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声机在晚清的传播

2021-06-15郝秉键

寻根 2021年3期
关键词:洋行爱迪生唱片

郝秉键

谁最先见到留声机?

留声机又称唱机,“蓄音或言语于其中,异日得再导出其音之器械也”。其发明可上溯至1857年法国发明家斯科特(Leon Scott)所制声波记振仪。1877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研制出历史上首台留声机,并用它录播了其所唱美国儿歌《玛丽有只小羊羔》。据我国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的日记记载,1878年5月20日,他与翻译官张德彝在出席伦敦某茶会时,不仅查看了留声机的构造,而且目睹了爱迪生亲自操演的留声机录播过程:

传声之法,张吻向巨口筒琅琅言之,多或数十语,少或数语……既传言,纳之筒中,加罩覆之,推使其针紧逼轮孔,而后发动转机,则所传之言皆自罩中一一传出。有为长歌者,亦以歌传出之。有两人接续传语,亦接续传出。中间稍间,一一符合。

就笔者所见资料,郭、张二氏是最早接触留声机的中国人。观摩后,郭嵩焘详记其事,名之为“传声机器”,赞其奇妙,“真神技也”!

嗣后,又有马建忠、曾纪泽、徐建寅等外交人员先后在欧洲见到留声机。1878年6月,在巴黎政治学院学习的马建忠在上李鸿章书中曰:近日游览“炫奇会”(世博会),见到“电线传声与电报印声”两种器物。前者即电话机,后者即留声机。与郭嵩焘的认识不同,马建忠认为此等器物“徒骇见闻,究无大益”。1879年年初,曾纪泽先后抵巴黎、伦敦,接替郭嵩焘任驻英法公使。据《曾纪泽日记》记载,是年4月30日、5月10日,他先后两次见到“传声机器”。徐建寅为中国驻德国公使馆参赞,据其所言,1879年12月19日,他在柏林参观“格致院”时,被一种名为“记声器”(留声机)的物件所吸引,不禁驻足观瞧:“一人对其管说话,稍顷管内回音句句传出,且能酷肖原音。”

郭嵩焘等人虽然最先见到留声机,但其有关记录当时仅记于日记或书信内,未现于书刊。诸人中以郭嵩焘的年龄最长,但他对西洋“新制之器”的兴趣颇为浓烈。回国前,他曾嘱张德彝设法购买电话机、扩音器和留声机,或因其时留声机尚处于展玩阶段,无市场效应,故只购得电话机和扩音器,留声机真正传入中国则在10年之后。

留声机何时传入中国?

留声机发明之初,“虽奇巧而不甚灵便,只为游戏玩物耳”。后经多方改良,大约在1887年开始步入商业应用阶段。一般认为,留声机至迟于1889年传入中国。据《格致汇编》记载,当时上海的丰泰洋行内即有一台蜡筒式留声机,“以备购者观看”。

留声机的传入引起媒体的注意,当时上海的一些报刊予以比较及时的报道。就笔者所见,1889年,《画图新报》最先将“爱迪生留声机”介绍给国人。其文曰:留声机,西名“福拿搿拉夫”(phonograph),由美国人爱迪生所创,“或唱山歌,或做吹叫,其器均能各还其声”。前已“送至英国格致会中,使彼等闻各类声音,如唱歌声、作乐声、笑声、笑话声、锤铁声、狗吠声、爱迪生之声,以显其奇”。

1890年,《格致汇编》亦有文介绍了爱迪生留声机的发明。该文作者为美国传教士傅兰雅,曾回国参观爱迪生“錄话机公司”,并亲自体验其录放音效果:“先对其管言英语数句,复言华言数句,置其机器内,则回发其言,声气毫无差误。复请人对操琴调与琵琶声、吹笛声、喇叭声,则各音俱为此器收而记之,回发无差。又对之咳嗽、打嚏、大笑,各声亦为此器收记回应。”同年,《申报》有文专述留声机,有曰:美国人爱迪生“作机器以传声,盖从德律风而推之。无论何人,一切语音均可收存在内”,他日出而听之,“宛然在耳,言之凿凿然”。同年,《飞影阁画报》以图文形式报道了上海味纯园演示留声机的消息,其文有曰:美国人爱迪生新创“记声器”,“非但可以传声,并能使所传之语存于器中。移送他处,虽及之数万里外,伏而听之,无异面谈。听过之后,其声仍留,即传至数十百年,永不走泄。他若歌曲管弦等类,凡有声者无不可以收入”。

