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文化

2016-11-14程宜康

职教论坛 2016年24期
关键词:技术素养文化育人职业

摘 要:文化育人是所有教育的必然使命,技术文化应该成为高等技术(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需要从文化视阈认识技术素养的文化内涵,以及技术文化的文化育人作用。技术的艺术和科学价值与技术的工作价值同样重要,艺术和科学能够让人们“诗意地”工作于技术世界。作为技术精神文化的核心标志,工匠精神需要并必然体现于技术教育的技术思维和技术行为训练之中,体现于对现代企业质量文化的认识和执行过程之中。

关键词:技术文化;文化育人;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素养;高等技术(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程宜康(1956-),男,江苏宜兴人,苏州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论。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3年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技术素养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JSJG095),主持人:程宜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4-0014-06

迄今为止,对于技术教育来说,我们对技术形而上的认识和理解比较多,但是对于技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却是相对不足,以至于当我们呼唤文化育人的时候,却严重忽视了技术文化对于高等技术(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作用。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是实现技术(职业)人的技术素养养成,而技术文化是认识和把握技术素养要素的重要维度,当把技术文化放在人类优秀文化的整体中看,技术文化育人与优秀文化育人是一致的,并且是具体的、可实践的。

一、技术文化及其认识

(一)技术文化概念及结构

技术文化广义的看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技术物、技术知识,以及技术思想、技术规则规范、关于技术的价值观等,技术文化的外显是技术文化能力。技术文化作为文化的主要范畴之一,同样也具有文化的一般结构。我们将技术文化的结构分为五个方面:一是以“符号、意义”表达的技术知识文化,技术知识包括技术理论知识(技术原理、描述性定律等)和技术实践(工匠知识、技术经验、技术规则等)知识,还包括因技术发展而产生的科学知识,以及促进现代技术发展的科学知识[1]。二是以“价值观”为主体的技术观念文化,或者可以被称之为精神文化,如技术创新思想、技术伦理、工匠精神等。三是以规定生产(技术)活动的“规范规则”为主体的技术制度文化,包括关于技术创新、技术传承、技术评价的技术社会性制度,也包括用于技术生产的工艺规程、质量控制规范等。四是以物质形态——人造物(工具、机器、设备等)为特征的物质技术文化。五是技术行为文化,反映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使用技术进行劳动和使用技术产品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包括质量行为。

技术文化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但是从高等职业技术(职业)教育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文化育人的角度看,特别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技术的劳动方式、技术的劳动质量、技术的艺术和科学内涵、技术的创新,进而重新认识我们的技术教育的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

(二)技术与劳动方式

在一定意义下,人类社会的主要历史阶段是由技术的重大变革所决定。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今天则进入了信息社会。我国社会正处在全面工业化进程之中,并且正在部分进入信息化的技术时代,因此劳动者的劳动方式既具有工业化技术特征,又具有信息化技术特征。劳动者的劳动方式在行为上更加具有确定性,而较少甚至不具有“随意性”;在素质上要求具有更多的“专门知识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的熟练劳动者”,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手工劳动者;在行为方面被要求“更大尺度”的“规范”(包括协作),同时又被赋予“更充分、更自由的发挥”;在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方面,大多数情况下更多地体现了“由机械、物理规律决定的刚性联系”,人的技艺常常表现为服务于机器;一些劳动者的角色不仅仅是机器的操作者,还将是“生产过程的管理者和监督者”[2]。

(三)技术与劳动质量

技术变革一方面改变了劳动者的劳动方式,改变了劳动者的劳动特征,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劳动者的劳动质量,而且这样的改变更加重要。劳动质量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包括劳动者的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而劳动者的工作质量又决定了产品质量。劳动产品的质量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不可能具有同样的标准,因为形成劳动产品的技术不同,以及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和体验(包括艺术与人文)的历史局限。相应地,劳动者的工作质量不仅由技术本身所决定,更是由技术变革所引起的劳动方式变革所决定,或者说是由不同的社会阶段的生产方式所决定,对于现代企业生产而言,是由企业的质量文化所决定的,而质量文化又是取决于劳动者的劳动方式。

