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现状及问题思考

2021-06-15张馨予岳丽媛章梅芳赵菡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1年2期
关键词:调查分析现状

张馨予 岳丽媛 章梅芳 赵菡

摘 要 科技类博物馆是科普工作的主要阵地,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科普基础设施。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与科技类博物馆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等机构公开统计资料以及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类型与区域分布、展教开发、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为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科技类博物馆 现状 调查分析

0 引言

科技类博物馆是我国科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公众对科学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提出了现实要求。但现有的研究多以(综合类)科技馆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或仅考察了自然类、地质类、水族馆等类型科普场馆,对更广泛意义上的科技类博物馆整体关注不足,因此梳理和思考我国科技类博物馆近十年来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场馆的科普功效,促进科技类博物馆整体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6—2010—2020年)》和《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年)》中的界定,科技类博物馆是指以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展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以及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等内容的博物馆。其中包括科学技术馆(科学中心)、自然博物馆、天文馆、工程技术博物馆等。国际博物馆协会界定的科技类博物馆则包括自然博物馆、专业或综合类科技馆、天文馆、水族馆,以及動物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本研究综合以上定义,并结合我国业内的一般划分标准,将科技类博物馆分为科技馆(综合类)、自然馆(自然类)、行业馆(专业类)三大类。其中,科技馆指在统一管理下运营,以声光、电磁、热力、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经典理论为主要科普内容的综合科技类博物馆;自然馆指包括地学类博物馆、生物类博物馆和标本室、天文馆、自然史博物等一系列以自然景观为主要展览对象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行业馆指与综合类科技馆相对、集中体现某一特定科学主题的专业科技类博物馆,如铁道馆、航空馆、医药馆等。在文献研究和数据梳理的基础上,课题组于2020年9月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年会期间,结合线上、线下形式对国内科技类博物馆工作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6份,有效率为83%,涉及全国各省市79家科技类博物馆。本研究主要从类型与区域分布、展教开发、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几个方面分析目前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建设与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1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区域分布与类型发展

1.1 科技类博物馆整体规模增长迅速,区域分布仍不平衡

近年来,在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下,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规模与数量不断提升,服务覆盖范围不断增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共有1 105家。特别是综合类科技馆,截至2019年底,全国建成的达标科技馆293座,其中2016—2019年新增建设116座。中国成为21世纪以来科技馆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

虽然从数量及规模上来看,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随着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公民素质提升的紧迫需求,科技类博物馆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愈发突显。课题组对1 105家科技类博物馆进行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抽取500家作为样本,通过整理这500家科技类博物馆的场馆地址,发现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实体场馆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90%以上),其中以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区域最为突出(近40%),其次则是在沈阳、西安、成都等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二线省会城市,西部、中部等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场馆数量仍明显不足,实体场馆的数量在全国占比不到10%。

人均场馆占有面积是衡量科技馆发展的重要指标。如图1所示,对1 105家科技类博物馆进行区域划分,将各地科技类博物馆在全国的占比与各地人口在全国的占比进行对比发现,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广西、四川、安徽、湖南、河北、江西、云南、甘肃、陕西、山西、贵州、重庆、海南等省份的科技类博物馆在全国占比低于这些地区人口在全国占比。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是目前科技类博物馆数量相对较多的省份,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其总体数量仍难以满足公众需求,且这些省份的场馆大多集中在省内发达城市。

1.2 专业类科技馆增长缓慢,类型发展仍不均衡

如图2所示,在1 105家科技类博物馆中,自然类科技馆与综合类科技馆占比相近,分别为38%和40%,专业类科技馆占比不到23%,与2010年的数据比较,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类型分布变动不大,而类型最为丰富的专业馆虽然数量有所增长,但仍占最小比重。

[图2 2010年与2020年全国科技类博物馆类型的对比]

我国的科技馆大部分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少部分归科技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采取科学中心模式的参与型展览教育,更为直接地承担科普展教功能,因此自然而然成为科技类博物馆的核心类型。随着“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概念的提出,以科技馆为核心层,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为统筹层,农村中学科技馆、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等基层公共科普设施为辐射的科技馆体系已经基本建成,我国科技馆由此进入体系化发展,但自然类以及专业类的科技类博物馆并未形成体系化。天文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等自然馆因具有较强的休闲观光价值而受到重视,但多依托于当地的天文台、自然保护区、地貌景观等建立,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运营规范。航空航天、农业、工业、医药、建筑等专业馆由于隶属于不同的部委和企事业单位,发展定位、规模大小等受机构管理水平及本行业(学科)的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较大,同样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运营规范。

2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展教开发现状

作为我国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科技类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展览教育,因此场馆的展教开发状况是研究关注的重点。课题组在调查问卷中对场馆展项的更新率与完好率、展教服务的创新性等进行了考察。

