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教化,助人伦”在美术核心素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2021-06-28彭娇娇

艺术评鉴 2021年8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核心素养

彭娇娇

摘要:“成教化,助人伦”,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理论。绘画的功能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性格情操,还可提升人的审美认知能力及对生活的品味格调。当下核心素养教育观强调了美术教育在学生个人发展和品格修为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成教化,助人伦”思想的历史沿革,“成教化,助人伦”教育功能在核心素养教育中的体现,“成教化,助人伦”对美术教育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突出“成教化,助人伦”思想一直贯穿于美术教育的始终。

关键词:成教化  助人伦  核心素养  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8-0010-03

美术是人类生活体验及情感体验的精神产物,伴随着人类生活发展及精神发展的始终,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作为培养及塑造人类具有高尚灵魂及健全人格有利于人类长期、终身发展的重要途径,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美术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的情感培养、精神培养、人伦培养及终身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美术教育的价值及意义,人类从未停止过研究的步伐。从魏晋的谢赫、唐代的张彦远对绘画功能的解读,再到中国近代的蔡元培、丰子恺、徐复观、王朝闻等大批知识分子及教育家对美术教育功能的研究与推崇,“双基”时代及“三维”时代对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等足以证明美术教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新时代以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观为主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更是为美术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成教化,助人伦”思想的历史沿革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的《古画品录》中便记载有:“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绘画理论,从该内容中便可窥探出在此朝代便就有人已经意识到绘画存在教化人伦的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重视绘画的教育功能。据王朝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隋唐卷记载:“在隋唐以前,书画艺术及书画艺人在学术文化和社会地位方面较为低下,书画被视为雕虫小技,书画家们与百工技匠一同被视为工匠之属”。从中并不难发现,绘画的教育功能雖被人所认知但在隋唐以前是不被肯定的,他们甚至轻视艺术,藐视从事艺术工作的人,认为他们皆是工匠,艺术只是工匠谋取生活的一种方式,并不认为其对人的发展具有所谓的教育价值。

到了唐代,唐人在一系列美术理论著作的基础之上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加入了新的理论观点。其中以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最为显著,他在其中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由此可见,张彦远对于绘画具有教育功能也是持肯定意见的,他不仅结合前人的绘画理论经典强调其绘画的教育功能,同时还结合了儒家经典著作“六经”强调了绘画的教育功能,就当时的文化背景而言,对于美术教育功能的深入理解与剖析实属罕见。

对于绘画的教育功能研究,一批批知识分子、教育工作者从未停止过研究的步伐,中国20世纪新儒家学派的大家之一徐复观在其《中国艺术精神》中,便对张彦远提出的绘画具备“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功能做了新的阐释,他认为:“成教化,是说明艺术在教育上的功用;助人伦,是说明艺术在群体生活中的功用。艺术虽以无用为用,但无用之用,究其极致,亦必于有意无意之中汇归于此两大文化目标之上,然后始能完成艺术的本性”。由从绘画的教育功能的研究古籍再到近代一批批知识分子及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来看,便可以清晰了解到绘画的教育功能确确实实存在,是大家共同认可的,而非某一人的偏见所为。

因此,纵观古今相关美术理论著作,绘画具有教育功能这一观点是毋庸置疑的,而绘画作为美术教育的基本方式之一,在美术教育中的意义及价值不言而喻,对于“成教化,助人伦”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研究也是有据可依的。

二、“成教化,助人伦”教育功能在核心素养理念中的体现

由前文“成教化,助人伦”思想的历史沿革中便可得知,对于绘画具有教育功能这一观点,虽然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所认知,但是对于美术教育概念的真正呈现,则是18世纪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美育”后才逐渐形成的,这一教育理论对20世纪初的中国影响巨大。中国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及教育工作者争先引用,清代学者王国维便将美育、德育、智育三者相联系进行自己的思想论述;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因此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他强调:“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由此可见,蔡元培强调作为美育工作者就应当将所学到的美育知识运用于实际教育中,以达到美育之目的,以推动美育的发展,而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传播途径,对于“成教化,助人伦”绘画教育功能的传递自然是重要而且必要的。

反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的阐述,其主要内涵是为表明绘画的目的穷其根本就是绘画教育功能的展现,助力于人类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情感态度的体验和人生价值的追求。现如今,教育走过“双基”,跨过“三维”,迈入“核心素养”时代,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教育六大核心素养的提出,美术学科也提炼出了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顾名思义,五大核心素养及美术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其宗旨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及文化理解能力,使得学生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与感悟,学会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学会体验、观察、判断生活中的美,形成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自身素养,这与“成教化,助人伦”使人们通过图画传递出人伦意识、政治意识或是劝诫意识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人类能够更好的生活,人类社会能够更好的发展,这一思想在核心素养本位下的美术教育教学当中同样被给予高度的重视。