(四)技术与艺术

海德格尔将艺术看作是对“技术的根本性沉思和对技术的决定性解析”的重要领域,因为艺术的领域“与技术之本质有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词源,技术的英语单词technology,其词根techne源出希腊词τεχνη,该词除了表示手工业制作行为的技能之外,而且也表示精湛技艺和各种美的艺术,同时还表达产出和创作的意思。特别地,该词与希腊语的知识、认识,一样都表达为广义的知识。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与艺术都是合目的的手段,也是对事物的认识,以及创作、产出,技能、技艺。提出技术的艺术问题是极其必要的,因为“艺术并不超越大自然,不过会使大自然更美化(塞万提斯)”,“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现真实(黑格尔)”。确实如此,今天我们无论是从事技术的工作,还是从事技术的教育,真的需要用艺术重新美化被技术化了的世界,也需要以艺术的眼光解释世界的真相,这也许就是技术的艺术追问。

(五)技术与科学

如何理解科学与技术这两种不同的活动,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了对科学与技术进行测量所制定的文件——《科学与技术的测量》,得到很好的启示。该文件将科学研究与技术活动分成4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技术实施,人们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视作科学(活动),将开发研究和技术实施视作技术(活动)。其中,基础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工作,是为了发现和认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形成相应的基本原理和新领域知识,这样的研究是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商业使用为目的。应用研究是为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探寻由基础研究所获得的原理性成果和知识,获得基础研究成果在工程实践中的实际运用的形式,并由此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特征的新知识。开发研究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或者在独立的已有技术基础上,为实现新产品生产和解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从而形成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所进行的研究活动,另外技术设计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开发研究活动,开发研究的成果需要通过技术设计形成可实现、可实施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技术实施是在技术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机器、设备、仪器、工具等完成产品生产的过程。

(六)技术创新

创新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产出,技术创新同样如此,需要有相应的文化基础,很难想象没有创新的文化能够培育和发生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在今天仍然是我国走向现代化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没有创新的文化,一定没有技术创新,没有技术创新就一定没有制造强国。技术创新需要从先进技术文化建设出发,其中技术创新价值观、技术创新制度最为重要,而技术行为则需要技术精神指引。对于技术教育而言,技术创新应该成为重要的教育价值追求,特别是需要通过技术学习形成技术精神,并使之成为学习者技术素养养成的重要目标。

二、技术文化对于人才培养的文化育人意义

(一)技术学习的文化意义

首先,技术学习的文化意义是由技术的文化意义所决定。我们要特别地强调,当谈及技术素养的技术文化时,还需要将技术文化置于更为宽广的文化范畴内理解和认识,因为任何“技术知识与记忆的发现、奠定和传承,有他们的文化前提……技术创造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则使自然之物与给定之物得以完善”[4]。技术的文化意义在于:技术自身的文化属性——深刻的文化印记;技术对文化的贡献——文化的载体(传播方式)、文化的形态(表现方式)、文化的内涵(丰富、价值)都将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生深刻变化;技术所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技术对人类(人们)生存与发展所构筑的规则、规范和秩序;技术自身显现的技术思想和技术理论;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或是人文传统使然,或是时代大环境使然。由于文化具有弥漫性和浸润性,使得技术文化成为技术劳动者技术素养养成的全部“养分”,也使得技术文化能够成为形成和决定个体技术思维、行为、态度的力量,并且最终能够形成稳定的技术文化能力。

其次,技术学习的文化意义是由技术教育的课程文化要求决定的。作为教育的任何课程都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课程文化必然具有其自身的文化意义和特征。而从目前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实践看,存在两种问题。

一是技术价值误读。技术作为人体器官与肢体的有效延伸,使得我们过分地依赖技术,甚至使我们本应有的心灵成就与有机体潜能被掩盖。今天的文化正在被高度技术化,我们正在为技术的绚烂多彩和不可思议激动和痴迷,以至于忘记了被“技术化”了的文化本身,甚至我们更多地钟情于技术的神奇或技术的技巧,以至于忘记了发明和使用技术的初衷。

二是技术课程的技术文化缺失。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技术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技术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中如何融入技术文化,是当前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可以通过国外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得出许多启示。例如德国的技术教育在对专业学习领域的描述中除了包括技术工艺的原理与设备之外,同时还包括技术特征的历史沿革、技术与社会劳动、技术与环境等方面的学习要求。

