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的创新育人模式

2021-06-25卢晓晓

文教资料 2021年7期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育人模式创新

卢晓晓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及全面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越发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已成为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新型工作模式,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的搭建可以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经验的分享交流和优质的培训服务等,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和高效化水平,理论结合实践,创新高校育人模式机制。

关键词: 名师工作室   创新   育人模式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现状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日常事务管理的核心力量和重要保障,辅导员的双重身份让其在校园中时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断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管理班级学风建设、讲解和指导评奖评优和贫困资助、积极引导学生职业规划等。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及全面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意义越来越重要。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使其整体素质提高、思想品德更成熟,能快速融入和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职业教育要强化辅导员队伍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和思想素质,建立一支专业化、素质化、高水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1.一些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一些高校辅导员由于年龄小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再加上并不是思想政治或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有的辅导员一毕业即参加学生管理工作,不管是社会阅历还是工作经验都相对不足,在具体工作中不能高效灵活地处理学生问题,工作方法单一、职业能力不强、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尤为重要,讲明学校的要求、学生的义务及违规后的处理等各方面的事项,通知的上传下达要简明扼要,避免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要求辅导员认真学习高等教育学、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及掌握一定的应急策略。

辅导员工作领域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心理、就业等多个方面,再加上其他烦琐的事务性工作,大部分辅导员都处于做得多、想得少的状态,长此以往职业素养很难提高。目前,一些高校在辅导员入职后不再安排关于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的集中学习和强化。如果单纯靠自学深造,则效果甚微。

2.心理压力有待调节。

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因工作烦琐、任务量大产生的心理压力。我国教育部关于辅导员的建设文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高校应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思想独立,但缺乏团队精神,敏感脆弱。由于家庭和成长环境不同,个人在行为习惯、人格特征、处事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这决定了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微妙、复杂和多元化,考虑问题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这种复杂的学情无形中给辅导员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二是一些高校对于辅导员岗位的重视程度不足。高校辅导员只被当做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的人员,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和一定程度的认可。辅导员双重身份的体现不仅有教学和科研,还包括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烦琐、任务量大、负担较重。在日常工作中,从督促学生的出勤率、反馈学生晚归情况、检查宿舍卫生、解决各种学生事务、完成书面工作,到花费大量时间与问题学生沟通交流,每天的工作量大而重。除此之外,辅导员需要时刻警惕校园中的各种突发性事件,防患于未然。在工作中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一些学校缺乏合理清晰的辅导员考核制度,使得辅导员工作不被认可,长此以往,付出和收获的失衡会降低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在岗深造及晋升机制有待加强。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培训学习的机会较少,难以较好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和提升,加上学校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考核不全面、奖惩机制不够完善,这种角色定位的偏差会导致辅导员职业声望不高,对于岗位缺乏归属感和存在感,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感。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是有很多技巧的,但是需要理论结合实践,同时需要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和不断反思。一些高校对于辅导员的集中培训次数较少、力度不够或浮于表面,影响后续的自我学习提升。

二、高校育人模式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校管理为主、学生自主管理为辅”的育人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体制的育人模式的问题日渐凸显。在新形势下,传统的高校育人模式、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育人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下高校的发展进程。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源源不断涌入,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多方位的发展趋势。除了通过学校教育和教师传授获取知识外,互联网成了学生们获取知识、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这是网络带来的便捷和积极的一方面。“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面对网络的诸多诱惑和虚假信息,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弱、社会经验不足,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这是网络的消极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新问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心理素质不高、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传统的育人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为了使高等教育与时俱进,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出专业技能和思想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各高校应及时探索出一种更合理有效、更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育人模式。

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逐渐步入大众化阶段,当前高校的任务除了教书育人外,还包括科研项目和社会志愿服务等。当今社会,招聘单位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比专业技能更重要,高校育人要注重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齐头并进。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人数不斷增加,在各种工作指标和多元价值观的驱动下,一些高校教师忙于项目、课题、科研和专业发展等工作,有时候难免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一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忽视健全人格的养成,自我意识膨胀,在新形势下,改善高校育人模式不可忽视。

一些高校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从高中跨入大学,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难免不适应。由于来自全国各地,在家庭环境、成长经历、行为习惯、人格特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尽相同,决定了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更微妙、复杂和多元化,需要彼此磨合、相互包容。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需要给予他们父母般的关怀和指导,但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无法进行针对性的交流。在考上大学就可以彻底解放的观念影响之下,一些学生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果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没有及时到位,就会导致学生自我约束弱化、自我管理能力削弱。如能将这些处在过渡阶段的不良表现扼杀在摇篮里,给予及时的纠正和耐心的指导,就不至于形成恶性循环,以免造成其他不良影响和更严重的问题,阻碍大学生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于高校来说,这是在目前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的培育策略

通过分析和思考高校名师工作室的创办情况和运行成效,发现内部还存在一些问题,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划还不够成熟。下面提出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建设运行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更新观念,改变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的日益增多,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观念应当与时俱进,高校应该变单一的培训方式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从大批优秀辅导员中选出名师辅导员,建立“优秀教师团队”。要充分宣扬辅导员的双重身份,从学生工作的管理干部到教师角色都离不开管理能力和科研培训等方面的支持,这是辅导员发展的内在动力。

2.健全机制,强化管理。

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的建立需要高校改变以往的建设模式,结合选拔、建设和考核等方式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科学化的人才管理模式。名师工作室内部成员应成立“领导小组”,全面提高工作室的建设质量。建议院校领导和二级学院通过监督、考核等形式给予工作指导,全面支持和加强辅导员人才化建设。

3.加强指导,注重培训。

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主要由校学工部门负责管理考核、工作指导及经费支持等。首先,要结合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情况和管理现状,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工作计划和培养方案。同时要时刻监督各个工作室具体的建设情况,结合现代信息化手段,适时推广各工作室的品牌特色及经验做法。其次,要加强对工作室成员的培训和指导,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和活动项目,定期给辅导员们提供培训学习、交流考察的机会,多邀请专家组织开展一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讲座,并结合校际交流、线上线下研讨会及考察研修等方式,全方位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强化其专业技能。

4.倡导学习,深化研究。

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的发展离不开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的深化研究,也离不开良好的学习风气。名师辅导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有效提高管理、服务的质量,比如开展“阅读计划”“案例分享”等活动,增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通过具体实践的方式,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外,名师工作室成员还应关注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困难和热点问题,组织展开相关的专题研究、课题调研、深化讨论,依托集体智慧,及时推广研究成果,为高校育人模式的创新和发展贡献力量。工作室开展这种学术研究,不仅可以强化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和提高专业素养,增强教育能力和教育效果,还能增强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的思想引领力和教育影响力。

5.优化结构,增强能力。

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的辅导员已经是优秀辅导员的代表,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是多元且综合的,为了更好地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任务,辅导员要进一步丰富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力水平。

首先,辅导员需要具备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学、心理学及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辅导员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选择众多学生工作中一个方向进行深入的、专业化的研究,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深化,努力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型、创新型辅导员,形成品牌化发展。其次,高校辅导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灵活地处理各种学生问题,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帮扶和就业指导,满足大学生的人生发展需要,有效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建新.关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9(10):106-108.

[2]陈迪英.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J].高等教育研究,1996(1):68-70.

[3]田一灑.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

[4]明丽娟,荣梅生.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风险及其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6):58-62.

猜你喜欢

名师工作室育人模式创新
带一支团队 抓一批项目 出一批成果
关于中职学校组建“名师工作室”的一点思考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名师工作室环境下,发展英语教师共同体科研能力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