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视阈下传统文化的传播育人机制研究

2021-06-29周思渝孙晓光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34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

周思渝 孙晓光

项目标注号:西南石油大学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研究—新纪录片的创作为例》,项目编号:S202010615070,西南石油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成果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融媒体视域下的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展开研究,探索目前国内传统文化传播环节现存问题,并且提出可以通过弘扬民族主旋律、注重文化互动与交流、尽量贴近大众生活等方式开展传统文化传播。基于此,本文深度分析融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育人机制建立的实践策略,供广大文化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融媒体时代;文化育人;

引言:随着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重视,融媒体的发展成为逐渐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正在成为符合国家发展潮流的主流媒体。但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与弘扬环节当中的部分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推崇,也展示出了在文化传播环节的态度。

一、媒体弘扬传统文化现存问题

首先,媒体融合所带来的广告收益下降以及受众群体流失等问题,导致电视媒体收视率逐年递减,逐渐偏离媒体行业发展轨道。当人民群众陶醉于电视节目所带来的快感时,娱乐色彩也逐渐侵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逐渐陷入被动消费、被解构的境地。其次,以诗词歌赋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类节目跟风问题严重,样式高度雷同,甚至为提升节目收视率,部分节目刻意对同类节目进行模仿,名字也尽量借鉴,导致内容输出同质化严重,遭遇重大的创新瓶颈。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没有对传统戏剧形式、传统音乐形式以及传统绘画形式 进行深度挖掘,使得传统文化创作逐渐陷入窄巷。长此以往,必将会导致群众对此类节目产生审美疲劳。最后,传统文化传播效果不佳,欠缺应有的互联网思维,无法迎合群众的实际需求,更无法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传统文化缺少大众化特征,受众面较小影响力严重不足,以上都是传统文化传播的现存问题,这些问题为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以及传统文化传播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与阻碍[1]。

二、融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播育人功能探索

(一)秉承正确的发展导向,弘扬民族主旋律

《上新了,故宫》以及《国家宝藏》等优质节目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探索,通过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或者与部分文物有着深厚感情的普通人进行文物的前世今生讲述,使所有观众自觉参与到文物保护行列,这就是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举措之一。在融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应当注重弘扬民族主旋律,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需融入爱国精神以及人文修养,注重寓教于乐,追求电视艺术的人文关怀以及审美品味,通过文化内涵来提升节目的传播率与收视率,而不是通过顶流明星来确保节目收视率。除此之外,在融媒体时代节目内容才是节目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节目内容的优化,可以使节目焕然一新,传统文化传播需要对现有内容进行精确划分,在主题选择环节进行创新探索打造有温度的作品、有情怀的作品[2]。

(二)秉承文化传播规律,注重文化互动与交流

部分传统文化传播环节颇具仪式感,这虽然满足传统文化特征,但势必会给群众带来一定的距离感。若不改变这一现状,传统文化只能始终处于曲高和寡的状态,影响力与传播力难以实现发展,因此传统文化节目应当对文化传播形式加以考量,使其更加貼近大众的实际生活,用通俗性语言、移动性语言、可视性语言来打造趣味性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中华好诗词》就采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观众保持互动,使观众可以参与到选手评价环节,显著提升观众的参与度与收获感。

(三)培养网络思维,尽量贴近大众生活

传统文化弘扬与发展需要实现文化共建与共享,讲好中华传统故事、尊重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以民生视角体现平民理念,深入人民群众当中探索生活细节,捕捉细腻的情感与点滴事件,分布定位大众市场、打造全民参与的传统文化盛宴, 确保传统文化具备一定的大众性特征、平民性特征,既体现传统文化品质,又凸显人文情怀,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群众生活、讴歌群众生活、扎根群众生活,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与个性需求。

(四)打造全媒体渠道增强文化辐射力

融媒体时代为传统文化节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前景,相关人员可以凭借其渠道优势提升传统文化意义,发挥各种媒体渠道的优势,提升传统文化传播速度、传播深度、传播广度,使传统文化可以对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人群带来正面影响。例如在《中华好诗词》 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以及网络电视台播放,就形成了多渠道媒体,通过各种渠道来进行传统文化传播与宣传,发挥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文化辐射功能,为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加强添砖加瓦的同时,也为媒体融合提供了重要助力。

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传播与融媒体时代背景高度契合,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秉承正确的发展导向,弘扬民族主旋律、秉承文化传播规律,注重文化互动与交流、培养网络思维,尽量贴近大众生活等方式来开展传统文化传播工作,为传统文化育人机制建立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晓娟,郑雪竹. 当代满族女性文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品为例[J]. 民族文学研究,2021,39(1):39-46.

[2] 段超,李秀林. 新时代民族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国家民委所属高校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6):38-43.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
技术文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