(二)技术知识作为文化

从人类社会文化的意义看,技术文化已成为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制度文化,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技术已经成为一种人类的生活方式。从个体行为意义看,技术文化对人们的技术素养具有重要影响,技术文化对个体的技术思维、技术行为和技术态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作为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技术素养理解,技术文化包括技术知识(文字、符号和意义的)、技术观念(技术价值观、技术思想)、技术制度(技术规程、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等)和技术器物或产物(实际的和艺术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其中技术知识是技术文化的主要部分。

知识是一个内涵丰富、使用广泛的概念,从技术教育的意义来说,技术知识是技术素养的必要知识基础,技术知识既是关于技术自身的知识,也包括关于技术外延的知识。关于技术知识的表述有很多,最早亚里士多德把工匠所需的技能经验看作为知识,邦格和卡彭特将制造(使用)人造物所需的感觉运动技能、技术言语及经验、描述性定律或实用定律陈述、技术理论是作为技术知识[3];刘德恩等将技术原理知识定义为“对技术目的实现的过程、途径、手段、方法和规范的理论概括”[5],显然这是基于行动体系的表述。对于现代技术而言,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技术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技术实践知识包括“感觉运动技能、技术言语及经验”,也是具有行动意义的技术知识;技术理论不仅仅包括行动体系(操作性的技术理论)的技术原理,还应包括实质性的技术理论——“本质上是科学理论在近乎实际的情形中的应用”[5],也可以说是一部分科学知识——具有技术行动意义的科学知识。

在这里还需要特别强调对知识类型的有关认识问题:技术知识不等同于行动知识,在行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是一种学习策略,行动知识只是技术知识中的一部分;技术知识不仅仅是程序性知识,还包括陈述性知识,上述问题在以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理论研究中被不恰当地理解,或者仅仅从字面上的片面理解,导致了对高等技术(职业)教育课程知识分类和选择的片面性和二元对立性认识。另外,在文化意义下,这里所说的知识并不包括默会知识,不过在教育意义下,知识不仅是文字和符号性知识,还包括默会知识。在技术实践角度看,默会知识对个体来说只具有实践意义,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默会知识具有技术教育意义。默会知识的形成需要在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予以关注,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在技术思维、技术行为、技术态度三个维度上予以引导。

三、技术文化——技术素养养成的沃土

(一)技术素养的艺术与科学之翼

1.艺术与科学——诗意地栖居于技术世界。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著名诗句——“充满劳绩,但人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哲学家海德格尔极为推崇的理念,已成为所有人向往的一种生命境界。作为著名的技术哲学家,海德格尔为何偏爱于荷尔德林的这一首诗,这也许是因为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感觉到“一切解蔽都在订造中出现,一切都仅仅在持存物的无蔽状态中呈现出来”,而“人类的行为决不能直接应付此种危险”[3]。这一点诗人同样地被困扰,因为工业文明正在造成人的异化,商业文明将人们的勤奋、竞争和创造引入了满足人的感官享受歧途。正是因为同样的苍天之问,一位哲学家和一位诗人在相距百年的历史空间遇上,产生了人类最真切的追求——“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今天人类生活的大地,已经无处不在的技术已使之成为了技术的世界,海德格尔在上世纪就期盼人类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且把对于技术的追问的根本性沉思放入艺术的领域,以此让我们“面对喧嚣的技术去经验技术的本质现身”。今天我们面对的技术仍然是“喧嚣”的——也许更加地喧嚣,并沉醉于其中,又有多少人会真正地去“经验技术的本质”,但是作为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技术(职业)教育,却不能仅仅沉醉于“喧嚣”的技术,也不能仅仅热衷于让学习者在技术“工作过程”中“沉醉”,即使今天我们生存的大地是“喧嚣”的技术世界,那我们还是需要诗意地栖居其上。为此,我们的技术教育应该承担那样的责任,不仅是要让学习者成为懂技术、能技术的人,更是要成为有技术素养的技术人——能够诗意地栖居于技术世界的人,要成为这样的人,就需要我们的技术教育为他们插上艺术和自由的翅膀,成为一个有着良好技术素养的技术人,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缺少技术文化的,却又行为功利性的教育传统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什么是诗意地栖居于技术世界的艺术与科学之翅膀?就是崇尚美、追求美的情感之翼,崇尚自由、追求自由的理性之翼;如何为人们安上艺术与科学之翅膀?就是要让高等技术(职业)教育实现技术、艺术和科学的统一,这是培养具有良好技术素养的技术人才的必然。但是,今天我们的技术教育是否存在着有“技”无“艺”、有“技”无“术”、有“技”无“道”的不足呢?当然任何事物存在不足,并不意味着该事物是不正确的,但是,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单纯正确的东西还不是真实的东西,唯有真实的东西才把我们带入一种自由的关系”[3]。那又什么是人类最真实的东西呢,那一定是美、自由和爱。