1891年,《格致汇编》有文再次道及留声机,谓爱迪生心思缜密,“所创德律风、电气灯、记声器皆前人意想未及而别开生面者”。1897年,《游戏报》有文提及留声机的发明,爱迪生“曾制一留声机器,不拘何人及是何言语,一经传入筒内,虽历年久远,开其机,取其而听之,不惟声音高下,了了可辨,即若人之口气,亦复厘然不淆”。同年,《知新报》也提及这项发明,谓将此器“接附于德律风,或附于电线机,可将其所传之言登记无讹云”。

总之,通过报刊的宣传,留声机于19世纪末已进入公众视界。

留声机有何“奥秘”?

留声机的基本功能是记存和传播声音。这一器械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其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如何?其技术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晚清书刊予以比较详细的介绍。

据爱迪生所言,其发明留声机的机缘来自电话机膜片的震动。在研制电话机过程中,他发现在其使用钢针测试话机膜片振幅时,因语调的不同,钢针总是产生相应不同的颤动。由是,他想到,既然语音可以震颤钢针,那么可否通过钢针的颤动而复原出语音呢?按照这一思路,他最终研制出留声机。

爱迪生所制留声机之蓄音部件为圆筒,故被称作圆筒式留声机。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首先将声波能量变换成唱针的震动,然后将唱针震动所形成的波形刻录在圆形的蓄音筒(唱筒)上,最后再将唱针沿着蓄音筒上的波形轨迹行进,遂将留在蓄音筒上的波痕还原成声音传送出来。《东方杂志》有文叙述这一原理:

(留声机)所以留声之故,殆将原声之紧松各浪传动小针,使划痕于蜡筒之上,成无数小凹凸,与放入之声浪紧松层相当。再另取一针尖,以代划之具,则针尖循原痕动荡,自与原声逼似。

《师范讲义》有文载有一幅完整的筒式留声机外形图。其上安设一大喇叭,“入音时向喇叭口发声,则膜与针共振动,而蜡筒之面刻有凹凸,欲导出其所入之音时,使针出入于其凹凸部,而膜振动,则发与前相等之音”。

《画图新报》以图文形式阐述了圆筒式留声机的构造及原理。圆筒式留声机的主要构件有唱筒、轮轴、唱针、话筒等。唱筒初为锡箔筒,后因其不抗磨损,改为蜡筒,蜡筒可多次重复使用,且噪音小。唱针初为钢针,后改换为蓝宝石圆尖唱针,摩擦力降低。《汇报·科学杂志》《师范讲义》皆有文介绍了蜡筒留声机各部件的功用及运转流程。留声机的运转起初为手动,后改为电动。《申报》有文记述了作者在上海张园观听西人阿尔生演示留声机的情况,并概述了电动蜡筒式留声机的基本构造及工作流程:

机器繁密,不可以枚举,其要在于一筒。筒以蜡为之,套于铜管之上。架机于管上,将电筒一拨,机尾有如盘之物,旋转不止,殆即钟表上之所谓摆。此物一动,机转管旋。管上之机有小圆器二,其一有玻璃一片,小刀一具。随机而动,则蜡筒上即刀勒成痕。外用一喇叭,口接以软管,人对其口言之、歌之,则其声皆传于蜡筒之上。大都声高而重,则筒上之痕深,声低而轻,则筒上之痕浅。声既传入,则去喇叭口而易以另一皮管,机上之小圆器亦易一无刀者。管之端歧而为二,着玻璃小管于其上,以置于听者之耳。动其机即听之,了了可辨,不但字句清楚,即口气亦复厘然不淆。

筒式留声机无论是锡箔筒还是蜡筒,其主要缺陷是易于磨损,无法大量复制。1887年,旅美德国人伯利纳(Emil·Berliner)发明了唱盘式留声机。这种留声机的特点是,用扁圆形涂蜡锌版取代原先的圆形蜡筒作为录音和播放的媒介,其优点是可以制成母版复制。因其蓄音部件呈平板状,故被称为平面式留声机。1891年,伯利纳又研制成功以虫胶为原料的唱片,以取代涂蜡锌版。较之以往留声机使用的唱筒,唱片不仅信号更加稳定,而且可以大量复制,为商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知新报》对平面式留声机的由来及形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不仅指出爱迪生所制留声机的不足和伯利纳所制留声机的优长,而且阐述了后者的基本构造和机理,并论及伯利纳对轮轴、传送带、唱片、唱盘、唱针和喇叭等部件的改进情况,称此种留声机不仅“音极清亮”,闻者无不误以为真有人放声朗语,而且体积轻小,“其全副机器又能折合载于小箱之内,便于携带。凡一切名伶新曲无不可藏贮个中,随时随地也”。自是留声机及唱片才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真正兴盛起来,成为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器物。