2.1 展览主题较为单一,展项数量有限、重复性高

关于“在科普工作开展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哪里?”,超过1/3的受访者提及“千馆一面”的问题,可见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直观的表现就是展览主题较为单一,展项数量有限、重复性高,创新策划能力较弱。调查显示,场馆活动数量有限,大多依托固定的传统节日;10%以上的场馆展项低于100件,并以标本、实物为主,互动操作类展项则较少;展项更新率较低,57%的场館常设展厅中更新率低于10%,这其中还包括维修、升级等,且近30%的场馆没有自主设计并投入常设展览的展项。尤其是省级以下场馆,此类问题更为突出。

2.2 受管理体制限制,缺乏运营与创新活力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多为公益性质,自2008年起,全国博物馆逐步施行免费开放,政府有限的财政拨款成为科技类博物馆的主要经费来源,由于运营缺乏足够经费支持,博物馆的创新活力也受到影响。根据问卷反馈,在参与调研的79家科技类博物馆中,有85%是免收门票的。在收费场馆中,除了依托于旅游景区的外,绝大多数收费标准不超过50元,极少数在50~100元之间。

展项开发及展览主题设计,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金。一方面,科技类博物馆的运营不同于人文艺术类博物馆,更注重互动与体验,因此其展项损耗大,更新周期短,运行维护的成本也就相对要高,在此情况下,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远远不能满足科技类博物馆开拓创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完全依赖国家有限财政拨款的经营下,科普展教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往往也受限制,市场经济下留不住人才,缺乏支持科技馆持续发展的动力。

3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人才培养现状

科技类博物馆作为全民科普教育基地,是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窗口,不仅应当重视基础设施和科普展项等硬资源的建设,而且应当重视科普人才软资源的建设,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新时期我国科普工作受到高度重视,但科技类博物馆的人才建设仍比较薄弱。

3.1 专业技术人员不足,高级科普人才稀缺

根据《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相关规定,科技馆工作人员编制总数主要根据科技馆建设规模确定,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占馆内员工总数的65%~75%。调查表明,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远达不到这一比例,这除了与我国高校中缺少培养专职从事科普研发的专业学科有关外,还与我国科技类博物馆中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少、培训形式单一有关。此外,在本次调查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占工作人员总量的60%,其中硕士为7%,博士为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缺乏高学历科普人才。

由于科普策划与研发人才的短缺,场馆在互动展项开发方面较为薄弱,展览及展项原创性都相对较低,加之资金来源单一,很多展项从设计之初就几乎一成不变,或局限于知识的罗列和堆砌,造成部分场馆的观众成为“一次性”顾客,难以唤起二次参观的兴趣。同时,由于高级科普人员的缺失,科技类博物馆相关学术性研究也较难开展,缺乏对科技馆创新理论和实践的深层次研究,使大量科技类博物馆停留在互相“照搬照抄”的阶段,内容缺少思想深度与内涵,影响了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挥。

3.2 科普队伍人才流失严重,评聘机制有待完善

馆长、副馆长、主任等领导层级的人员访谈表明,部分博物馆人才流失严重,难以招纳具备一定科普素质或专业背景的人才;研究人员、馆员、职员一级的人员访谈表明,部分馆缺乏工作人员培训,且编制名额少,晋升困难。调查显示,近20%的场馆完全没有科普队伍素质提升系统和通道,30%以上的工作人员表示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管理方式存在较大问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性质为事业单位的科技类博物馆,能够获得编制的员工占比很低。以问卷反馈情况来看,其中约30%场馆的工作人员总数超过100人,但只有10%的场馆在编人员总数超过50人,12%的场馆在编人员总数不到10人。可见编制数量不足、晋升困难是科技类博物馆难以招纳人才的主要原因,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资金流动不灵活等问题都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

4 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现状

科技类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充分挖掘需求、利用和共享资源,发挥整体协同效应,更好地形成体系化发展。本研究重点关注两大问题:(1)场馆与公众之间的沟通,(2)与其他场馆、学校、各类科研机构等之间的互动。

4.1 面向公众搭建多种网络交流渠道,尚未充分利用新媒体互动优势

参与调查的科技类博物馆中,大部分搭建了面向公众的多种网络交流渠道,93%的场馆建设了官方网站,85%的场馆开设了微信公众号,52%的场馆开设了微博,近60%的场馆开设了抖音或快手账号,还有20%的场馆推出了专属的App。但从实际关注度来看,这些场馆搭建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并未在场馆与公众之间起到良好的沟通效果,10%的网站年均访问量低于500人次;33%的微博粉丝只有不到500人;超过50%的抖音或快手粉丝在5 000人以下。

对样本中的科技类博物馆网站进行调查,除部分水族馆推出了“浪漫”“神秘”等富有特色的宣传手段与策略外,大多数科技类博物馆缺少自己的特色标签,网站的设计感、互动感都较为薄弱,甚至有些网站常年无动态更新。此外,许多场馆的微博、微信仅停留在转发科技新闻的阶段,与粉丝几乎没有互动,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

4.2 逐渐重视展项开发合作,但联动协同力度仍不足

参与调查的科技类博物馆中,93%的场馆为其他科普设施/机构(其他科技类博物馆、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等)提供过展教资源,57%的场馆提供过技术支持,56%的场馆提供过人员培训,还有35%的场馆提供过展项维修。除此之外,一些科技类博物馆也开始注重经验交流、信息共享。调查显示,2018年以来有60%的科技类博物馆举办过会议研讨、技能赛事、专业培训等行业活动。

