是方形的,一大块。

生6:方糖红色的。

生7:方糖里面是一粒一粒的颗粒。

师:如果将方糖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呢?

生8:会化掉。

生9:慢慢地消失。

生10:由一大块变成一小块。

生11:水会变成红色的糖水。

师:接下来,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些猜想呢?

生:做实验。

师:那就请大家将方糖放入盛有水的杯子中吧。

在教学片段五中,教师询问“生活中还有类似盐这样放入水中会化掉而且颗粒变小的物质吗”,学生的回答中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产生碰撞,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接下来,有学生回答出教师预设的答案“糖”时,教师当即提出相关问题“方糖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拉回观察对象上,并提出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些猜想呢”,引导学生完成验证猜想方法的建构。这一环节与片段三和片段四交相呼应、环环相扣。整个教学片段中,既用了单一式课堂询问,也用了连续式课堂询问,在烘托课堂气氛,使所有的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同时,还能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否精彩,教师的提问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研究中,针对小学低段科学课堂中教师提问随意、模糊、封闭和跳跃等误区,提出了四个原则和四种策略,以期教师能够优化课堂提问,改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杜潇(1993— ),女,硕士研究生学历,二级教师,现就职于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研究方向为小学科学教育。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科学课堂提问策略小学低段
让科学课堂更加有序、有效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试论体育教学中语言的巧妙运用
敢“问”路在何方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的重要性
利用家庭资源延伸科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