在传统认知里,“天下之物,其可以留者,皆其有质者也,否则亦其有形者也……无质无形之物,则断断乎无留之之法”。留声机之奇妙就在于能够将无质无形的声音“记存”下来,可供来日播放。因此,晚清文献在介绍留声机的构造与原理时,盛赞其“记存”功能。如《画图新报》有文云:

各种新奇之物中,以此器为最奇。因能将有名之人,所讲之事,所唱之曲,传至别处,只将锡箔带去,安放架上,随时摇之,可听其声,如睹其面也。又能将大礼拜堂礼拜之事,带至家中,摇之则钟声、琴声、祈祷声、讲书声、大众诵诗声,与亲至堂中者,无二焉。更有祖父等遗嘱,亦可于亲友前,使大众闻之,且不第一次闻之,亦可摇数次焉。

《格致汇编》有文云:

此器不但为取乐开心之用,将来能记人言语而发复声,可省书写之烦。如名人善言好语,传流后世,千载之下,得闻其声,不啻亲见颜色;或将方家音乐、歌曲记存音调,后之学者使复发声,宛如面听其奏。是此器不独为千古奇闻,亦实为记载之妙简。

由于留声机具有记存声音之效,故西方有人建设专门的“录音”室来记存名人“声音”以供后人玩索。《汇报·科学杂志》即载有这样一则信息:

自声学发明,而播音留声相传愈广,或用蜡片,或用蜡筒,其妙不可思议……刻下法国巴黎风俗,凡博学之士、衣食丰余,辄备蜡片,邀请著名之人到家演说,或陈学术,或引格言,或作诙谐,或留歌唱,以备后人玩索,闻声而知其人。故室中音具纷陈,如入山阴道上。风气如此,耳界眼界为之一新。

留声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能够以听觉的方式获取、储存并复现声音信息的媒体。其发明首先显现出独特的娱乐功能,改变了传统的“听戏”方式,只要购得唱机一具及各色唱片,无须亲临戏院,便可居家聆听,诸如“京调、徽曲、广调、昆腔、各省小曲、洋操时调、男女哭笑”等片皆可依其所好随时播放,开启了音乐娱乐需求的新时空,推动本土音乐文化的现代化。其次,留声机的发明革新了教育、宣传和通信方式。《知新报》有文报道美国人利用留声机学习菲律宾方言,谓“极实用,此法能以一人教多人”。《万国公报》《教育世界》《顺天时报》等报刊分别登载利用留声机学习外语信息,言称用此器学习语言,“最觉简便,愉悦快恰……苟有志于学语者,座右必须之珍器也”。《北清烟报》报道了广东某府利用留声机演说“维新种植与农学等多门”知识,“招人听受,任人笔记”。《格致新报》刊登了西人利用留声机“学戏”的消息,《竞业旬报》更载有英国政党利用留聲机进行竞职演说的信息。

留声机问世前,作为一种重要通信载体的明信片基本采用图文形式;留声机问世后,则出现了语音明信片。《东方杂志》有文述及这一情况:

近有人新创一法,将纸片约如邮局明信片之大者,涂以留声蜡,置于留声机器之针处,言所欲言,使划成与所言相当之凹凸痕迹。既毕,取出缄固,随意邮递亲友。接函者启而置于机中,将针照划原痕,则原声自出,而万里晤谈,宛如促膝矣。

随着留声机技术的改良,留声机逐渐超越一般的休闲娱乐用具,成为一种承载多种功能的新兴传播工具。“一切无质无形、无影无踪、来去匆匆之天籁、地籁、人籁,一切或强或弱、或长或短之声音,都可录之一瞬,存之永久”。