其中,图像识读与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所独有的素养,体现美术学科自身的学科特色及教学特色,图像识读不仅在于要求学生学会辨别美术材料、形式、色彩等基本美术符号,更需要学生学会用识读美术作品的方法辨析生活的各类现象,旨在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美术表现则是指学生通过习得的美术基本表现技法及美术语言,在图像识读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以现实生活为美术表现题材,增强学生对于生活的关注度,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及观察,从而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帮助,学生将对于生的的情感体验以美术的表现方式展现出来,供关注欣赏以产生共鸣,从而增加其交流与表达的机会。

相对于图像识读、美术表现而言,审美判断、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三大素养并非美术学科所独有的,是根据美术学科的包容性、多元化的学科特色而衍生出来的三大素养,审美判断素养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更需要学生将美学判断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对生活中的事物用审美判断的有关知识进行辨析。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真善美并非常常以直观的样子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肉眼可见,需要我们通过对事物的仔细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而创意实践素养直接点明了美术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创意实践素养讲求的是创意与创新,实践需要与生活接轨,只有更好的了解生活才能够更好的付诸实践。因此,在激发学生创意创新意识的同时也促进了其细致观察、热爱生活、勇于思考的能力,而对于文化理解素养,算得上是美术教育的理想目标及终极目标,文化理解素养主要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而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进行了解与分析,促使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以此培养其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完美品格,只有学会了互相尊重,人类才可以和谐共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历史才可以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与延续。

此外,由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便可以清楚的理解到为什么说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成教化,助人伦”观念能够在核心素养美术教育中体现出来,因为图像识读与美术表现素养可以将其概括到“成教化”当中,而审美判断、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素养则可以归类于“助人伦”里面。这是因为,“成教化”指的是作画这件事情的目的是在于教化和教育的问题,也就是教育过程的感知与体验,而图像识读可以根据符号、色彩、造型比例来区分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地域的思想观念。例如,从中国佛造像与西域佛造型的区别中便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所要传达的教化内容是不同的;所谓“助人伦”意在帮助人类准确传达出人伦知识、诠释人伦价值、改善人伦关系;而审美判断、创作实践和文化理解就是一些人伦关系的处理与理解;中国画种与西方画种;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中国的榫卯结构式房屋与西方的大理石建筑;中国的玉器工艺与西方的玛瑙、钻石工艺等,它们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所处地域及文化背景不同。它们没有好坏之分,因为它们蕴含着不同的民族情怀及民族文化,学生能够理解到这些差别,便就是“成教化,助人伦”观念的升华。

三、“成教化,助人伦”对美术教育的影响及价值

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某些名画,如莫高窟第285窟的《五百强盗成佛图》,该图的内容主要是劝诫人们向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该图所绘的皆是忠于帝王的妃嫔,描绘她们的生活状态及精神面貌,意在强化当时的女子应当遵循“三纲五常”的意识;唐代张萱的《捣练图》,表面描绘的是妇女们捣练的快乐生活场景,但实际是要劝解人们劳动;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该图描绘的是不同朝代的帝王像,不同帝王根据其政治成就的高低和影响力决定了其画像的大小,是唐代统治者为告诫其子孙后代的作品。由此可见,美术作品的社会功能及教育意义一直被人们所认知所使用。因此,“成教化,助人伦”的绘画理论对美术教育确实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学生人格培养,道德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由此不难看出,绘画是一种由外至内隐藏着教育功能的一种艺术形式,绘画作品中不仅沉淀作者的着情感与智慧,更是潜藏着作者对世间真、善、美理解与诠释。因此,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教会学生图像识读与审美判断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独立欣赏画、理解画意、判断美丑,更能使其正确认识生活,对人生的成长起到一定的警示与推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的美术教育不同于古代纯粹的绘画警示,古代绘画的社会功能是一目了然极具功利性的,而现代美术教育则强调学生在美术教育过程的情感体验,因此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人生及人格的影响并非立竿见影,而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

美术教育注重情感的教育与培养,艺术家将情感倾注于美术作品之中,可以使觀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一件好的作品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因为美术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因此在美术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秉承“成教化,助人伦”的观念,明确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基础的美术学科知识,更要引导他们学以致用,以所学知识处理世事指引人生,使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美术教育的实质与目的,从而促进终身发展,实现人格圆满。

四、结语

“成教化,助人伦”绘画理论是中国古代对于美术教育功能的认识,该理论清晰阐明了绘画作为美术表现形式之一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警示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铭记美术教育的价值及实际意义,为培养新一代有志青年做足功课,使其在国家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方面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贡献。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完整的人,而美术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出具有正确审美认知、审美判断及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完整的人,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从而促使人类社会更好的、可持续的健康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赫.古画品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王朝闻.中国美术史·隋唐卷[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0:116.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2.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0.

[5]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J].新青年,1917(06):1-5.

[6]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2.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