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操作为介助推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入

2021-07-01黄志超

教育界·上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小学数学

黄志超

【摘要】动手操作是一项探究未知的重要活动,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拐杖”。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引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思考与互动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手脑并用,攻克学习难点,积累活动经验,感知数学知识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是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其中的数学操作性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1]。数学教师应注重通过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设计及组织,激活学生的思维,推动课堂教学走向深入。

一、动手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操作准备以教师为主

在操作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应在课上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准备。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自行制订操作计划和内容,然后让学生开展学习。这种方式过于死板,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严重限制学生的想象力,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2]。

(二)操作过程流于形式

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当前的数学操作活动仍然是统一的,过程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吃不饱”,而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吃不了”,进而使得一些学生虽然做了,却是绞尽脑汁而一无所获,最终对数学操作望而生畏,失去信心[3]。

(三)操作学习深度不够

大多数的数学操作活动形式十分单调。教师没有进行精心的甄别,仅是将配套练习册上的例题布置给学生。这样单调、乏味的操作形式会阻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从而让数学操作活动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动力”的累赘和负担。

二、小学数学中借助学具操作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精心设计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往往只是利用教师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动手操作,如使用一些硬卡片,按照上面的图案和步骤进行操作。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没有进行充分思考,课堂也枯燥、乏味,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出发点,仔细分析和研读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4]。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何图形”时,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内容将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个边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就可能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开展一节主题为“拼拼搭搭真有趣”的实践课,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物品,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或者是圆柱体的纸杯等,然后让学生亲自观察几何物体的形状。有的学生会将纸盒拆开来观察几何体到底由几个面组成,还有的学生会使用白纸折出相应的几何体来总结其内在的规律。由此可见,教师精心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体会数学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提升教学实效性。

(二)凸显表象,提高抽象认识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观察表象来获取内在知识。但是,有些知识点是不容易被直接观察和总结的,需要转换为与之相关联的、更加容易被观察和总结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5]。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情况,让学生逐渐学会对一些表象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让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直观的数学操作感悟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对表象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同学们,我们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然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将梯形转化为已知图形,然后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导呢?”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可以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然后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再继续引导:“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学生回答:“如果把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接在一起,就能够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说:“你的想法非常好。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准备了学具,同学们试着按照这位同学的想法动手操作一下吧。”学生已经具备了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基础,很快就通过操作探究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由此可见,动手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清晰的表象,构建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是对抽象数学知识深入分析的过程。

(三)找准机会,打破思维局限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指出,处在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但是,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面对问题时更多地会以感性思维来理解问题。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学习时,要找准机会,结合学生的操作需求点,让学生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将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个感官融入学习中,从而更好地内化所学知识[6]。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动手做年历:“同学们,我们都见过年历。你觉得你见过的年歷好看吗?是不是都是千篇一律的?”学生回答:“是的,我见过的年历都太普通了。”教师接着说:“那么,今天咱们一起来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年历吧。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使用任何物品,做任何样式的年历……”由此可见,学生的动手操作并不是由教师来加强的,而是基于其本身的学习需求。教师仅需要找准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再从活动中获得感悟,就能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局限,习得数学知识。

(四)比较实践,拓展思维深度

动手操作是促进学生手脑协调发展的训练。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教师可以在课后安排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活动[7],如小调查和小课题研究等,为学生创建动手操作的平台,这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開展“人口与环保”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提前以环保为主题为学生布置调查任务,如让学生调查自己家每周用多少水和电等,然后在课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和修改自己的环保调查方案,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还能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其更加深刻地感知数学知识的魅力和实际作用。

(五)学具转换,实现深度学习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使用教学工具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教学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学具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开阔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具的重要价值,不仅要保证学生科学地使用学具,还要带领学生对学具进行适当转换,从而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数学知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学生构建一个智慧数学课堂,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加法”一课时,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学具——小木棒,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小木棒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小木棒数量不够的情况,此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一问题呢?”学生通过思考,会想到可以将小木棒组合在一起,或者可以将一支铅笔当作数字10,这样三根铅笔与五个小木棒就可以表示数字35。由此可见,这一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知识的本质,进而逐步达到“不教而教”的教学境界,在不知不觉中延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强化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必须从书本走向实践。学生应在亲自动手操作中深入理解和内化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综合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充分发挥其教学作用,让数学知识真正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萌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郑朝强.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的构建[J].基础教育论坛,2019(31):19-20.

彭慧.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J].湖南教育,2018(09):34-35.

李俊华.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文理导航(下旬),2021(04):21-22.

葛岩.例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读写算,2021(08):171-172.

杨珊.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分析[J].小学生(中旬刊),2021(03):91.

郭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实践操作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1(02):6.

时玲玲.解读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J].知识文库,2021(03):33-34.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小学数学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