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创新对促进国内大循环及就业的研究

2021-07-01雷益龙吴晓晖李天依

中国市场 2021年18期
关键词:就业创新创业

雷益龙 吴晓晖 李天依

[摘 要]基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致力于满足国内需求,尽快推进完整内需体系的建构,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全面串联,形成国内大循环。文章将从国内大循环建构的角度对创新创业所发挥的积极意义进行探讨研究,分析其就业带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作用,促进我国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创新创业;国内大循环;就业;科技研发;内需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8.180

1 前言

目前,国家层面大力倡导“国内大循环”,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重点指出了创业创新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创业创新重要的成果就是对于社会就业的带动,对于社会稳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2 “国内大循环”建构的必要性分析

2.1 国内大循环提出的背景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的过程中发表讲话,再次强调了要逐步建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他提出建构国内大循环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要依托内需潜力促进国内国际市场的有效联通,实现更为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立足国内大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目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来看,随着复工复产,我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复苏的态势,为国内大循环的建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产业结构转型的推进,一些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实现国内大循环可以为经济调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是立足内需,构建完善的内需体系。我国拥有14亿人口,庞大的消费力支撑起一个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性动力。想要将这部分内需充分释放出来,应加快建构一个完善的内需体系,它需要拥有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同时在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中打造与之相配合的制度框架,实现各类要素在国内各个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最后是立足国内大循环,谋求国内国际供给需求的良性循环。对此,我国一直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目的是拓展国际间外贸、外资、技术贸易等经济层面的合作空间,为新技术、新产业以及新业态的培育提供支持。

2.2 “国内大循环”的必要性分析

进入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的肆虐对我国经济发展、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国内国际不稳定性和不确定的局势,提出要从持久战的角度思考问题,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部分人认为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的外需承压问题促使“国内大循环”被提出,但实际上还有一项因素发挥了作用,即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从2019年5月15日开始,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政策,如将华为等公司以及累计14所大学列入“实体名单”之内。8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宣传45天后禁止任何美国个人和企业与TikYok母公司字节跳动以及腾讯公司进行任何交易。这背后所体现的实际上我国国力不断增强趋势下与美国之间的博弈不断升级,科技战只是其中的领域之一。

而对于中国而言,想要突破当前的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强创新创业力度,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的崛起。因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组会上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由此可见,“国内大循环”对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着我国新时期的战略发展。

另外,国内大循环也有助于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習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上海时曾经说过,“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而科技创新发挥实质作用的关键在于成果转化,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会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3 如何有效发挥创新创业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引领作用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是深化改革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而从短期来看,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应以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作为着力点。其要点有三:一是以创新为驱动力,完善科技创新产业链条。二是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大力推进新基建,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三是对收入分配格局进行调整,以居民充分就业和收入提升支撑内循环。具体措施如下。

3.1 发挥创新驱动力,以创新创业引领内循环

创新是新需求产生的催动力,资源的投入所产生的新供给会创造全新的需求,与之相对的是,旧产业的发展空间必然会被压缩,如此就可以有效地消除产能过剩,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是创新创业在内循环方面所具有的引领作用。就目前来看,我国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集中在三个阶段。首先,在原始创新、基础创新阶段支撑不足。科技的从无到有需要大量科研经费的支撑,虽然现阶段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突破2%,但在投入分配方面却存在较大问题,如一些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研究领域得不到足够的投入。对此,我国应适当提高基础研究投入的占比,争取在五年内从当前的5%提升到15%左右。其次,技术转化创新阶段缺少应用研发机构。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想要将其转化为实质的生产力,还需要经过技术转化环节,负责这一任务的通常是各类科创中心、孵化基地,需要的不仅是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才,还需要了解市场产业发展动向,基于产业需求组织科技力量进行深度研发,将科技转化为技术以及生产工艺。而目前我国这类机构的数量相对较少,正因此我国科技部在其发布的《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中提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不直接从事市场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中心将研发作为产业,将技术作为产品,致力于源头技术创新,实验室成果中试熟化,应用技术开发升值,为中小企业群体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服务,孵化衍生科技型企业,引领带动重点产业和区域实现创新发展”。依据此方案,我国应尽快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激励约束机制,催生一批专门从事应用技术开发和转移的专业机构。最后,转化成果发展为大规模生产能力的过程,这一阶段需要大规模生产基地的支撑,这是各类开发区、大型企业投资的结果,我国要做的就是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如完善金融服务,包括上市公司收购投资、银行贷款发债融资等。

3.2 精准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积极推动新基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为内循环“赋能”

首先,加快推动新基建,促进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數字技术的产业化。目前我国各地区都在积极兴建数据处理中心,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支撑。而服务器的扩建也会带动机房、电力等方面设施的建设。预计2020—2025年,我国新基建投资产出和建成后为社会带来的服务产出将超过10万亿元。其次,依托新基建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将产业中包含的要素以及环节改造融入数字化网络之中,完成业务流程和生产方式的重组,进而形成全新的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再次借助新基建完善中国创新体系,加快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大试验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形成基础研究、区域创新、开放创新以及前沿创新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将全社会创新创业动能全面激发出来。

3.3 以人为本,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以居民充分就业和收入提升支撑“内循环”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一万美元,但从收入分配方面来看,中等收入和中低收入的群体仍旧占据绝大部分,共有10亿人。而且随着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若是处理不当,很可能会重新掉入收入陷阱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刺激消费,促进就业,我国应对当前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行适当调整。具体措施有三:一是降低个人所得税,随着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的较低,次级税率也会下降,但却实现了税基的扩大,最终的税收总量反而会提升。二是稳定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基于国内大循环的考虑,可以将部分政策转化为法律性政策或基础性制度,稳定社会预期,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进而以新的就业带动更多就业,促进经济循环发展。三是加大社会事业的支出,如增加大城市保障房供给、减免学费等,增加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财政支出,以达到减少居民支出的效果,促进其他领域的消费。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构建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重新发挥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是带动就业、刺激经济复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佚名.国内大循环新格局 探寻长期投资路径[J].股市动态分析,2020(17):6-11.

[2]佚名.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 赢得发展主动权[J].辽宁经济,2020(8):1.

[3]伍少安. 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 贵州日报,2020-08-12(001).

[4]韩文龙.练好供给侧改革和扩大内需两大基本功以国内国际双循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N].四川日报,2020-08-26(006).

[5]姜恒.善用数字经济平台 打通国内大循环[N].中国青年报,2020-09-02(002).

[作者简介]雷益龙(1981—),男,汉族,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华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高级工程师、唐山市科技企业孵化行业协会会长,研究方向:创新创业;吴晓晖(1980—),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大学本科学历,唐山青创空间创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李天依(1998—),女,汉族,河北承德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就业创新创业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