2.技术素养的艺术之翼。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就开始创造技术并依赖于技术,这是生存的需要,当食物得到了满足后,人类有了审美的需求,从简单的自然材料的配饰物,到采用工具制作装饰物,从此,技术与艺术便再也没有分开,也许这就是古代为什么技术的形式被称为技艺的原因。而古希腊人理解的艺术不仅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诗歌、绘画、音乐、雕塑称为艺术,还包括手工业、农业、医学、骑射、烹调等实用技术。艺术作为对美的崇尚和追求,不仅成为纯粹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样被创造物质生活的技术所需要,因为物质的需要与精神的需要是无法分开的。即使是在古代,人们创造的技术物就体现了技术与艺术完美的结合,例如我国秦始皇兵马俑中出土的战车、兵器等,不仅功能优良,而且同样不失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技术与艺术结合得更为紧密,几乎达到一切技术物品都有一定的艺术成分,一切艺术都离不开技术的地步”[6]。因为“各种艺术形式总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情感”,而“艺术的陶冶,能够助长技术工作者诗性的眼光,使他们用艺术审美的眼光去对待自然和技术,并获得一些出人意外的洞见”,所以艺术“改变了技术的价值评判标准”[7]。这样的例子在今天我们随处可见:汽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高技术物,但它又像是一件艺术品被我们作为选择的重要依据,即使是制造工艺也有审美的要求,例如汽车前盖打开后,我们可以看到所有部件被安置得井井有条,用抽象的艺术表现工艺的逻辑性,即工艺的逻辑美。所以,任何技术产品都具有艺术的内涵,不仅表现在产品的外部造型上,也同样体现在内部结构上。再例如建筑技术,“没有一个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出建筑而技术上却不是一个优秀作品的”[8]。当技术物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实用的器物,我们就会要求其精致、艺术,成为一个具有使用功能的艺术品。那么作为一个技术人来说,是否同样应该是一个有艺术旨趣的人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3.技术素养的科学之翼。现在让我们再来认识技术的科学之翼。人类为获得被自然条件束缚的自由而创造了技术,并由此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那么我们试问自己,纵观技术历史的发展,人类是否真正地通过技术获得了自由?是的,我们用抽水机替代了脚踏的水车,用纺织机替代了手摇织机,用起重机代替手臂可以抓起更重、更远的重物,等等,所有无以其计的技术,确实解放了我们的手和脚,从这一意义看我们获得了手和脚的自由。但是我们在获得某种自由的时候,是不是恰恰又失去了另外的自由,即所谓的人类是否会被技术所绑架,这在今天似乎更是让人们担忧。对此,艾吕尔断然地认为“技术绝不可能产生自由”,尽管“技术把人类从古代限制的整体中解放出来”,当然,他也非常清楚地指出,今天的技术问题,也绝不是因为“怀旧”而“逆转、阻止、甚至束缚技术进步”,“怀旧在现代世界中没有存在价值,只能被当作追逐幻境”[3]。