留声机的流行情况

晚清留声机市场基本由外商垄断,他们不仅销售留声机,也开展中文唱片的灌制、销售业务,最著名者有设于上海的英商谋得利洋行、美商老晋隆洋行和法商乌利文洋行、柏德洋行以及罗办臣洋琴行。谋得利洋行为美国胜利讲谈机公司的代理商,乌利文洋行、老晋隆洋行先后为英国哥伦比亚唱机公司的代理商;柏德洋行为法国百代公司的代理商,后改称东方百代公司。罗办臣洋琴行是谋得利洋行外籍职员罗办臣离职后在中国官员周孝堂的资助下开设的主营西洋乐器的琴行。诸洋行所销售的留声机主要有“仙孩”“坐狗”“马蹄”“京鸡”等品牌。“坐狗”为胜利讲谈机公司的商标,“仙孩”为英国留声机公司的商标,“马蹄”为哥伦比亚唱机公司的商标,“京鸡”为百代留声机公司的商标。现存最早的中文唱片,或认为是由德国Beka公司于1896年录制的《空城计》,或认为是由美国伯林纳留声机公司于1899年录制的两首歌曲,或认为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于19世纪末录制的粤剧《百里奚会妻》。20世纪初,随着中国娱乐市场的拓展,诸洋商灌制了不少中国戏曲唱片。1903年,英国留声机公司在上海灌录了一批由15位中国人演唱的京剧唱片。1904年,胜利讲谈机公司在上海灌录了由京剧名伶孙菊仙演唱的《举鼎观画》《捉放曹》等10张唱片。1907年,百代留声机公司在上海灌录了由谭鑫培、许荫堂、王雨田等数十位京剧名伶演唱的唱片。需要指出的是,晚清发售的中文唱片皆由洋商在华灌录,在国外制作,中国第一张真正的国产唱片迟至1917年才问世。

为了打开市场,诸洋行在《申报》《时报》等报刊刊发留声机及唱片销售广告,词语颇为夸张。或称其货各式全备,声音响亮,调曲高雅,不碎不坏,“可称世界上无双之佳品”;或称其货“精益求精,无美不备”,为“全地球上第一等好货”;或称其机“所唱之声比台上更觉响亮数倍”,久用无伤;或称其机“风行几遍全球,良以价廉物美,为世界所欢迎”;或称其机“声音之响亮,曲调之奇新,式样之美备,质地之坚固,笔难尽述”。其所发售的唱片多由天津、北京、香港、上海等地名伶会唱,有京调、粤调、徽调、山陕调、昆腔小曲以及各国男女戏剧、洋操、笑语等。

留声机传入初期,销售价格昂贵,因此,有人特设留声机摊位,还有人携带唱机游走街巷,收费播放乐曲。法国人乐浜生(E.Labansat)即在上海设摊播放《洋人大笑》,广告语曰:“十文钱即可听一次洋人大笑,使你忍俊不禁,为之捧腹。凡听而不笑者,分文不取。”北京人称留声机为“话匣子”,据说当时北京时常能够看到“放话匣子的背着唱机和唱片在胡同里吆喝,谁家要听他就打开话匣子给放”。

总之,留声机在晚清屡现于报端,作为一种声音传播媒介对国民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时人在欣赏留声唱片之余,亦将由此而生的美感和赞叹付诸诗词。颐安主人所著《沪江商业市景词》有诗赞“留声机器行”曰:

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

社会宴宾堪代戏,笙箫锣鼓一齐鸣。

买得传声器具来,良宵无事快争开。

邀朋共听笙歌舞,一曲终时换一回。

《著作林》有诗也盛赞曰:

紫石嶙峋四面空,忽然唱出大江东。

留声机器听云外,急板高歌遏洞中。

百啭莺喉闻呖呖,几番龟鼓乱蓬蓬。

从教严壑清冷奏,换羽移宫又不同。

云骨杈丫矗太空,经年石润响丁东。

谁携机器来山上,共听笙歌奏洞中。

音节自然成绝唱,盘旋无异转飞蓬。

留声空谷人何处,仿佛湘灵鼓瑟同。

可以这样说,在晚清社会,留声机以其集文化、娱乐、商业性质于一身的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引导了民众对科学、艺术的兴趣。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洋行爱迪生唱片
老码头
只知有莫,不知有英”
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大王爱迪生
汉口沧桑
爱迪生的“135岁”
一半唱片
自制 冰唱片
捷成洋行:险中求胜
寻找树叶唱片