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统筹协同机制,仅靠各个科普场馆自发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通常范围、规模等都难以达到预期,难以充分调动、挖掘和整合各方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区域科普联盟只有京津冀科学教育馆联盟、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等少数几个,这些科普联盟基本只负责统筹所在地域范围内的部分场馆,联盟之间较为分散,且根据问卷统计显示,仍有近42%的场馆尚未加入任何科普联盟。可见,我国科技类博物馆之间的联动协同力度不足,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部门,科技类博物馆的“大联动、大协同”目标难以实现。

5 总结与讨论

近年来,在良好的政策与社会环境的支撑下,我国科技类博物馆事业得以快速发展,规模与数量都有较大增长,特别是综合类科技馆,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引领下形成了以实体科技馆为主的现代科技馆体系。专业类馆也逐渐重视与公众交流,承担起科普的社会责任。此外,随着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全国各地纷纷设立自然保护区,带动了自然博物馆的建立。然而,目前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在类型与区域分布、展教开发、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多方面仍存在着不足,与当下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及公众日益多元的科普需求仍存在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断,高度肯定了科学普及的功效与地位,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加强科普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提出“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给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公共设施的科技类博物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整体发展面临着从重视“量”到重视“质”的转变,科技类博物馆事业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用“大科普”视野,构建大协作、大联合的系统化工作格局。

首先,解决科技类博物馆区域与类型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要将支持政策向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通过新建、扩建、改建等形式继续增加场馆的实际数量和面积,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色发展自然类、行业类的特色馆,与综合类科技馆形成优势互补。此外,可以借鉴科技馆体系的发展经验,推动自然馆、专业馆拓展流动科技馆、数字科技馆模式。尤其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要灵活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不断丰富非实体场馆的内容和形式,

其次,科技类博物馆的展教功能受到内部机制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从内部运营管理来看,我国大部分场馆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除一些大型、超大型综合馆外,大多缺乏充足的资金保障。在发达国家,科技类博物馆经费除政府财政或税收拨款,还有社会赞助捐赠,以及门票和经营活动的收入。灵活的经营方式带来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将物力、精力用于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展教功能,因此需要推动我国科技类博物馆体制改革,探索社会化、市场参与运作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普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外部服务对象来看,要坚持以人为本,科普内容应以人们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多样化需求为目标,实现科普助学、科普强企、科普兴农、科普益民的现实功能,推动公共科学文化设施普惠公平,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再次,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根据各类型场馆、设施、专业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对于专业人才素质、技能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制定科技类博物馆专业人才队伍中长期发展规划。目前,综合类科技馆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突破学校教育、招聘管理、在职培养、评聘晋升等培养发展障碍,切实打通科技类博物馆人才发展通道。结合现有的教育部与科协联合推动的“科普硕士”培养经验,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联合培养高端科普人才,开展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重点解决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发展的人才队伍问题。

最后,要促进科技类博物馆形成体系化、常态化的交流和合作,需要在科技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拓展现有的科技馆体系概念和构成体系,将作为体系基础的实体馆从“科技馆”延伸至更为广泛的“科技类博物馆”,包括将自然类和专业类博物馆。积极探索设施建设、资源开发、服务供给等方面的协作模式,建立面向整体的高效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资源整合与服务能力,实现科技类博物馆体系的智慧化发展。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的公共科普设施要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改善发展不平衡现状,加快构建大协作、大联合的体系格局,实现科技类博物馆整体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向进青.探我国科普场馆建设与发展之路[J].科协论坛,2001(1):44-46.

[2]周继文.还科技馆本来面目管见[J].科协论坛,2001(2):41.

[3]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现状调研报告[J].科普研究,2009(4):36-40.

[4]张凤霞,楼锡祜.中国的专业科技类博物馆[J].科普研究,2009(4):65-70.

[5]谢莉娇,徐善衍.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問题思考[J].科普研究,2010(4):35-39,62.

[6]苗润莲,李梅.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现状及几点建议[J].科普研究,2010(5):55-58,71.

[7]郑念.全国科技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普研究,2010(6):68-74.

[8]任福君.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2012—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9]程东红.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10]王康友,李朝辉.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研究报告[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2):5-13.

[11]齐欣,朱幼文,蔡文东.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发展研究报告[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2):14-21.

[12]廖紅,温超.2019年全国免费开放科技馆基本情况调查分析[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0(3):42-50,101.

作者简介:张馨予(1997—),女,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E-mail: xyzhang_ustb@qq.com。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in 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basic situation// ZHANG Xinyu, YUE Liyuan, ZHANG Meifang, ZHAO Han

First-Author's Addres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E-mail: xyzhang_ustb@qq.com

Abstrac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is the main position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and it is an important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frastructure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through talents and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the sustaine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s growing demand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the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ased on the public statistics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Associ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Museums and other institutions, and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this study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xhibition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personnel training,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in China.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猜你喜欢

调查分析现状
构建自考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的思考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