今天,人类希望通过技术的力量获得更多的自由的努力仍然没有停止,也永远不可能终止,一方面我们渴望依靠技术获得自由,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被技术限制自由,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除了需要以人类的文化精神指引技术,还有就是需要用科学的理性和爱去指引技术。马克斯·舍勒指出“科学为自己征服的任何一个新的领域,最初都必定是通过爱的某种强调而得到领会的——只有在这种情况出现以后,一个更加冷静清醒、更多地从理智角度进行客观研究的时代,才有可能出现”[3]。其实,即使我们创造技术确实是为了获得身与心的诗意般的自由,但也未必是技术本身所能够达到的。事实上,为了获得梦寐以求的自由王国,人类今天所创造的技术已经无法离开科学而实现,人类的自由王国需要科学的指引,我们相信科学不仅能够将人类从自然的支配中解放,也可以将技术引入正确的轨道。这样的轨道,一方面是指由科学所揭示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给予技术的实践指引;另一方面是给予人们更多的理性,以摆脱技术世界的“束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技术给予人类的“诗意”价值才真正地被体现。

(二)工匠精神——技术劳动者技术素养的核心标志

工匠精神在国家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提出,这无论如何应该是一个值得技术与职业教育界鼓舞和重视的事情,这不仅是对我国技术劳动者提出的时代要求,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的技术人才培养新课题。工匠精神被提出是在中国政府制定实现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之下,更深层次的因素则是中国制造的质量提升的强烈诉求。该纲领将人才为本作为重要的战略方针提出,提出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能够胜任我国制造强国的技术人才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才,工匠精神便是其主要标志。

工匠精神作为技术文化的精神文化重要体现,应该成为所有技术劳动者所追求。什么是工匠精神?总体上说就是劳动者在技术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注重工作细节,追求技术(产品)的完美和精致,乃至极致;对技术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必须细致、严谨,一丝不苟,不取巧,不取悦;对待技术目标和技术困难需要耐心、专注、坚持;在技术生涯中始终保持技术理性、好奇、热情。

工匠精神是抽象的,但更是具体的,抽象是因为工匠精神表述的意义性和普适性,而具体则是工匠精神总是能够通过个体的技术劳动及其质量得以体现,更是可以在技术素养的四个维度的得以体现。一方面,工匠精神在技术劳动者的工作中,必然表现为良好的技术态度,体现于优秀的技术行为,沉浸于精细、缜密的技术思维。另一方面,工匠精神是优秀技术劳动者的重要特质,但是促进和造就劳动者工匠精神的则取决于技术劳动者所依存和成长的技术文化。尽管我们可以列举众多我国古代技艺精湛的技术大师,更可以列出众多当代优秀技术工匠,但是并不等于我们已经具有能够让技术劳动者普遍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文化,以及具有适应技术时代发展的技术劳动环境,这也是国家为什么要提倡工匠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最让我们感到忧虑的是作为技术文化重要部分的质量文化,还没有成为我国企业普遍的企业文化,优秀的质量文化在现代工业社会里已成为企业的生命基因,更是企业劳动者的职业精神建立的基础,质量意识和质量追求正是工匠精神主要体现。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某个特殊群体,或特殊类型人才应有的品质,它是一种劳动和工作态度。就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而言,无论是中等或高等技术(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应该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神内核,应该具有时代意义和当代技术劳动者核心素养解读,为此,我们需要将工匠精神的抽象意义转变为技术素养四个维度上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对于技术劳动者来说,工匠精神体现了技术素养的人格意义,也是技术素养核心标志,而技术素养则是工匠精神的具体阐释,也是工匠精神在技术劳动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四、结语

技术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广泛和深刻,尤其在高等技术(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技术素养的重要维度,正确认识和理解技术文化,对于技术素养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与教学,对于改变当前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技术育人和文化育人相分离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4-139.

[2]王鸿生.论劳动工具与劳动方式的变革及其社会历史后果[J].中国社会科学,1986(2):89-92.

[3]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301-320,497-500,16-19,72,28,319,126-127,229.

[4]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M].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1版):4-5.

[5]刘德恩,等.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1.

[6]姜振寰,袁晓霞.历史中的技术与艺术[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1):10-12.

[7]秦汉.论技术与艺术[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116.

[8]段敬阳.建筑师的技术价值观[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1(3):64.

责任编辑 殷新红

猜你喜欢

技术素养文化育人职业
我爱的职业
回归融合:劳技教学与技术素养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活动的探究
翻译技术在MTI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鲁班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五花八门的职业
重视设计制作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技术素养
关于马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